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略在湘鄂赣边领导游击战争时,国民党湖南反动政府曾悬赏通缉他,赏金从2万增加到10万大洋。何键曾两次派兵到湘乡挖了他家的祖坟,把他祖父、父亲的尸骨丢进湘江。国民党反动派还把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扣留在长沙,以此进行威胁,企图动摇他的革命决心。黄公略非常孝顺母亲,钟爱妻子,但他不为敌人的淫威所动,只是对敌人报以更猛烈的打击。
在黄公略牺牲的地点六渡坳修建的“公略亭”。1931年5月,湖南省清乡督办署奉蒋介石密令,派黄公略的同父异母兄长黄枚庄,带着蒋介石的亲笔信和1300元银洋,潜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妄图诱降黄公略。但是,黄枚庄一进根据地立即被红三军团扣押。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表示:“这个问题应由黄公略自己处理。”黄公略义无反顾,立即回信斩钉截铁地表示:“一刀两断。”红军就地处决了黄枚庄,粉碎了蒋介石诱降的阴谋。几天后,在吉安青塘召开的红军和根据地广大群众参加的大会上,毛泽东总政委和朱德总司令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黄公略公正无私、大义灭亲的坚定革命立场。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三次反“围剿”的战场上,黄公略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的红军将领所拥有的卓越指挥才能。第一次反“围剿”时,红三军担任正面攻击任务。1930年12月30日凌晨,黄公略率全军快速进入龙冈木坑以北和亭子岭阵地待机。上午9时许,敌十八师五十二旅贸然来犯,黄公略指挥红七师突然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打退了敌人两个团的进攻,战斗持续到下午3时。国民党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心急如焚,亲自指挥该部及4个团的兵力分几路向红三军阵地发起猛攻。黄公略沉着应战,指挥全军利用山地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死死咬住了进攻的敌军。红一方面军总部下令总攻,黄公略指挥红三军直捣敌师部,黄昏前胜利结束战斗。是役全歼敌军9000人,活捉了张辉瓒。这一仗,红三军表现出坚强的战斗力,打出了红军的威风。
第二次反“围剿”时,总前委决定第一仗先消灭由富田进犯的敌第二十八师,由红三军担任主攻任务。1931年5月15日拂晓,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进入出发阵地。当晚毛泽东赶到红三军军部,同黄公略一起到现场仔细察看道路,终于在东固至中洞大道南侧山间,找到一条小路。红三军主力迅速改由小路前进到大道右侧,占据白云山将军帽有利地形。
16日近中午时刻,当敌二十八师离开中洞驻地后,进入大道尾部后,毫无察觉地进入我包围圈,黄公略指挥全军突然展开战斗队形,从山上横压下来,瞬间枪炮齐响,杀声震天,势不可当。顿时,敌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在红三军猛烈打击下,敌二十八师师部被毁,部队大部被歼灭,被击伤的敌师长公秉藩被俘后伪装成士兵,领了红军发给的3元路费侥幸逃掉了。与此同时,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被红四军全歼。首战富田,缴获步枪5000余支,机枪50挺,火炮30门。当时站在白云山上指挥作战的毛泽东,为红军指战员的勇敢精神而振奋不已,不久他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中赞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和他率领的红三军被冠以“飞将军”的美名而被传遍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三次反“围剿”时,黄公略先是指挥红三军协同兄弟部队在莲塘歼敌一个旅。当敌军主力被红军牵着鼻子西进东返到处扑空准备撤退时,9月6日,红三军及独立五师奉命抢占老营盘,截断敌军从兴国北逃的退路。9月7日,当敌主力沿黄土坳、老营盘方向往北行进时,黄公略指挥部队英勇出击,首先攻占黄土坳,切断了敌先头部队第九独立旅同后续主力的联系,乘敌人慌乱的有利时机迅速集中兵力,从北、南、西三面向敌先头旅发起总攻,经激战将该旅全部歼灭,俘敌2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
这一胜利,吓得各路敌军纷纷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撤退。远离方面军总部独立行动的黄公略,善于审时度势,敢于从实际出发,独自指挥作战,指挥红三军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继续追击向北窜逃的敌军。由于黄公略指挥果断,红三军追击动作迅猛,先敌抢占了方石岭,截住逃敌五十二师及炮兵团,并乘势将敌军包围于石岭以南山沟里,突然发起攻击,经4个小时激战,已成惊弓之鸟而不堪一击的敌军全部被歼。
此战俘敌5000余人,缴枪4500余支,机枪90挺,战马300匹,并俘虏了敌师长韩德勤,遗憾的是又被他混在俘虏兵的大队里领了红军3元路费逃之夭夭。红三军不过5000人兵力,担负独立作战任务,竟能在运动战中一举歼灭兵力远远多于自身的国民党军主力师,这在红军战争史上是少有的奇迹。
1931年9月,国民党第三次“围剿”被粉碎后,红三军继续往东向瑞金、石城、于都、宁都地区进发,以消灭残余的国民党军。
15日拂晓,红军再次抢占东固附近的方石岭,截住逃向吉安的敌蒋鼎文部及韩德勤五十四师,激战至上午9时,俘敌5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500余支,为反“围剿”的最后胜利又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来不及休整的红军战士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一支支队伍正向瑞金方向进发。当队伍行至东固六渡凹时,突然,三架敌机从山后窜了出来,在天空盘旋着,向红军疯狂扫射。
六渡凹是东固南端的一块谷地,四处布满了红土、浅溪,只有几处草坡,而且树木稀落,不足以成为屏障。在敌机的轰炸下,红军伤亡惨重,黄公略随即指挥部队隐蔽在仅有的几处草地里,这时他突然发现七师部队还未找到隐蔽所,遂不顾一切跳下山坡,指挥部队隐蔽。
后来据参谋长陈奇涵回忆,“本来黄公略不会有事,但他甩开警卫员去指挥部队隐蔽,一下子成了敌机的目标。一架意大利达格佛斯式飞机向他俯冲,子弹打中了他的腹部。”
晚上7时许,黄公略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倚在陈奇涵身上,断断续续地说了最后几句话:“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虽然粉碎了,但决不能骄傲轻敌。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争取革命事业的最后胜利。”稍停,又吃力地吐出最后一句话:“就把我埋在东固,我爱这里的山和水……”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了,黄公略牺牲时年仅33岁。
那天傍晚,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几阵肃穆的枪声响过后,几名战士抬着黄公略的遗体向密林深处走去。
黄公略牺牲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不胜悲痛。为了纪念他,于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东固六渡坳和瑞金叶坪修建了“公略亭”,将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并以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为主,成立了“公略县”。公略县成立之日,召开了追悼黄公略的大会。会场主席台两侧悬挂的挽联上写道: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
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
毕生何奋勇,好教后生继君来。
黄公略,历史记载着他的丰功伟绩,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方志敏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共产党。遵照党中央指示,创办《江西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展统战工作,积极领导全省农民运动。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在江西弋阳九区漆工镇湖塘村(现为弋阳县漆工乡湖塘村)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祖父方长庚,生有7男2女,全家老少30多口人,耕种200多亩田地,其中有100多亩是佃耕地主的租田,方志敏的亲戚中曾有许多人投身革命。
方志敏从小就勤奋好学,8岁进入本村私塾就读。因其“启蒙那一年所读的书,就比同塾儿童三年读的书还要多”而被先生赞为“奇才”。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多,方志敏对老八股渐渐失去了兴趣,功课之余,他常找一些传播改良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文章来阅读,“逐渐不安于这黑暗的时日”,“渴望着光明”,“开始为光明而奋斗”。
方志敏14岁时,祖父病逝,叔伯们各立门户,大家庭解体了,他也不得不辍学,在家一边劳动,一边自学。这期间,方志敏对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他常常思考:为什么村里农民一年到头,拼死苦做,还是过着不得温饱的生活?这时的方志敏已经开始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探索。
17岁时,方志敏考入了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校。在这里,方志敏眼界大开,求知欲更强了。他不仅听讲专注,而且爱思考,好提问,每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成为同学喜爱的中心人物。在弋阳高小,方志敏还结识了邵式平,两人志同道合,结为挚友,为以后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并肩战斗并相互支持鼓励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当时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各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常常集会结社,议论时事。方志敏是当地青年学生集会的重要领袖,积极领导同学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活动。
1919年秋,方志敏从弋阳高小毕业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并很快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的领导。
1921年,方志敏又考入了南伟烈大学,官方在此期间开始注意方志敏的革命活动。到了期末,方志敏被迫提出退学,并于1922年6月来到上海。到上海后,他原想先谋个半工半读的职业,暂时安顿下来,但到处碰壁。
生活没有着落,方志敏每天靠大饼充饥,到同乡会或赣籍同学处搭歇,生活十分困苦,最终他来到《先驱》报编辑部,受到恽代英、向警予的接见,并结识了赵醒侬,并且得到了团组织的关怀和教育,方志敏异常高兴。
8月间,方志敏通过了组织的考验,经赵醒侬介绍,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方志敏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了。他考虑到此时“革命思想,在江西传播不广”,便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去做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工作。不久,方志敏与几个先进青年一道离沪返赣。
方志敏回到南昌后,很快与“改造社”成员和一批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取得了联系,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很快,先进的革命理论开始在江西传播开来。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次日初,赵醒侬作为共产党江西省的代表,出席了国民党一大。会后,他和邓鹤鸣一起,被派往南昌,负责领导江西的革命工作。
在赵醒侬的要求下,1924年2月,党派方志敏到南昌工作。在国共合作的新形势下,他们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主持和开展国民党在江西的工作,二是建立共产党在江西的地方组织。方志敏协助赵醒侬首先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在2月底正式建立了党在江西的第一个正式组织——中共江西支部。
1924年3月,帮助国民党在江西省先后建立了各级地方组织。
在革命斗争的风雨中,方志敏被磨炼得更加成熟坚强了,1924年3月,经赵醒侬等介绍,方志敏在南昌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24年11月,随着江西各项工作的开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党中央决定改江西支部为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以后又改称省委),以赵醒侬为书记,方志敏、曾天宇为主要领导成员,负责江西省的革命领导工作。
1925年7月,赵醒侬、方志敏积极筹备,秘密召开了国民党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方志敏被推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农民部部长。这年冬天,方志敏即回乡投入到开展农民运动的工作中去。
方志敏在漆工镇上建立起赣东北农村的第一个党小组,年底,又发展成党支部,并将许多农会骨干都吸收入了党。
这年秋天,弋阳遭旱灾歉收。年关渐近,地主豪绅又逼租逼债,穷人无路可走。党小组和农民协会决定发动农民,进行向地方要求减免租债的斗争。大年三十晚,方志敏带领几十名农协会员,直奔离湖塘村3华里远的齐川源,向这里的两户财主“捆捐捆债”,然后将这批钱分发给会员过年。这场斗争震动了整个漆工镇,大煞了地主豪绅的威风,充分显示了农民协会的威力,扩大了党组织和农会的影响。很快弋阳地区的农民纷纷加入农会,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了。
1926年1月和5月,方志敏作为江西省的农民代表,两次到广州参加了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广东,方志敏第一次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课,并结识了着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学到了不少作农运工作的方法。方志敏还同与会代表到广州国民政府请愿出师北伐,又参观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在学习结束后的回程途中,他旧病复发,高烧不退,十分危急,不得不转往庐山接受治疗。
北伐军占领南昌后,江西的农民协会的活动由秘密转向公开。1926年11月19日,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在南昌正式成立,方志敏当选为筹备处委员长兼秘书长。在大好的斗争形势前,方志敏吸取以往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指示各地农会注意收缴军阀溃兵的枪械,组织农民自卫武装。1926年底,遵照方志敏的指示,漆工镇农民协会举行了有名的漆工镇暴动,农民们猛烈冲击了土豪劣绅,占领镇警察所,夺取了派出所的两支长枪和一条已被截去枪托的九响毛瑟枪,这就是方志敏着名的“两条半枪闹革命”故事的由来。
1927年1月,国民党江西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昌召开,方志敏当选大会临时主席。
3月初,江西的国民党右派接连制造了镇压革命运动和屠杀共产党人的反革命事件,激起江西民众极大愤慨。为了声讨蒋介石新军阀集团在江西犯下的一系列罪行,方志敏借国民党三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机会,约集了江西国民党省党部的左派执委、监委和其他各革命团体的代表,一起赴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愿并取得了完全胜利。这次胜利带给江西人民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以极大鼓舞。4月初,方志敏、刘一峰等回到南昌,立即按照国民党常委扩大会的精神改组江西省党部和省政府,捉拿AB团和反革命,筹备并召开了江西国民党三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声讨蒋介石等的决议。会上,重新选举方志敏、刘一峰、邓鹤鸣、邵式平、黄道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执委、监委,方志敏仍为农民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