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下册)
6754000000005

第5章 七战七捷在苏中(2)

粟裕认为不能同敌人决战。因此,粟裕主张海安应打运动防御战,即以小部队实施外围运动防御,主力隐蔽休整补充,待机歼敌,粟裕的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同意。

海安运动防御战从7月30日打起。新四军主力一师、六师集中在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命,七纵在海安外围对敌实施运动防御。

虽然七纵只用了3000多的兵力,英勇抗击了5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奋战4天多,伤亡仅200余人,消灭敌人3000多,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新纪录。

但粟裕却越发感到自己的3万兵力有些太少了,如果说在宣泰、如南两次战役时,粟裕还未太觉得兵力短缺,但在海安战役时,粟裕就为兵力不足而犯愁了。一师、六师需要休整,七纵以3000兵力抗击5万之敌的进攻。他的手中一点机动兵力都没有,怎么能打好仗呢?

缺兵就要借兵。海安战役还在进行中时,粟裕就给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长陈毅发电,请求将淮南的五旅调往苏中参战。这一求援,表面上是调五旅到华中的问题,而实质上是战略方向选择上的大问题,即华野主要作战方向是在苏中内线歼敌,还是要出淮南配合山东野战军实行津浦线外线出击。

但陈毅认为淮南更为重要,坚决反对粟裕的意见,并将分歧电告中央。一个主张立即出击外线,一个主张是在内线打几仗。这就是着名的“陈粟之争”。

毛泽东从双方来来往往的电文中知道了分歧后,经过慎重考虑,8月2日他向陈毅、粟裕等人发出这样一封电报:“一个月内在苏中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8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将主力转至淮南作战。”显然,毛泽东支持粟裕,但也没有坚决否定陈毅,因为毛泽东担心粟裕“能否歼敌两个旅”?能不能打胜仗?

就在我军争论下一步作战方针的时候,战局发生新的变化。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各部队纷纷向上级“报捷”,吹嘘“战果”。第一绥靖区还煞有介事地大讲新四军已经是“一败涂地”,“伤亡二三万之多”,宣布苏中解放区“大势已去”。

敌人自鸣得意,随即分兵占姜堰,占西扬,占李堡,占角斜,企图完成海安至黄海边的东西封锁线。这样一来,在西起扬州、东到海边的300里地段上,摆成了便于我军各个击破的一字长蛇阵。中央军委、华野总部几乎是同时发现了这一情况。粟裕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央军委汇报:“歼敌良机即将成熟。”

军委第二天即复电:“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并立即同意了粟裕请调五旅的要求。粟裕信心大增,这时,他又得到了一条令人兴奋的情报:李默庵正在调整防务,8月9日,六十五师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二十九师和九十九旅防务,10日,新七旅从海安东开接替一○五旅在李堡一线的防务。

李默庵频繁调动部队,给粟裕造成了趁其运动或立足未稳加以歼灭的大好时机。粟裕当机立断,决定寻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中。粟裕作了如下部署:一师攻歼李堡、角斜之敌一○五旅主力,六师一部攻歼丁家所敌一○五旅守敌,七纵阻击援敌,刚到的五旅为预备队。

8月10日,李堡镇的敌军正忙着换防。19时,天将入黑,十九团刚刚接替防务完毕,警戒没有派好,工事也还没有筑好,突然枪声大作,我军分路向李堡发起了包围攻击。

23时,新四军向李堡之敌加强了攻势。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敌人阵地被突破,乱成一团,敌欲组织一营残部在李堡的东边掩护其他残部向附近杨家庄第三一四团防地以南地区撤退,但因陷入我军重重包围之中,始终没有突围出去。翌日拂晓前6时许,十九团全部被歼,少将副旅长田从云被生擒活捉。

随后,驻杨家庄的敌一○五旅旅部和三一四团也受到我军的猛烈攻击,到11日下午2时,三一四团突围后,狼狈逃窜,旅长刘玉山率残部退回如皋城。

11日凌晨4时许,敌七旅旅长黄伯光率二十一团由海安出发,向李堡方向增援。黄伯光此时还不知道他的十九团已被新四军全歼,他妄图和十九团一起夹击新四军,黄伯光失算了。

中午,排着三路纵队前进的敌七旅二十一团来到了李堡镇边的预伏地带,隐藏在公路两边的一师和六师主力一齐杀出。

黄伯光感觉不妙,但为时已晚,他前进不能,后退无路,组织几次突围都被打了回来。17时,新四军发动总攻,不到1小时,二十一团被全歼,仅黄伯光率几百残兵逃脱。

李堡围歼战,前后20个小时,歼敌1个半旅共9000余人。

李堡战役得胜,再次证明了粟裕内线歼敌的战略是正确的。毛泽东完全支持粟裕的意见,8月12日,他致电陈毅要求其支持粟裕的作战计划,陈毅也于当日电告粟裕:“为贺你部继续胜利,宜就地继续开展局面,而不必忙于西调。”

李默庵连遭粟裕四次打击,损兵3万多人,不敢再分散用兵了。他重新调整了部署,重点扼守南通、丁堰、如皋、海安这条公路干线,加强海安、泰州之线以南的“清剿”和海安、如皋、泰州之间的防御,确保其占领区。同时积极准备以整编第二十五师由扬州、仙女庙地区乘虚进攻邵伯、高邮,威胁两淮。

针对这种情况,粟裕决定从南通、如皋一线打开缺口,威胁敌人的后方基地,打乱敌人的部署,制造歼敌良机,粟裕称其为“钻到敌人肚子里”。

粟裕又确定以黄桥为进攻方向,从丁堰、林梓一带打开缺口。8月20日晚,粟裕亲率华中主力16个团3万多人向南开进,直插敌后。

21日夜11时,丁堰、林梓战斗打响。新四军一师向丁堰、六师向林梓、五旅向东陈分别发起突然袭击,这又是一次出敌不意。

战斗进展很快。22日上午,丁堰交警第七总队大部被歼,林梓交警第十一总队全部被歼,东陈守敌也弃城而逃。

在丁、林战斗进行之际,由宿县地区开过来的敌邱清泉第五军占领睢宁,进逼江阴。为策应第五军行动,国民党国防部指示李默庵派驻在扬州的整编第二十五师沿运河北上,企图攻取江都县的邵伯镇。

粟裕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采取“围黄(桥)救邵(伯)”的战术,以新组建的十纵和二分区的两个团在邵伯防御。主力部队除以七纵在姜堰、海安之间发动牵制性进攻外,一师、六师、五旅按原计划行动,拟用攻其必救的办法调动敌人,寻歼敌人于运动中。

8月23日夜,一师、六师、五旅由丁堰、林梓越通榆公路西进,向敌人封锁圈的中心挺进。

25日,敌九十九旅进驻黄桥东北的分界,与我六师遭遇,当即被我六师包围。敌一八七旅等部在分界、如皋之间的加力一带被一师截住,李默庵这才发现粟裕主力部队已经西进。

当夜,我军各部队对敌展开攻势。由于敌人实有兵力比预先侦知的要多,激战一夜,胜负未见分晓。粟裕担心,这样僵持下去,恐怕于己不利,需要立即调整部署,采取断敌后路、隔断敌人东西两部联系的办法,使之既无法靠拢也难以逃脱,然后选取较弱的九十九旅两个团,集中优势兵力,先行歼灭。

一旅很快撤出加力,强行军向分界飞奔。

26日上午,六师副师长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重新调整攻击分界部署,决心集中十六旅、十八旅共4个团的兵力,并由此向南实施主要突击,一师一旅按时赶到,也加入了攻击行列。以两个团的兵力从东、西、南三面实施围攻。敌人遭我一夜围击,士气低落,建制混乱,正盼着飞机和援兵前来救命。不料,天不作美,中午时分,下起了大雨,敌人更加绝望。下午1时,我军冒雨发起总攻,一举突破敌人防御阵地,直插敌人心脏。敌人乱作一团,失去指挥。我军大胆楔入敌群,猛冲猛打,敌大部被歼,残敌1000多仓皇南逃,正好闯入一旅在分界东南的预设阵地,一通猛打,敌人全部被歼。

消灭了分界敌九十九旅后,六师和一师一旅立即转兵向东,会同一师和五旅,以15个团的兵力围歼加力之敌。

27日,被围之敌以营为单位分路突围,如皋方面的敌人勉强拼凑起1个团西出接应,并派出飞机助战。

我参战各部队全线出击,突围之敌悉数被歼。增敌1个团也被歼一半,五旅乘胜夺取了黄桥,这样如黄路战斗胜利结束,我军打得干净利落,共歼敌两个半旅,17万余人。

与如黄路战斗同时,邵伯的保卫战也在23日打响。与如黄路战斗相比,邵伯的战斗打得艰苦紧张。

刚从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的十纵和二分区的部队虽然训练不多,弹药不足,但指挥员顽强灵活,士兵斗志昂扬,他们依托工事和水面抗击起敌人的疯狂进攻。

23日,敌整编二十五师分三路向邵伯、乔墅、丁沟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丁沟之敌被击退;乔墅河南街道被敌攻占,我军退守乔墅河北;攻击邵伯的敌人数次猛攻,都被击退。

24日,敌人继续发动猛攻,经过一天的战斗,乔墅河北也被敌人攻占。邵伯方面,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在飞机、炮舰配合下,轮番猛攻,但皆被我军击退。

25日、26日,敌人仍对邵伯发动全力攻击,但我军主阵地始终屹立不动。当如黄路敌九十九旅被歼,一八七旅也将难保的消息传来时,敌全线震惊。原来保证“三天攻下邵伯”的敌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担心我军向其侧后进攻,不得不把部队撤回扬州。

邵伯保卫战遂告结束,这次战斗,敌伤亡2000余人,我军伤亡也有1000余人。

苏中战役,一战宣、泰,二战如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歼敌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53万人。战役结束后,延安共产党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称此战役为“七战七捷。”苏中七战七捷,成就了粟裕,使他由一位战术家、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出色的将领成了一位战略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