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创投中国:优秀创投家
6751700000037

第37章 陈越孟:转型中的新浙商(1)

国内创投江湖中最具有草根气息的无疑是民营派系,他们队伍庞大,机构分支遍布全国。他们出身并不高贵,也没有官办血液,却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背景和实力深厚的国有及外资创投同台竞争,为中国本土创投发展注入了一股最有活力的血液。

陈越孟,浙江浙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浙商创投”)的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就是他们中杰出代表之一。他是浙江省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中国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首届联席会长。2011年7月,在首届中国优质创业投资项目评优表彰活动中,陈越孟是10位优秀创业投资家金奖得主中唯一的一位纯民营创业投资家。

他待人真诚,讲求诚信;他工作勤恳,脚踏实地;他家境优越,但行事低调;他头脑敏锐,更不乏浪漫情怀。

自2007年12月发起成立浙商创投以来,陈越孟跳出40年家族企业的惯性思维,目前已经发起并管理8支股权投资基金,从浙江省第一支合伙制基金,到中国第一支现代服务业基金,再到2010年的全国第一支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他引导来自二百多位浙商的民间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接。仅四年多时间,陈越孟就带领着浙商创投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共投资了近40家企业,其中6家企业——郑煤机(601717)、华策影视(300133)、迪威视讯(300167)、贝因美(002570)、慈星科技(300307)、喜临门(600881)已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挂牌上市。至2012年初,浙商创投管理资产规模达70亿元。

在浙商创投的投融资实践中,陈越孟引领中国最活跃的浙商资本,探索将国际化与本土化融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创造了国内新兴创投机构的“浙商经验”。他成功地将金融资本投资到产业资本,完美地结合投资与品牌管理,助力浙江经济的顺利转型,成为助推浙商产业转型升级的优秀代表,对民营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实业出身的“浙商二代”

陈越孟,于1969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很有浙江人的商业头脑,是宁波当地一家龙头家电企业的创建人,母亲和两个哥哥帮着父亲打理公司。

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即1972年,陈越孟的父亲就开始创办企业,最初是只有几个人的小作坊。创办企业的初期,他的父母非常辛苦,经常去上海等各个大点儿的城市跑市场。尽管生意很忙,但是父母仍然非常重视陈越孟的教育,所以刚刚懂事的陈越孟也常常被父母随身带着。陈越孟目睹了父母创办企业的艰辛,在他的记忆中,在父母跑市场的日子里,他的生活是基本没有规律的,不会在固定时间吃饭,基本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小学时候的暑假,在上海的小旅馆里,父母一大早就出去跑市场,他有时候一起跟着去,有时候一个人留在旅馆里看书,饿了就吃西瓜,常常一个西瓜刚好充当一日三餐。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企业也越办越大,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变成了上千人的惠康集团,与此同时陈越孟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而他的父亲也成为先富裕起来的浙商代表。虽然家庭很富裕,但是陈越孟从小到大却一直非常传统,甚至有点保守,一点也不像家底比较好的纨绔子弟。他一直很低调,从来不炫富,看起来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只有关系比较近的同学和朋友才知道他家里很富有。

陈越孟小时候特别热爱文学,稳健的外表下一直蕴含着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作家,所以在1989年高考时,他报考了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的中文系。大学四年的生活里,陈越孟如鱼得水,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上。他写了很多的诗歌,浙大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诗集。除了对文学的热爱,陈越孟的业余爱好就是摄影,摄影已经成为他当时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学校离西湖不远,所以遇到天气好的傍晚,陈越孟经常独自一人骑自行车来到西湖边的湿地上,坐在湿地边的椅子上,看夕阳和晚霞,享受这份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和宁静,并把这些美好的景色用相机拍摄下来。他拍下的关于夕阳主题的摄影还曾在浙江校园大赛中获了大奖。陈越孟的大学生活是多彩的,他也把自己的浪漫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除了诗歌和摄影,他还很有音乐细胞,在兴致来潮时他会坐在寝室窗台边弹吉他,经常引得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女驻足和爱慕。

大学毕业之后,陈越孟并没有把文学作为他的谋生本领,而是服从分配来到了政府机关工作。陈越孟的父亲对于自己的小儿子没当作家却踏上了从政之路非常满意,因为父亲认为已经有两个儿子从商了,再有一个儿子从政,这样家里在商界和政界就都有门路了,这样的家庭才会越来越兴旺。陈越孟在政府机关工作期间,经常需要起草一些重要的文件和讲稿,他过硬的文字功底和综合素养得到了领导的充分信任和赞赏,但是出色的工作和安稳的环境并不能按捺住陈越孟与生俱来的一直很有活力的商业细胞。

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后,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热潮,一大批有创造精神的人士选择离开体制内投身私营工商界,其中既有机关干部,也有知识分子,在政府机关工作的陈越孟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方面,通过几年的政府工作,陈越孟积累了很多人脉,对政策法规和流程都非常清楚,对于未来的政策走向也有很好的把握,体制内的见识、经历、人脉和资源都有利于他未来在商海中叱咤风云;另一方面,陈越孟骨子里就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相比安稳的仕途,他更偏向于在改革的浪潮中做一番事业,而此时的惠康集团也非常需要他。

因此,1996年陈越孟毅然辞掉了政府机关的工作,成为惠康集团的二代接班人,带领父辈创办的企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弃家族企业,转战创投

惠康集团是陈越孟父母在1972年就开始创办的,是典型的浙江民营企业,到2012年为止,已经有40年的历史。40年之久的全民营企业在中国并不多见,陈越孟目睹了父母为企业的成功付出的艰辛。虽然家族在这40年中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依然充满了小的起起落落、坎坷挫折和磨难,陈越孟一直亲身经历着并体会着制造业成长中的每一步艰辛。

在担任惠康集团执行总裁期间,陈越孟借鉴了父辈的经营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经营理念,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拓展惠康集团的产品线,打造品牌知名度,领导惠康集团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已有三十多年基业的惠康集团进入了制造业的瓶颈期,转型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出路。陈越孟作为惠康集团的掌舵人,一直对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内外环境有着敏锐的嗅觉,他深刻认识到惠康集团发展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不做产业转型和升级一定没有出路。因此,陈越孟和他的父母、两个哥哥经过商讨后,最后决定由陈越孟想办法开拓新的业务,毕竟惠康集团这么多年下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只要有好的出路,家里也有资金去拓展。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为了让家族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市场,陈越孟开始领导惠康集团的改制上市之路,而正是因为这次改制过程,让他对资本运营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正是在着手解决惠康集团产业转型难题的过程中,“不安天命”的陈越孟发现了其他浙商没有注意到的开办创投企业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二三十年高速发展后,陈越孟所在的传统制造业面临发展模式的瓶颈,利润薄弱,竞争激烈,亟需转型,寻找更好的投资渠道是很多企业家的诉求。而浙江地区的闲余资金比较多,有超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投资渠道,以前很多资金都去炒房地产、炒煤,现在很多限制使得很多闲资没有地方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将于2009年推出创业板,届时将进一步完善创投企业的退出渠道,给创投行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地利,浙江,人杰地灵,鱼米之乡,自古商贾汇集之地,如今更是充满了商业气息,中小企业云集。浙江不仅资金充足,而且还有很多优质项目,从政府本身到行业协会营造的环境都非常好,陈越孟的生活圈子里就有许多优秀的浙江企业家,他们的手里除了大量的闲散资金,还有丰富的项目资源和成功的企业经营经验,可以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给予被投企业需要的帮助。陈越孟自己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新的资源,成立创投企业,从而做大做强。

人和,股权投资是迫切寻找新投资的方向,是浙江民间资本的人心所向,同时创投领域也会是今后十年、二十年的一个发展方向。陈越孟在此时创立创投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可以解决浙江民营资本的燃眉之急,必然会得到众多企业界朋友的大力赞赏和支持。

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浙商创投的雏形终于诞生于陈越孟和另一位创始人华晔宇的一次非常随意的饭局。

2007年9月的一天,陈越孟和华晔宇同时参加一个饭局。席间,有企业家朋友感叹,传统行业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积累的资金不知投向哪个领域,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的陈越孟抛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作为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本身已有一定积累,从积累的资本中拿出一部分,共同成立一个创投公司,一方面可以开展新的事业,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发展,突破其自身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参股其中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本的集聚和专业化的运作,得到较好的回报。”抛出这一想法后,陈越孟得到了一呼百应的认同。很多企业家都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践行,而陈越孟在惠康集团的改制过程中,对浙江中小企业现状做了深入研究,对不同企业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感同身受:有些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遇到好的项目苦于没有资金;另外有些企业内部虽然有大量的闲余资金,却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

陈越孟一直都不安于现状,敢想敢做,非常善于捕捉商机,所以他在商界的朋友圈子里一直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陈越孟的话说到了同是浙商二代的华晔宇的心坎上,于是华晔宇当场就表示要跟着陈越孟一起干这个创投企业。不久,同为浙商背景的徐汉杰也加入到陈越孟的创投筹划小组,共同筹谋正式开办创投公司。

无心插柳柳成荫,心血来潮的创投资本之路成为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2007年11月,时任惠康集团执行总裁的陈越孟联合传化集团、喜临门集团、滨江房产、红石梁集团等十余家知名浙商企业发起成立浙商创投,以“传承浙商精神、助力民族产业”为宗旨,开始了融合民营资本力量,促进民族企业做大做强的浙商创投之路。由于陈越孟在企业圈的影响力,再加上他以个人名义投资了几千万,浙商创投第一期10亿元的基金只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募集到位。

陈越孟带领着来自知名浙商企业的将近300位出资人在创投之路披荆斩棘,把这些闲余资金汇集在一起,投向高成长的或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行业,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真正对接。

至此,陈越孟的角色也由惠康集团的接班人转换为浙商创投的创始人。他所肩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他需要代表“浙商”在创投这个新兴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做浙商创投的领航人

实业出身的陈越孟深深懂得创投企业不同于制造业,它不需要设备、厂房这些实体资产,主要是靠高素质的人才和有效的制度。同时,陈越孟对自己也有非常好的认识和把握,他认为自己更适合做创投的管理者,而不是某个具体项目的执行者,因为创投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宏观的眼光、长远的思考能力,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角度指明方向,而他过往政府和家族企业的经历培养了自己对综合资源的把握,对项目和行业的敏锐、直觉和判断力,同时自己性格上也非常包容,大开大合,擅长协调各方关系,调动资源,解决各种冲突。

为了让自己的创投企业能够基业长青,陈越孟认为人和制度都至关重要,浙商创投不仅仅需要成熟理性的LP(出资人),团结高效的投资团队,奖罚分明的管理层,还需要建立良好的LP—GP合作制度、完善的项目投资流程、有效的风控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来确保公司的发展不会偏离既定的航线。

选择成熟理性的出资人

像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陈越孟最宝贵的品质就是诚信。作为惠康集团执行总裁的陈越孟在商界打拼十五、六年,所有与他交往的人对他的最大印象都是诚信、务实、稳健。陈越孟为浙商创投募集资金,浙商圈的朋友可谓是一呼百应,争相把资金投资到陈越孟的基金,都愿意做他的LP。换作其他任何人,高兴都来不及,可是陈越孟却非常冷静,从不认为资金多多益善,而是一再确认对方是否适合投资这笔资金。

陈越孟常常对初次出资创投行业的投资人强调投资风险:

首先,创投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出资人一定要有风险意识。虽然目前是中国创投行业最好的时机,但即便如此出资人投入的钱也必须是闲余资本,作为整个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比如出资人有一个亿的资产,那么他投2000万元就行了,剩余的资金应该做其他配置,不要把身家性命都压进来。这样即使投资亏损也不会影响出资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出资人必须保持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心态。

其次,创业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出资人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中长期规划,一般要三五年以上。如果出资人急着用钱或有其他的短期资金使用需求,就应该事先预留出那部分钱。

第三,创业投资没有一定挣钱的说法。虽然浙商创投的总体投资回报在同行中是比较高的,但是基金的实际回报率没有确定的标准。陈越孟会尽量在项目精挑细选上把好关,但实际回报也存在不确定性,有高有低。因为项目退出后的收益情况,和项目的初始投入成本、项目的中间价格成本、二级市场情况都有关系,而且不同行业的项目市场盈率会有不同。目前来说,创投都是有回报的,但今后几年格局可能也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