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6666700000022

第22章 中国历史(1)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这一时代,人类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中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很长。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新石器时代的显著特点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另一重要特点是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人类开始磨制石器,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也相继出现。婚姻形态方面也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开始由小规模的人群向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发展,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是这一时代最好的见证。

人类是古猿进化的一个分支

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保山古猿。科学界一般认为,埃及古猿是人类与猿类的共同祖先,一支通过森林古猿进化为现代的黑猩猩、大猩猩;另一支通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进化为现代人类,保山古猿是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之间的中间环节。

直立人

猿人是最原始的人类,已经能直立行走,但其某些体质形态尚接近于猿类,所以称为猿人。有些学者估计猿人的阶段为大约一千万或八百万年前。过去常将北京人归入北京猿人,现多称其为直立人。直立人是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且制造石器。北京人、蓝田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仍带有猿类特征,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但比猿人阶段要进步许多,脑量也增大很多,直立人生存年代距今约八十万年至五十万年。

智人

智人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晚期阶段,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还保存较多的猿类特征,生存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五十万年至十万年。长阳人、丁村人都属于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猿类特征已经退化,体质特征接近现代人。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都属于晚期智人。他们生存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万年至一万八千年。

我国发现的史前原始人群化石

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群可分为“猿人”、“古人”两个阶段。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并已懂得使用天然火。古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长阳人、丁村人及许家窑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术有所提高,并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在此阶段,婚姻状态有所进步,先由原始杂交过渡到同辈群婚,再过渡到一个家族的男子与另一个家族的女子群婚。

800万年前的云南禄丰古猿

禄丰古猿于1975年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经过多次的发掘,发现不少化石,包括一具残头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其形态比腊玛古猿进步,更接近于人类的早期形态。这种古猿化石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与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马、剑齿虎、无角犀、河猪等动物化石。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距今约800万年。

250万年前的元谋人

元谋人于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发现的有元谋人左右上内侧门齿,属同一青年男性个体,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代表。后来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内,发现了刮削器等石器、大量炭屑和烧骨。此外还发现29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剑齿虎等第三纪动物和云南马等动物。据测定,距今约170万年。1986年,考古学家在元谋县再次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估计距今约250万年。

80万年前的蓝田人

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蓝田人化石,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与化石共生的动物群有41种,其中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带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蓝田人化石有两处,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万~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

50万年前的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属直立人。1921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5个头盖骨、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等化石,其中在1929年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震动全球考古界。可惜这些珍贵标本在1941年遗失。1949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发现了一些头盖骨和其他人骨化石。前后共发现六个头盖骨和大量的人类骨骼化石,大体属于四十个个体。北京人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约50万年。

开始使用弓箭的“新人”

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做“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早期。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这一阶段的打制工具有较大改进,并发明了弓箭。人们已学会缝制兽皮衣服,产生了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同时,出现了族外婚,形成以一个老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

丁村人和金牛山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属早期智人,距今约12万年。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丁村人化石是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三枚牙齿和一个大约两岁儿童的右顶骨化石。金牛山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智人,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198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金牛山。化石为一个头骨、五个脊椎骨、二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全部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年龄为30~40岁之间,金牛山发现的这批化石资料之完整,在我国尚属首次。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灰堆,里面有烧土、炭屑和烧骨,可能是金牛山人烧食之处。

黄种人特征明显的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属晚期智人。1930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数次发掘,发现了人类化石和一些文化遗物,时代为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化石共八个个体,既有婴儿,也有少年和60岁以上的老人。体质特征已接近现代人,而且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山顶洞人已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他们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文字符号的出现

母系社会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代表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及细石器文化等等。此时,生产力水平有明显进步,磨制、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农业产生;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及副业出现等等。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并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符号。

父系社会大发展的结果

大约在四千年前,中国进入父系社会,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其表现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家畜饲养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的出现;丝织品的发明;手工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等。父系氏族制形成后,私有制萌芽、产生。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开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开始产生。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年。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大汶口文化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龙山文化的人们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已出现城堡,到晚期又出现铜器。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夏朝遗留的“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以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分四期,经测定,其年代接近夏代纪年,而且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朝人的活动范围内,所以“二里头文化”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炎黄子孙”称谓的产生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号轩辕氏。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生活简朴的尧帝

尧帝严肃恭谨,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而且他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舜,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大禹治水

传说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洪水为害,尧命有崇氏首领鲧治水。鲧用堵塞的方法,结果失败,被舜处死。舜又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接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禹治水期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水患。

禅让

禅让是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

夏王朝

大禹治水成功,确立王权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县)。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邦国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在大会之后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首领。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家天下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废除了禅让制,自己继任了王位。导致有的部落不满,开始起兵反对。启亲领大军讨伐,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剿灭了反对他的人。夏启排除了这些干扰后,巩固了王权,并正式确定了世袭制度,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我国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的产生

夏朝,从事田间耕作的劳动者,统称为“民”。其中主要的是“黎民”,他们大多数是被奴役在田间耕作的奴隶。另外,还有“平民”,即一般的自由民。他们大都是各级贵族比较疏远的宗族成员或由原来的氏族公社一般成员转化的。他们虽然保持有自由民身份,但同样受到贵族的剥削和压迫。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统治者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后羿篡权

启死之后,他的儿子太康继立,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太康的五个兄弟争相抢夺王位,接着广大庶民群众也开始了强烈的反抗斗争。后羿看到有机可乘,就起兵夺取了统治权。以善射见称的后羿坐了王位以后,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理政事,只顾着田猎游乐,还把大权交给一个叫寒浞的人。后来,寒浞勾结后羿的仆人,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

少康中兴

太康被后羿赶走,与弟弟仲康一起逃到了东方。寒浞杀死后羿后,开始大力消除亲夏势力,找到了仲康的儿子相并把他杀了。当时,相的妻子已经怀孕,从墙洞逃出,回到母亲家生个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积极招纳夏的余众,终于灭掉寒浞,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地位。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经历了大约四十年左右。

夏历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的月份为岁首。在夏朝的重要文献里,已开始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夏朝灭亡

夏王朝到了孔甲时,开始转入后期,夏朝逐步走上了衰乱的道路。孔甲以后又经历了三代,王位传到了桀,桀即位后,以武力威逼东方的许多邦国,结果反而激起了更多诸侯的叛乱。夏桀出兵征讨,虽然平息了叛乱,但夏朝也元气大伤,此时,商汤乘机兴兵伐夏。夏桀势孤力穷,战败逃亡,夏朝从此灭亡了。从禹到桀,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王,统治了约五百年左右。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人的祖先

商人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尧舜之际,商的首领契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首领人物之一,有“玄王”之称。由契至汤,共传十四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商已成为东方地区强大的国家。

太甲复位

太甲是汤的长子太丁之子,太丁没等即位就死了。汤死后,太丁的两个兄弟外丙、仲壬相继即位,他们在位的时间都很短,就先后死了。这时,辅佐商汤建国的重要人物伊尹立太甲登基,由于太甲不遵循规矩,被伊尹放逐。过了三年,太甲有了悔过的表现,伊尹才让他又恢复了王位。

盘庚迁都

商朝初期,王室曾多次迁都。到盘庚继立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相当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殷作为新都所在。但是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反对这一做法。盘庚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开创一番新的事业。同时,又严厉告诫众民,不迁就要斩尽杀绝。盘庚迁都以后,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在商代后期的273年间,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

商纣王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