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成语经典
6698500000017

第17章

三顾茅庐

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典故: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枕边故事

汉末,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士)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后人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令五申

解释:多次命令和告诫。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枕边故事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孙武,他虽然善用兵法,可是并没有受到齐王的重用,才能也得不到施展。于是,孙武带着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投奔到吴国。他将自己的这部著作转呈给吴王。吴王阅读了他的十三篇兵书,十分欣赏,就招他进宫相见。为了考察孙武的真才实学,吴王特意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让他操练。

孙武把宫女们分成两队,并分别让两名深受吴王宠爱的妃子手持画戟当队长。然后他命令道:“我喊前,你们看胸前;我喊左,你们看左手,我喊右,你们看右手;我喊后,你们看背后。”说完,孙武命人在一旁设立了行刑的斧头,又一再讲明了如果不按口令来做,他将有权处置。安排完毕后,孙武击鼓发令,喊了声:“左——”可是宫女们嘻嘻哈哈,哄笑成一团,根本没有人按照他的命令来做。

孙武见此情形,严肃地说:“号令交代得不清楚,是指挥者的过失,这次的错误由我负责。”于是,他重新宣布了一遍命令的要求,再一次击鼓发令,然而宫女们还是大笑不止,完全不听从孙武的指挥。这时,孙武毫不客气地说:“我已经三番五次地申明了号令,不能很好地遵守是你们的过失,这次的错误由你们负责。”接着,孙武下令将两名队长行刑处死。

正在观看操练的吴王大吃一惊,连忙向孙武说道:“我已经领教了将军高明的用兵之道,请千万不要杀死我的两位爱妃呀!”孙武回答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军,将军在军营中对部下有处置的权利,可以不听君王的命令。”最后,他还是下令用斧头处死了吴王的两位爱妃。全体宫女变得严肃起来,不敢喧哗。孙武重新挑选了两名宫女当队长,并再次击鼓发令,这时所有的宫女都规规矩矩地按口令行动,再也不敢随随便便了,全部都整整齐齐地操练起来。

孙武对宫女们的操练,充分展示了他的用兵才能和果敢的作风,因而他得到了吴王的赏识。从此以后,吴国日益壮大起来,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后来人们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水深火热

解释:好像掉进深水和烈火之中一样难受。比喻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典故:《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枕边故事

战国时,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

“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典故:《韩非子·五蠹》

枕边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但是,这样的奇迹再也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