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下册)
6754000000017

第17章 他的意见总有点和别人不一样(1)

黄克诚先入国民党再入共产党。湘南起义时便反对大烧大杀,在红区,他主张不要搞肃反扩大化,不要搞什么会师武昌,饮马长江之举。因不合拍多次被撤职。

1902年,黄克诚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墟下青村。1924年冬在由共产党人贺恕等主持的衡阳党支部加入了国民党。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黄克诚随北伐军转战衡阳、长沙、岳阳、汉口、孝感、武昌、信阳、漯河、郑州等地。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而归于失败,共产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10月份,黄克诚决定离开芜湖的唐生智部,自己去找党组织。11月,黄克诚回到了家乡永兴县,开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他团结了一批三师“永兴旅衡学校互助社”的同学,并与当时在永兴主持党的工作的向大复取得了联系。

1928年初,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经粤北入湘南,占领宜章城,湘南暴动由此拉开序幕,永兴县爆发起义。永兴起义后,农军很快攻占永兴县城,成立永兴县苏维埃政府,由湖南特委派李一鼎担任县委书记。参加暴动的武装合编为永兴红色警卫团,尹子韶任团长,黄克诚任党代表兼参谋长。

湘南暴动后,以陈佑魁为首的中共湘南特委,忠实执行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命令各县大烧大杀,他们不仅要求烧掉县城和土豪劣绅的房屋,还要求将衡阳到坪石间道路两侧15华里内的所有村庄统统烧掉,以达到所谓的“坚壁清野”,“使敌人无房可住,从而阻止其进入”的目的。

大烧大杀政策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黄克诚不同意这种大烧大杀的做法。永兴暴动胜利后,县肃反委员会处决了一个大恶霸地主,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肃反委员会竟然连这个地主的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也不放过,说是斩草除根。黄克诚力排众议,觉得尚未成年的孩子并无过错。于是,他和肃反委员会的多数人争执起来。结果,黄克诚又被指责为“右倾”。

至于烧房子,黄克诚更是抵触。但是,上级关于大烧大杀的指示已经传达下来了,不执行似乎又不行。一天,永兴县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执行湘南特委的指示。县委书记李一鼎在会议一开始就布置大烧大杀的任务,并不征求大家的意见。但是,刚布置完任务,黄克诚就立刻站起来说道:“我坚决反对烧房子。这种做法是不得民心的。”

北伐战争时期的黄克诚。李一鼎不容置疑地说道:“执行党的决议是不能打折扣的,你还是党员吗?!”“正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所以才有责任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党免受损失。”“你这是右倾!”李一鼎声色俱厉,“我命令你立刻带人火烧县城!”“这种做法,会让老百姓不得安身。我拒绝执行。”“我以组织的名义,命令你必须坚决彻底地予以执行!否则将予以严厉处分!”李一鼎大怒。黄克诚沉默不语,很久他才吐出一句话:“我服从组织决定。”会后,黄克诚负责去烧永兴县城。一场大火下来,除衙门机关、祠堂、庙宇和少许商店化为灰烬外,大部分房屋商店“幸免于难”,完好无恙。原来,黄克诚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使得既不违背组织决定,又尽可能的减少破坏。

湘南暴动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开始集结重兵镇压。由于湘南特委执行“左”倾盲动主义,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在湘粤两省敌军南北夹击之下,湘南起义很快归于失败。3月底,朱德、陈毅率部以及各县农军撤离湘南,向井冈山转移。

黄克诚带领从永兴撤退的800多人几经辗转,进入酃县。在这里,县委将全部人员改编为永兴独立团,黄克诚为团长,李一鼎任党代表。之后,永兴独立团向井冈山进发。

1928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的部队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共8个团,1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黄克诚被任命为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即原来的永兴独立团)团长。

1930年6月,刚成立不久的红三军团要执行“左”倾路线,去攻打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当时在红三军团任职的黄克诚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他认为大城市内的党组织遭到的破坏很严重,仅凭现有红军的力量去夺取中心城市很有可能重蹈覆辙。经过反复思考,黄克诚给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不能盲目攻打中心城市的理由。

黄克诚在信中说道:“我刚离开武汉时间不久,知道我们党在武汉没有多少力量,那里的党组织大部遭到破坏。现在搞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暴动,根本不具备条件。要采取军事进攻的手段,靠现有红军的力量,也不足以夺取武汉。如果盲目地实行攻夺大城市的计划,只能造成无谓的牺牲。”

黄克诚的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纵队政委张纯清指着黄克诚的鼻子骂道:“你是十足的右倾机会主义!”但彭德怀觉得黄克诚的意见确有道理,遂暂时放弃了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率领红三军团沿粤汉路北段行动,向湖南推进,于7月初攻克岳州(今岳阳市)后,乘胜向东开进,扑向平江。平江守敌见红军来势凶猛,未敢抵抗,弃城而逃。红三军团兵不血刃,便占领了平江城。

之后,红三军团前委、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在平江城举行联席会议商约红军下一步行动方案。会上,一部分人仍极力主张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武装夺取武汉,另一部分则主张暴动夺取长沙后,再攻武汉。双方相持不下,而黄克诚对两种观点均不赞成,他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意见。

黄克诚的意见立即招来与会人员的严厉批评,他们指责他的观点是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并当即撤销了上级任命他担任纵队政治委员职务的决定,让他继续留任支队政治委员。

后来,彭德怀为这件事在私下里把黄克诚训了一顿。彭德怀说:“你好大的胆噢,硬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黄克诚说:“我这个人不拐弯,有意见就提。”

1931年盛夏,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火正酣,红三军团第三师政治委员黄克诚在火线上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他立即回到军团政治部领受任务。他以为上级又要调换他的工作,没有多想,便向师里交待了工作,从前线撤了下来,急急忙忙来到了军团政治部。他喘气未定,肃反委员会负责人就将一份名单递了过来,面容严峻地对他说道:“这份名单上的人,是被供出来的‘AB团’分子,要立即抓捕归案,押送肃反委员会接受审查。”

黄克诚看了看名单,上面所列的人大多数是第三师中的基层干部,眼下他们正在率领部队同“围剿”之敌浴血奋战,黄克诚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肃反运动因滥杀无辜酿成富田事变的教训。这次他坚决予以抵制,没有按名单捕人,反而向肃反委员会据理力争,担保名单上的人没有一个是“AB团”分子,希望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但是肃反委员会根本不为黄克诚的苦苦陈词所动,他们严厉地对黄克诚说:“你是入党多年的党员,又是师政治委员,应该懂得如何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更清楚违犯肃反纪律的责任和后果。”黄克诚自知再费唇舌已无济于事,便转身离开军团政治部。

在回部队途中,黄克诚已下了履险抗命的决心,只要能保护这几名干部免遭不测,自己的生死去留任凭发落,在所不惜。过了几天,肃反委员会不见第三师的“AB团”分子押送来,便一再向黄克诚催问,其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黄克诚暗自思忖,这样硬顶下去,恐怕不是个办法。即使自己被撤职、杀头,也终难确保名单上的同志不被处置。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秘密通知名单上的同志暂时上山躲避,等过了这阵风头,或许会有回旋的余地。每天黄克诚派人上山给他们送饭吃,打起仗来,他派人叫他们下山,回各自部队参加战斗,打完仗马上再上山躲藏起来。肃反委员会数次派人来第三师抓人,都无功而返。那些上了黑名单的人,明知自己一旦被肃反委员会抓到,就活不成了,但他们并不逃跑,打起仗来照样勇敢杀敌,冲锋陷阵。黄克诚看到这种情景,愈加坚定了保护他们的决心,这件事最终还是被肃反委员会察觉了。

一次,战斗刚刚结束,准备上山的一些同志还没有来得及离开,肃反委员会就来人把他们抓去杀掉了。黄克诚克制不住满腔义愤,怒斥肃反委员会滥杀无辜,干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肃反委员会因此怀疑黄克诚有问题,把他抓了起来审查。幸好此事被军团长彭德怀知道了,拍着桌子质问肃反委员会凭什么抓捕他的师政治委员?肃反委员会本来想把黄克诚也打成“AB团”分子杀掉,但一时又拿不出证据来,就只好说黄克诚在肃反问题上表现右倾,是个“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彭德怀则说,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可以批判斗争嘛,不该采取捕、杀的办法。肃反委员会无言以对,只得将黄克诚释放,但不准他再带兵了,并撤销了他第三师政治委员的职务。

1931年12月,党对肃反扩大化问题开始纠正,黄克诚被重新起用,调任红军三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黄克诚任第一师政治委员不久,就赶上了攻打赣州。1932年1月1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下达了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黄克诚对此训令并不赞成,他认为从整个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来看,攻打赣州是冒险行为,但军令如山,他只有服从。

黄克诚率部进抵赣州后,见赣州城既高且固,又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就更加认定这个仗不能打。于是,他向上级建议取消攻打赣州的军事冒险行动,使部队免遭不必要的损失。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而且还被命令率第一师负责攻打赣州城西门。他只得命令,率部投入攻打赣州城的战斗。赣州城果如黄克诚所料,易守难攻。过了几日,敌人援兵赶到,赣州城内的敌人乘势反扑,红军腹背受敌,黄克诚看到形势危急,急忙下令撤退,减少了部队损失。

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在江西宁都举行。会上对所谓的毛泽东“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且免除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宁都会议之后,红三军团政治部在广昌召开会议,批判黄克诚的“右倾机会主义”。黄克诚不服,不仅拒绝检讨所谓的错误,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上级推行的是“左”倾冒险主义,坚定地认为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

上级认为黄克诚顽固坚持错误,不适宜带兵,撤销了他第三师政治委员职务。先调他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不久又解除他的宣传部长职务,将他下放到教导营任教导员,这一次是连降两级。1933年4月,在彭德怀的直接干预下,黄克诚才再度被启用,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不久,任红四师政委。

1933年9月,蒋介石调动数万大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而这时,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总是以正规战、阵地战的形式要求红军与白军作战,提出的作战方针是:“保卫苏区每一寸土地”,“拒敌于国门之外”。

对于这些策略和方针的错误,黄克诚很快意识到了,他对彭德怀说:“这样打下去,红军是要被搞垮的。”彭德怀与黄克诚有同感,却有难言之隐。他对黄克诚说:“你别再提意见了,再提你就要被赶出红军了。”黄克诚说:“我又不是哑巴,有话怎能不讲呢?”然而,他的申诉无人理会,他只得“坚决”完成任务。

长征途中,黄克诚率部充当先锋,过湘江时死守界首渡河点,又率军勇夺娄山关,保证了红军的顺利通过。过草地时由于反对马上整顿纪律和审查干部又一次被免职,去当了军事裁判所所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机关8万多人实行战略转移,从福建西部和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作为全军的右路先锋,黄克诚率领红四师作为红三军团的先头部队,为后续的大部队开辟通路。10月21日,黄克诚和师长指挥部队连续苦战,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占领了固坡。但是,刚到任的年轻师长在通过封锁线时牺牲了,这令黄克诚心痛不已。随后,中央军委任命中央纵队参谋长张宗逊担任红四师师长。

黄克诚和张宗逊率部西渡赣江,经南康、鲁义越过五岭山脉,进至湖南汝城,又与湘军何键部接上了火。黄克诚指挥部队奋勇拼杀,于11月8日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之后,又很快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1月的天气,阴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一脚踏出去,泥浆飞溅,不时有人滑倒。这样恶劣的天气,黄克诚不敢戴眼镜,怕行军摔跤把眼镜弄坏了。他是个高度近视,丢了眼镜,怎么指挥打仗?于是他把眼镜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口袋里,让警卫员用根小木棍拉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蒋介石发觉了红军西进的意图后,慌忙调集40万大军,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利用湘江这一天堑,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黄克诚和张宗逊率部与红一军团的第二师协同作战,强渡湘江,控制了界首渡河点,在光华铺同敌人展开了对峙,为后续部队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后续部队行动迟缓,没有及时渡过湘江,敌人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在飞机的支援下向湘江两岸的红军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企图夺回渡河点。为保住界首渡河点,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以后,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不足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