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成语经典
6698500000016

第16章

罄竹难书

解释: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典故:《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枕边故事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主暴君,为天下耻笑与唾骂。他弑父杀兄,夺嫡篡位,乱伦好色,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建都修苑,开河造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弄得殷实的隋朝国库空虚,官仓告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义军四起。

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100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

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

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富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农民起义的烽火便首先在这里燃起。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的队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瓦岗军首领之一李密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揭露他罪大恶极,“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

隋炀帝杨广最终被部下缢杀,隋朝灭亡。

杞人忧天

解释: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典故:《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枕边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都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气壮山河

解释: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典故: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枕边故事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怕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南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

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

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金国讲和。赵鼎对他的意见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赵鼎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地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

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巧取豪夺

解释: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典故: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枕边故事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得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牛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模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奇货可居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典故:《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枕边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