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30

第30章 欧洲建筑文化(2)

由于森林和大型石材的缺乏,拜占庭地区长期以来发展出优秀的砖石建造技术。拜占庭建筑上的各种精美造型和结构均由砖石砌造而成。经历了多次试验与失败,最终建造出高度和跨度都可与古罗马人以混凝土建造的万神庙的圆顶相媲美的建筑。但是,在圆顶的支撑方式上,拜占庭式建筑与万神庙的方法是不同的,罗马万神庙的圆顶直接坐落于圆形鼓座上,而拜占庭的圆顶则与一个正方形空间相连接,这种方式就需要解决过渡上的问题。拜占庭人用一种帆拱(帆拱,也译作“穹隅”,一种由砖石建造的向内凹的三角形结构,是圆顶与下方正方形空间的过渡性结构。)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建一个拱,每两个相邻的拱向上建造一个弧形的三角形结构,即帆拱,然后在四个帆拱的上部加盖圆顶。

拜占庭建筑师首先着眼于内部空间的组织,常使集合在一起的几个穹隆顶中有一个成为主要的,把它特别抬高。这样,一方面更丰富了内部空间,一方面又可以使外部体积构图有了中心,但由此而来拜占庭建筑的外观总是缺乏表现力的。他们不用柱式,也不用柱廊,外表只有厚厚的墙和小小的窗子,完全是当地传统的式样。

查士丁尼时代过去之后,拜占庭的基督教文化开始出现持续近两个世纪的衰落。9世纪后半期,拜占庭文化出现了复兴,史称“马其顿文艺复兴”,建筑与宗教艺术有了新发展。十字形平面结构的教堂,从9世纪起成了拜占庭教堂最普通的形制,在十字相交的中心,一个最重要的是圆顶,虽然它并不比别的大,但是它上面的圆顶最高,成为外面构图的中心。这时候,人们对教堂的外形开始重视起来。为达到较为匀称、较为丰富的外轮廓,多数十字形平面教堂的穹隆下面都有一鼓座,鼓座上开窗。由于平面几何形状的限制,它的几个圆顶的直径都只能是一样大的,或者是相差不多的。所以,这种教堂中一般都没有很大的圆顶。这类教堂最著名的例子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1042~1071)。

1204年,君士坦丁堡受到西方十字军的洗劫,使得拜占庭帝国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到了13世纪,领土又受十字军不断破坏,而且最终形成了封建分裂的局面。此时,建设分散,建筑物小,质量也粗糙。同时,由于基督教进一步排挤古典文化,教会更趋向神秘,宗教建筑物也变得幽暗起来。

拜占庭人也从西罗马人那里学到了混凝土技术,这种技术与波斯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穹隆技术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拜占庭建筑最有个性的特征。

(2)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文化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13世纪徐徐拉开序幕,并从14世纪正式开始上演。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它的发源地。15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艺术家离开佛罗伦萨,佛罗伦萨的艺术光辉也借此机会辐射了意大利的其他地区,进而产生了诸多地方画派,如罗马、米兰、威尼斯、安不利亚等等。而罗马是当时的政教中心,它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一跃而成为新的文化艺术中心,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意大利进入了文艺复兴的盛期。直到16世纪中叶以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在意大利走向衰落,并进入了它的最后一个阶段——晚期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浩荡声势也就此逐渐走向寂静。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建筑文化的极大繁荣,使艺术家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自由地汲取古代各方面的营养,以现实为基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从而形成了欧洲建筑、室内设计艺术的新的高峰。文艺复兴的建筑设计充满着欣欣向荣的世俗文化气息,反映了人性的觉醒。

15世纪意大利的菲利普·伯鲁乃列斯基是文艺复兴时期在建筑方面的开路先锋。1446年,他在佛罗伦萨修建的巴齐家族礼拜堂首先举起了文艺复兴的大旗。除他之外,还有许多有名的建筑先锋。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其特色为“高”、“尖”。文艺复兴以后,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豪华,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外加很多精美的饰物。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的特点是推崇基本的几何体,如方形、三角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进而由这些形体倍数关系的增减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顶、塔楼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建筑物底层多采用粗琢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也采用这种作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

(3)近代时期建筑文化

一战结束的初期,古典复兴、折衷主义的建筑仍很流行,甚至内部已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外形上仍用古典样式。在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变化的社会形势,和战后重建工作中急待解决的经济、技术难题面前,优秀的现代建筑师的功绩凸显出来,一批思想敏锐且具有一定建筑经验的年轻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

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虽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重视功能,注重建筑使用中的方便和效率;注意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性能特点;注重经济性,努力降低建筑造价;主张创造与内容相一致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手法,变平面、立面的单一构图为建筑体量和空间的总体构图;废弃表面的附加装饰,以建筑处理本身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为建筑美的基础。

识别近现代建筑的一个很大标志在于新材料的运用,钢铁、玻璃、混凝土都是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如果没有它们的出现,那么现代主义建筑也不可能产生,至少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顺利。

(4)现代时期建筑文化

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20年,是世界性的近现代文化的高峰。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运动最为飞黄腾达的时期了。

这一时期的建筑,继美国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之后,建筑则是越来越走向理性,强调建筑的“真实”、“合理”,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也许因为建筑有“不是艺术”的另一面,即它更具有工程技术性和实用性。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所形成的整个西方的文化格局,虽然流派众多,各执己见,但在整体上看还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对民族和地域这种文化概念都采取否定、抛弃的态度。形成于20年代末的建筑思潮,总的精神就是时代性和国际化,认为文化将来将越来越走向国际性。建筑形式不再需要去强调什么民族特征和地方风格,也不再需要追求历史文化。人们在衣、食、住、行上,最时尚、最美的就是“国际化”。

关于建筑国际性运动,还须从“包豪斯”说起。包豪斯是德国的一所学校,专门培养造型艺术人才的高等学校。当时有好多著名的艺术家都在那里执教,如康定斯基、克利、费林格等,校长是德国著名建筑师格罗比乌斯。这些人艺术观点一致,都主张创新,不保守。其中一些实用美术家还提倡理性与造型相结合,提出要与适用、经济结合来考虑产品的美观;同时还提出应当着眼于构成物本身的美,金属的、木的、油漆的、砖石的等,就应当在加工工艺上力求发挥其质地和加工的美,而反对附加上去的装饰。

1926年,包豪斯新校舍建成,包豪斯学校校舍现在看来是一幢并不起眼的普通建筑,但在80年前,它却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新风格,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重要原则,是开启现代建筑新纪元的里程碑式的建筑。

包豪斯校舍出自世界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包豪斯学校。它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格罗庇乌斯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那是在1919年,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德国近3/4的城市已毁于战火,成为一片废墟。重建德国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时,来自德国中部小城魏玛一位名叫沃尔特·格罗庇乌斯的设计师的来信,引起了德国有关部门的注意。信中,格罗庇乌斯从建筑师的角度探讨了战后德国重建的问题。他认为,德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建筑设计人才。

他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所以,现在国家百废待兴,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那时,德国有许多人都认为赶快建起医院、住宅才是正经,远比成立一所设计学校重要得多。但是,政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商议,就采纳了格罗庇乌斯的建议。于是,在1919年3月,政府将原撒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建筑工艺学校”,简称为“包豪斯”,36岁的格罗庇乌斯被任命为校长。他雄心勃勃,致力于培养新型建筑人才,以便为德国建筑界输送新鲜的气息和血液。包豪斯学校十分重视基础训练,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提倡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并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

1925年,德国包豪斯学校从魏玛迁校到德绍,当时的校长—格罗庇乌斯为它设计了一座新校舍。它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大部分组成,还杂有其他功能区域,共占地2630平方米。包豪斯的校舍外形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样式十分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只尽力展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4层;学生宿舍在另一端,高为6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建筑群的中心连接各部分的行政区、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楼内的一间间房屋面向用玻璃环绕的走廊,明亮通透、轻盈明快。所有空间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既分立又联系,自由灵活。高低不同的形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体现出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经济性直接联系起来。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设计者周到地考虑到了建筑所要兼负的多种功能,包括教学、行政、宿舍、食堂及会议等各方面的需求,经济、妥帖地解决了实用问题。

这座包豪斯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方针与授课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格罗庇乌斯办校方针的指引下,一大批思想自由激进的艺术家应邀任教,使包豪斯成为当时欧洲前卫艺术流派的据点,后来更成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人才大本营。包豪斯校舍正是对格罗庇乌斯建筑主张的最佳诠释:校舍建筑与工业时代相适应,摆脱了传统建筑样式的束缚。格罗庇乌斯在设计时虽有建筑艺术的预想,不过他是以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出发点的,按照各部分功能需要和相互关系定出它们的位置。在建筑构图上,包豪斯校舍突破了过去的对称格局,它有多条轴线,没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各立面大小、高低、形式、方向各不相同,充分运用对比的效果,各具特色。在建筑材料上,校舍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部分采用砖墙承重结构,许多部分用大片的玻璃来取代了墙体;屋预为平顶,用内落水管排水,窗户为双层钢窗,表现出现代材料和结构的特点。包豪斯校舍没有雕刻、柱廊、装饰性的花纹线脚等复杂的装饰,简洁朴素,以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和清新简朴的体形表达了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显露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重要特征,被誉为是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其外立面大量采用玻璃而非实墙,摒弃了19世纪各种建筑流派的束缚,可谓现代建筑的开山鼻祖。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今天,在世界许多城市依旧可见许多格罗庇乌斯“里程碑”式样的楼宇,它们矗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视野中,证明着一种富有预见的思想和行动的伟大。

1931年落成的纽约帝国大厦就受到了包豪斯风格的启发。高达102层的摩天大楼,仅用四方的金属框架结构支撑,摆脱了过去古典建筑形制的约束和羁绊。1958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落成,它是包豪斯那位带领学生流亡的校长密斯设计的。密斯发扬了包豪斯的精神,让简单的四方形成为立体后拔地而起,直向云端。从此,现代城市出现了高楼林立的景象,这种景象已成为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标志。

这样,现代派就以“国际化”的口号统一起来。当时就以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为首,着手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即成立于1928年的“现代建筑国际协会”,简称CIAM。1933年,他们又在希腊首都雅典集会,起草并通过了一个有关建筑和城市问题的宪章,即《雅典宪章》,其基本精神就是强调“国际化”,强调时代性。自此,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也就达到了最高峰。但就在这一年,德国纳粹首领希特勒登台,使一个和平的环境一步步地拖向战争深渊,1939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建筑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5)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