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地理常识书
6666800000008

第8章 世界地理趣闻(2)

特洛伊城,古代小亚细亚西北地区城市,位于今土耳其西北的希沙立克,处于联结欧亚的枢纽地带,又称作伊利奥斯、伊利昂或伊利姆。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1870年。考古学家将特洛伊城址的文化堆积分作9层。从最下层的第一层向上到第五层属青铜时代早期,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公元前1900或公元前1800年,有城堡、王宫等建筑,这时特洛伊已是小亚细亚地区西北部的文化中心。第六层约为公元前1900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这时北方草原民族入主特洛伊,城墙坚固,城内有许多贵族住宅。这一时期的城市毁于地震。第七层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100年,相当于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前期在文化上继承了第六层的传统,后期发生变化,居民可能来自欧洲。第六层和第七层均属于青铜时代中晚期。第七层和第八层之间,约400年间这里无人居住。最上面的第八和第九层,分别属于希腊人居住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罗马统治时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城建立,特洛伊城逐渐湮没。

埃及艳后的宫殿

2000多年来,有许多关于这位历史上最有魅力的女王的传说和神话。1996年,海洋考古学家弗兰克·戈迪奥才在亚历山大东港发现了克娄巴特拉女王沉没的安蒂亚霍多斯岛。“奢侈豪华、与众不同、色彩绚丽”,戈迪奥这样描绘这座充满了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悲惨命运的水下宫殿。戈迪奥不仅发现了克娄巴特拉和凯撒所生的儿子凯撒里翁的玄武岩上身雕像,而且还发现了安东尼自杀的地点:安东尼是克娄巴特拉的最后一位情人和丈夫,当他的死敌渥大维占领了亚历山大后,安东尼就在这个岛上拔剑自刎了。

西太平洋黑潮

黑潮的水并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清澈透明。黑潮水质极少杂质,能见度达30~40米深。当太阳的散射光照射到黑潮海面时,水分子偏重于散射蓝色光波,其他光波如红、黄等色为长波,被水分子吸收。当人们从上往下看海水时就成了蓝黑色。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黑潮,以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海水。黑潮从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域流向高纬度,南北跨约16个纬度,东西跨约115个经度流经东海和日本南面海区,行程4000多千米,如果加上黑潮续流,全程约6000千米。黑潮的流幅和厚度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海区里有不同的变化。通常它的宽度为150千米,在日本列岛南面海域,黑潮的最大宽度可达200~300千米。它的厚度达1000米以上。它的流速为每小时3~10千米。它的流量相当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量的1000倍。

诡异的阿曼德穴

阿曼德穴,是以洞穴探险家阿曼德命名的。1897年,他初次看见穴里的景象就楞住了。在地面下约75米的烟窗状灰岩坑坑底,有一个拱形大石室,名叫大堂,像一所大教堂的内部。整个穴约长100米,宽55米,穴底倾斜,布满奇谲诡异的石笋林。这些脆弱的石笋因水渗过石灰岩洞顶而形成,石笋柱共有400条,各约高30米。

婆神之城

班提艾·斯雷,是位于吴哥窟东北约30千米的迟拉河上游河畔的印度佛教寺,过去称为“婆神之城”。建立者是拉杰德拉瓦曼二世及苏雅瓦曼五世,但真正的创建者应是苏雅瓦曼五世时掌理祭祀的婆罗门祭司雅朱尼瓦拉哈。

佛寺的外围城墙长约410米,旁边是约90米的东参道,其内侧的二重小墙中有三间庙堂及二间平面展开式小佛寺。这些庙堂和经堂都是用红色砂岩建成,是塔身高约10米的小型建筑物。壁面、山形墙、门楣及假门上都雕着写实的印度教神话浮雕,以及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动物及植物的图案,图案旁刻有花纹。庙堂四隅的望龛上,有纤细优雅的女神和门神特瓦拉帕拉。班提艾·斯雷艺术风格所探求的美感颇为吸引人,主要的内容是九世纪后半期的建筑与美术,因此这遗迹在吴哥窟遗迹中被认为是最出色的。关于建立的年代,经再三的争论后,断定是967年。

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大约建于公元前353年,位置在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高达41米,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1200平方米,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着一架古代战车。据说所有雕塑均由四位著名的雕刻家伯亚克西斯、李奥查理斯、史卡帕斯和提莫西亚斯制造,每人分别负责陵墓的一边。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年~公元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两座神庙竖立在尼罗河边,是从山崖石壁中雕凿出来的。最大的一座神庙伸进山崖55米,附近拉美西斯的妻子尼菲拉丽较小的神庙外,有六尊挺立的雕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两尊是尼菲拉丽,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有精心雕刻出的一尊尊雕像,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1813年神庙还无人知晓,因为它们被埋在沙里。1817年神庙被发掘出来,此后便一直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阿布辛拜勒主庙有4尊高20米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护卫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座巨大的神庙在1965年~1969年被搬迁了,因为建造阿斯旺高坝而形成的纳赛尔湖将淹没神庙。当时抢时间将石体建筑的神庙编号切成1000多块,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搬运到更高的地方。在那里,这些石块按原样被重新拼装。

亚历山大地下陵墓

亚历山大地下墓穴,坐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西南的马里尤特沙漠中,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元3世纪,埃及的殉教者美纳斯葬在这里,其墓地成为埃及最初的基督教徒朝拜圣地之一。在亚历山大主教和拜占庭王室的支持下,崇拜美纳斯的浪潮不仅席卷拜占庭帝国,而且波及罗马、高卢和日耳曼等地。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信徒的需要,阿卡丢和耿奥多斯二世在位期间,下令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新教堂阿布米那。阿拉伯人夺取埃及后,朝拜阿布米那之风随之中断。到了法特米时代,圣地已无人问津。今日所见仅是一些残垣断壁。挖掘工作始于1905年,现在圣城轮廓已为世人所知。建筑布局为:大教堂居中,其前部为覆盖陵墓和前祭台遗址的中庭;与大教堂相互对应的是一座八角形圣洗堂;在南面即主体建筑的后部,建有修道院、信徒居室、浴室和工场;在北面和东面,各有一座教堂,其中称为“东方”的教堂恰好位于修道院的中央。圣城占地辽阔,建筑用料豪侈,建筑物主体用小石块砌垒,大理石石柱、柱头和柱头下楣雕凿考究精细,大理石可能取自著名的亚历山大采石场。祭台间内壁装饰有大理石雕刻和镏金镶嵌图案。埃及古都亚历山大城曾是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而阿布米那教堂则是这一时代的唯一遗存。

罗德港巨人雕像

罗德港巨人雕像,位于爱琴海,建造于公元前4世纪晚期,或2世纪早期。希腊罗德港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

历史上罗德岛曾经被许多势力范围统治过,其中包括摩索拉斯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马其顿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四万军队包围了港口。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岛人击败了侵略者。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了12年,它有33.5米高,也就是说,和大家熟知的纽约自由女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复杂的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但这个伟大的雕像建成仅仅56年后就被强烈的地震毁坏了。传说中雕像两腿分开站在港口上,船只是从雕像腿中间过去。

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山大灯塔,建于公元前280年,位于亚历山大城附近法罗斯岛防波堤南端。

灯塔高达120米,分四层。第一层是方形,高69米;第二层为八角形墙,高38米;第三层是圆塔,像个堡垒;第四层塔顶,放有一只大火盆,熊熊火焰日夜不熄,后面有一块磨得光光的花岗石做的反光镜,使在远处航行的船只也能看到。塔内共有房间近300间。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铝弥合。塔基则用能耐海水腐蚀的玻璃块填实。

希腊宙斯神像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希腊奥林匹亚城,完工了一座巨大的雕像,这就是宙斯神像。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匹亚的古城中。宙斯神像是多利斯式的建筑,整座神像及他所穿的长袍都是由黄金制成,他头戴橄榄编织的环,右手握着由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拿着一把镶有闪烁耀眼金属的权杖,上面有一只鹰停留着,而他所坐的宝座则以狮身人面像、胜利女神及神话人物装饰,该宝座的底座宽6.5米,高1.0米,神像则约高13米,相等于四层高的现代楼宇,宙斯的头部差不多顶着神殿顶。

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04~公元前562年间,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6英里处。是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最爱的王后建造的。王后是波斯人,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她建造了这座奇幻的高大建筑以便使她可以经常望乡。空中花园上栽满了奇花异草,并有完整的供水系统。当时到过巴比伦的古希腊人称之为世界奇迹。

阿耳忒弥斯神庙

阿耳忒弥斯神庙,建造于公元前550年,位于希腊城邦埃斐索斯,即现在的土耳其西海岸。神庙建筑以大理石为基础,上面覆盖着木制屋顶。整个建筑的设计师是伽尔瑟夫农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内部有两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约12~18米高。神庙的底座面积大约有7400多平方米。原庙毁于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后建起的庙于公元262年再罹火难。

雅典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雅典卫城主体建筑,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设计人为伊克梯诺和卡里克利特。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巴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意为“处女”。巴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庙内还存放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它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封顶,再过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

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约旦安曼南250千米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古代曾为重要的商路中心,厄多姆国的都城。1812年以来陆续发现许多古迹,大都雕刻在一条深谷的岩壁上,为约旦旅游业的重点城市之一。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很可能是《旧约全书》中称的“塞拉”,即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世界水城

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内没有大街小巷,也没有来往车辆,是一座开门见水、以舟代车的世界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故有“水城”之称。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西北岸重要港口,威内托大区的首府,中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乡,人口35万。威尼斯地处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1千米,宽8~14.5千米的新月形泻湖中央。市区建于离陆地4千米的海边浅水滩上,由188个小岛组成,177条长短宽窄各异的水道构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401座桥梁把城市和岛屿连在一起。威尼斯水城建于公元5世纪,568年伦巴第人侵入意大利北部,许多大陆居民被逐往泻湖诸岛并建立社区,7世纪中叶始具有政治独立性,称拜占庭威尼斯群岛。9世纪40年代威尼斯成为独立于拜占庭的城邦国家的中心。威尼斯从10世纪开始发展,15世纪为全盛时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共和国和地中海贸易中心。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大国的经济注意力转向美洲大陆,威尼斯共和国经济逐渐开始衰落,1797年被奥匈帝国吞并,1866年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世界雾都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千米,海轮可直达。由“伦敦市”和32个自治市组成“大伦敦”,面积1605平方千米。在伦敦城周围的12个市,相当于市区,称“内伦敦”,面积303平方千米。伦敦市区因常常充满着潮湿的雾气,因此有个别名叫“雾都”。20世纪初,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居燃料,因此产生了大量烟雾。这些烟雾再加上伦敦的气候,造成了伦敦“远近驰名”的烟霞。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间,伦敦烟雾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于1956年推行了《空气清净法案》,于伦敦部分地区禁止使用产生浓烟的燃料。时至今日,伦敦的空气质量已经得到明显改观。

世界壁画之都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壁画作品,那些大多出现在博物馆里的名家壁画,在街边、地铁站、住宅外墙、广场、公共建筑物等地也随处可见。墨西哥壁画的特点是巨大、色彩鲜艳,且处处体现墨西哥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民族特色。因此,墨西哥城无愧于“壁画之都”的美誉。

世界万塔之城

蒲甘古城,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位于缅甸中部,素有“万塔之城”的美誉。在蒲甘的古塔群中,最著名的有建于1057年的瑞西光塔、建于1144年的他冰瑜塔、建于公元2世纪的部帕耶塔、建于12世纪的乔忉切波陵塔、建于江喜陀国王时期的略悉拉塔、建于1218年的醯路弥路寺、建于1059年的罗伽难陀塔、建于1215年的摩河菩提寺及著名的瑞山都塔等。其中瑞西光塔已有千年历史,但迄今保存完好。

世界音乐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