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文学常识书
6666500000021

第21章 中国文学(7)

柳永原名三变,他曾写过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当他考进士时,宋仁宗因此特予黜退,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弄得他很久没有中进士,干脆号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专写歌辞去了。柳永的词采用了许多新曲调,在其现存词作中共有一百三十个词调,其中有些还是他自己创作的。柳永一部分作品是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恋情,或是写歌儿舞女情态,却颇有新鲜气息。另外,柳永写出多篇描绘都市繁荣华丽景象的词作,而这一题材是前人从未触及的,其中以写杭州城市景象和西湖风光的《望海潮》最为著名。柳永词中也有不少感慨人生失意、抒写羁旅之思的作品,著名的有《八声甘州》《雨霖铃》等。

“三苏”的名作

“三苏”是北宋中期苏洵、苏轼、苏辙的合称。苏洵是苏轼、苏辙之父,人称“老苏”,他擅长写史论、政论,文章风格略带纵横家气,文笔老练而简洁,代表作是《六国论》。苏轼,号东坡,他代表着北宋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他在诗、词、散文等文体上都有佳作传世。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名篇有《黄州快哉亭记》。

“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

苏轼21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苏轼与欧阳修等人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当政期间,他主动要求去外地做官。但在湖州任职的苏轼却突然被逮捕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入朝任要职后,苏轼被召入京,但因为苏轼认同新法的某些部分,所以他对司马光等人的一些做法也不满,只好再次请求调离京城。但是不久,朝廷又宣布起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党”。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岭南、海南岛。正如他的侍妾说他“一肚皮不合时宜”,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这也反映出苏轼的人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

苏轼的散文成就

苏轼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他的《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等史论、政论虽不属文学散文,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个性与才华。《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前赤壁赋》等随笔、游记、杂记、赋,最能代表苏轼的散文成就,他的这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千古传唱的诗和词

苏轼擅长七言古体和律、绝;苏轼诗也有散文化,好谈论或包蕴道理,好显示才学的特点。在苏轼的诗歌中,最为人们喜好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如《题西林壁》《游金山寺》等。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以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而最能反映苏轼在题材方面的开拓的词有二类。一类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另一类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苏轼最著名的两首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诗歌巨匠黄庭坚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是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提倡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同时应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黄庭坚的这一主张,进一步推进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倾向。黄庭坚诗的主要弊病就是语言艰奥、句法和章法生硬。黄庭坚不仅以诗闻名,词也写得很出色,现存词作有一百八十多首。

“有屈、宋之才”的婉约派词人秦观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颇得苏轼赏识,赞其“有屈、宋之才”。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他的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满庭芳》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

“词家之冠”周邦彦

周邦彦在宋代影响很大,他的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周邦彦的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旧时词论甚至称他是“词家之冠”。

“江西诗派”改革人物陈与义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陈与义投奔南宋高宗,在南宋任礼部侍郎。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诗学杜甫并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他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大,无愧于江西诗派的改革派。

一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她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礼部员外郎,母亲也是当时能诗能文的才女。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范成大与“中兴四大家”

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家”。他最早效仿江西诗派,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出使金国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催租行》《后催租行》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南宋一代诗坛领袖陆游

陆游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千古英魂辛弃疾

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的政策,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在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反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之论,要求加强战备,激励士气,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辛弃疾所提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主和派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其词吟咏祖国河山,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抱负,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深为痛心。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尤以豪放为主调,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名作,传诵至今。

“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姜夔

姜夔生活在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的时代,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姜夔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是江湖诗风的奠基人之一。作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姜夔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这种清空骚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苏轼为代表,另一种就是以姜夔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以诗为词。

“江湖诗派”领袖刘克庄

刘克庄在南宋官至工部尚书,在“江湖诗人”中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个。他不仅创作成就最高,而且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理论。他喜欢指导青年,因而受到许多人的追随。以他为首的一批江湖诗人,开拓创作领域,使得江湖诗风不断得到了深化,最终以一个群体的面目出现,成为主导南宋中后期诗坛的主要力量。

严羽和他的《沧浪诗话》

严羽一生未仕,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很突出的成就,但他的《沧浪诗话》却是一部极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这本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诗推崇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反对宋诗的议论化、散文化,对苏轼、黄庭坚及江湖派诗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力主“诗道亦在妙语”。《沧浪诗话》是一部对后世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都有很大影响的著作。元明诗人推崇盛唐诗的立场及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均与此书有一定关系。

状元宰相文天祥

文天祥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蒙古大军进逼临安时,他出使谈判,被无理扣押。后来文天祥脱险南逃,组织义军力图恢复失地,再度因兵败被俘,押到大都(今北京)囚禁了四年。尽管忽必烈一再威胁利诱,他始终不肯屈服,最后被杀。文天祥前期诗歌比较平庸,学了些江西诗派的技巧,常常搬弄典故,堆垛词汇。当他投身于抗元斗争并历经沧桑之后,诗风大有变化,不仅内容变得充实丰富,情感变得深沉厚重,语言也变得沉着凝炼。他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为后人广为传诵,他的《正气歌》也非常有名。

辽王朝文学家

辽王朝是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创建的,本名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王朝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统治中国北部地区,以今天的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为界,与北宋对峙,后来于宋徽宗时代为金所灭。辽代文学作者多是帝王后妃和朝廷重臣。耶律倍是契丹族第一个大艺术家,他知音律、善书画,工辽、汉文章,曾作《征渤海凯旋献歌》《乐田园诗》《海上诗》等。辽代文学中引人注目的是契丹妇女作家。契丹人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参加军旅田猎,其中亦不乏聪敏秀慧的闺阁才人,其中的道宗皇后萧观音,天祚之妃萧瑟瑟,秦晋国妃萧氏和耶律常哥皆以诗文著称。萧观音的《回心院》《咏史》《谏猎疏》等作,后人评价甚高。

金王朝文学家

金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创建的王朝。女真族本受辽的控制,阿骨打先逐步统一其邻近的部落,继而发动反辽战争并一再取得胜利,后来阿骨打称帝,国号金。金王朝后来与北宋联盟灭掉了辽王朝,次年又灭北宋,形成了与南宋长期对峙的局面。金王朝最初的诗人大多都是由宋入金的。较著名的有宇文虚中、吴激、高士谈等。他们虽仕于金朝,却存在对故土的不同程度的怀恋,而在金的统治下又不敢直白地表现这种感情,怀昔伤今、借景抒情就成了他们常用的手法。类似的感情也表现在金初的词中。金初词人以吴激和蔡松年最为著名。

金王朝文坛盟主元好问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生活。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当时的文坛盟主。他对诗、文、词、曲都很擅长,其中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他的词是金王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他的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他反对柔靡雕琢,崇尚“天然”、“真淳”。他的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也很大。

董解元和他的《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最为著名。《西厢记诸宫调》的故事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但在内容上进行了改动,不但变张生与莺莺二人终于结合,而且将张生改成了一个忠于爱情、得不到莺莺宁可自杀的青年。莺莺也由原作中的纯粹被动的性格,改编成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殉情。《莺莺传》原作只有三千余字,《诸宫调》却有五万余字,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情节。

元杂剧作家

元代杂剧作家的创作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关汉卿、王实甫和白朴、马致远这几位著名作家外,还有高文秀、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年代较早的作家是关汉卿、白朴、石君宝、李文蔚、杨显之等。后期有郑光祖、宫天挺等人,后期成就远不及前期。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

元杂剧一般从体裁上可分为悲剧、喜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分别是,《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四大爱情剧分别是,《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是元代前期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他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西蜀梦》等。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1958年,关汉卿被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光祖是元杂剧后期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作有杂剧十八种,今存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元杂剧杰作《西厢记》

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作者王实甫的生活年代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做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西厢记》还通常被评价为是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