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28

第28章 亚洲建筑文化(20)

此塔用附近河流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共计达200万块石头。底层巨石每块重约1吨,总体积达5.5万立方米。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万余平方米。佛塔可分为塔底、塔身和顶部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长达120米。塔墙高4米,下面的基石亦高达1.5米,宽3米;塔身共五层平台,愈往上愈小。第一层平台离地面边缘约7米,其余每层平台依次收缩2米。塔顶由三个圆台组成,每个圆台都有一圈钟形舍利塔环绕,共计72座。在这同一圆心的三圈舍利塔中央,是佛塔本身的半球形圆顶,离地面35米。

全塔共有姿态各异的佛像505尊,分别置入佛龛和塔顶的舍利塔中。舍利塔中的佛像是被塔身罩住的,只能从塔孔看到,相传如能用手从石块之间的孔中摸到佛像的手,便会为摸者带来好运。

婆罗浮屠浮雕艺术也极为杰出,其中,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而塔身墙上、栏杆上均饰有浮雕,在全长2500米的范围里,共计有1300幅叙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第一层走廓的正墙上,描绘了佛陀从降生到涅的全部过程。第二、三、四层的浮雕描绘胜财到处参访、寻求人生真谛的情节。佛陀、菩萨往往与动物飞鸟、舞女乐师、渔民猎人杂处,国王、武士和战争也都是经常表现的题材。尤其突出的是艺术家能在布满小孔及微粒的火长石上较好地表现出人体肌肤的柔润感,使得人物栩栩如生。

婆罗浮屠是实心的佛塔,没有门窗,也没有梁柱,完全用附近河流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约用200万块石头。佛塔的基层呈四方行,塔基地面部分战地1.23万平方米。从塔底到塔顶最尖端,原高42米,塔顶钟形大佛龛的尖端因触雷而被毁掉,所以实际高度不到35米。塔的建筑形式体现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整个建筑物犹如一个巨大的曼荼罗(坛场)。佛塔共有10层,四周的中间各有一条笔直的石级通道,由基角直到达顶层。佛塔第一层至第六层是四方形,第七层至第九层像是顶塔的座脚,呈圆形。第十层是钟形的大塔,直径9.9米。

按照佛教解释,塔的下部四方形平台表示所谓“地界”,上部圆形平台表示所谓“天界”。“地界”各层共建有石壁佛龛432个,每座佛龛内有一莲座及结跏跌坐的佛像。“天界”各层建有72各个钟形小塔,每个小塔内供奉一尊成人大小的结跏跌坐的佛像,形状别致,设计巧妙。佛像按东、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别作出“指地”、“施与”、“禅定”、“无畏”、“转法轮”等各种手姿。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等各部也是千姿百态,迥然各异,工艺精巧传神。整个建筑物共有大小佛像505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

塔内各层都有回廊,回廊两旁的石壁上刻有各式各样的浮雕,其中有很多是佛教故事浮雕,也有当时人民生活习俗、人物、花草、鸟兽、热带果品等雕刻。所有浮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所以这里又有“石块上的史诗”之称。

5.王宫建筑

大王宫是泰国的王宫建筑,是1782年新王朝建都于曼谷之后建造的。其建筑继承了以往泰国的建筑风格。大王宫是泰国曼谷王朝一世至八世王宫,又称“大皇宫”或者“故宫”,是历代王宫保存最完美、最壮观、规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宫,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大王宫位于首都曼谷市中心,位于昭被耶河与湄南河交汇之畔,紧偎湄南河,由一组布局错落的建筑群组成,是暹逻式风格,汇集了泰国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的精华。宫廷建筑以白色为主,四周筑有白色宫墙。宫墙高约5米,总长1900米,主要建筑物有阿玛林宫、节基宫、律实宫和玉佛寺等。此外,由拉玛八世兴建的宝隆皮曼宫,是招待外国元首的宾馆。

大王宫前有个椭圆形广场,两旁树木繁茂,周围是主要大学、政府办公室、泰国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剧院、国家艺术馆和曼谷守护神寺。大皇官对外开放,成为泰国著名的游览场所。建筑群共22座,主要建筑是4座各具特色的宫殿,从东向西一字排开,一色的绿色瓷砖屋脊、紫红色琉璃瓦屋顶、凤头飞檐。屋顶是典型的泰国“三顶式结构”,集泰国数百年建筑艺术之大成。有人称此处为“泰国艺术大全”。

大王宫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玉佛寺,由各种珍贵的石材建成。玉佛寺位于曼谷大王宫的东北角,是泰国最著名的佛寺,全称“嘉愿纳瑟沙拉南佛院”,又称护国寺,是泰国唯一没有和尚居住的佛寺。这座位于御皇宫内的寺院是与御皇宫一并兴建的,自拉玛一世以来,它是皇室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玉佛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供奉着泰国的宝藏——玉佛的大雄宝殿了。宝殿在日出时,其金墙就会闪亮生辉,十分耀眼。玉佛由整块翡翠雕刻而成,供奉在玉佛寺大雄宝殿中间的金色高座祭坛。玉佛通体苍翠,隐约泛出绿光,所以寺院又称之为“绿宝石寺”。玉佛寺供奉的68厘米高之玉佛,价值连城,与曼谷的卧佛、金佛一并被列为泰国三大国宝。

玉佛寺是泰国佛教最神圣的地方,是查库里王朝的守护寺和护国寺,面积约占大王宫的四分之一。玉佛寺是泰国王族供奉玉佛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玉佛殿是玉佛寺的主体建筑,大殿正中的神龛里供奉着被泰国视为国宝的玉佛像。玉佛高66厘米,阔48厘米,是由一整块碧玉雕刻而成。每当换季时节,泰国国王都亲自为玉佛更衣,以保国泰民安。每当泰国内阁更迭之际,新政府的全体阁员都要在玉佛寺向国王宣誓就职。每年5月农耕节时,国王还要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祈祷丰收。

玉佛寺以尖顶装饰、建筑装饰、回廊壁画三大特色名扬天下。主要建筑有玉佛殿、新天阁、钟楼、藏经殿、先王殿、佛骨殿、叻达纳大金塔、藏经堂、尖顶佛堂、骨灰堂等。院内更有矗立如林的佛塔,造型各异,色彩鲜艳,十分壮观。在玉佛寺的回廊墙上,有一系列全景式的壁画,叫做“拉玛坚”。这是印度罗摩延纳的泰国版,描述神猴、夜叉与降天神拉玛的故事,共享178幅壁画来表现。

玉佛寺整个建筑宏伟堂皇,屋宇亭榭,高塔长廊,或玲珑剔透、金玉璀璨,或高耸挺拔、宏伟壮观,几乎集中了泰国各佛寺的特点,是全国最大的寺庙。玉佛寺体现了泰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特色,被誉为泰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的艺术瑰宝。

6.民居建筑

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这种“外廊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呎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高度至少一层,有挡避风雨炎阳的顶盖。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进入福建后,开始称为“骑楼”。

(1)长屋建筑

除“骑楼”建筑外,在马来西亚东部地区沙捞越州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被称为长屋的独特民居。长屋往往沿河而建,因地势不同,有的呈“一”字形,外观整齐,有的蜿蜒起伏,连绵成片。长屋短则数十米,长则超过百米,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马来西亚特有的人文景观。长屋的主人主要是当地的伊班人。

长屋由高架木桩支起,离地面2~3米,上面住人,屋下饲养家禽牲畜。传统的长屋充满民族色彩,多是竹木结构,以木板或者椰树叶覆盖屋顶,周围有篱笆环绕,以防偷袭。长屋的结构主要分成3部分。一是晒棚,供暴晒谷物和其他用途;二是居室,房间和卧室用木板做墙壁隔开,居住者一般都席地而睡;长廊是长屋的第三部分,上有屋顶遮盖,是长屋用途最广的地方,既是家庭开会场所、活动中心,又是会客地点。住在同一间长屋里的人互有亲戚关系,每当添丁进口,就不断增盖。因此,长屋越长,说明这个家族越兴旺。多个长屋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村子。

在古老的长屋里,人们还会见到用草绳吊起的骷髅头,这就是传说中的猎人头。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伊班族人就有猎取人头的风俗。男孩年满18岁时,就必须设法猎取一个敌人的头颅挂在门外,以示长大成人。据说悬挂头颅越多的人家,来求亲的女孩子就越多。虽然猎人头的风俗早已绝迹,但那些早年留下来的头颅依然保存在一些长屋中。这些头颅骨当年以火烤或风干等方式进行清理,被套在吊网中,悬挂在房檐下。按照伊班人的传统,这些头颅骨是不可以用手随便触碰的。尽管已过了上百年,看上去仍然令人毛骨悚然。

(2)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

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