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下册)
6754000000008

第8章 逐鹿中原和大决战(1)

1947年9月9日,沙土集大捷,扭转了鲁西南形势。随即陈粟大军迅速南下,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两军配合,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胜利完成战略展开。

在山东战场上,孟良崮战役后,进犯鲁中的国民党军全线溃退,30多天未敢动弹。喘过一口气后,蒋介石誓报一剑之仇,继续在第一线调集了9个整编师、25个整编旅,部署在莱芜至蒙阴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准备发动新的进攻。

6月29日,中央来电,改变了中共中央军委过去要求不分兵、坚持内线作战的方针。此前,中共中央军委曾来电指示,要求华东野战军准备于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

鉴于此,战局必有重大发展。陈粟二人决定立即执行命令,部署由叶飞、陶勇率第一、四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由陈士榘、唐亮率第三、八、十纵队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正面部队第二、六、七、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国民党军接触,主力待机出击。7月1日,各部立即行动。这就是华野“七月分兵”的开始。

7月2日,军委又电示,陈、唐3个纵队要出鲁西,直接协同刘邓作战。此后又决定叶、陶两个纵队也要向鲁西南挺进。这样,七月分兵就成为华野部队执行外线出击任务的开始。

一纵、四纵向鲁南疾进。7月2日,四纵发起攻击费县的战斗。费县解放了。经过艰苦作战,于8月1日,部队通过泗河,与陈士榘、唐亮部队胜利会师!

华野打了几个消耗仗,虽然损失了一些力量,却已达到调动与扯散国民党军的目的,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鉴于此,中共中央批准陈毅、粟裕率6个纵队、特种兵纵队赴鲁西南,组成西兵团,留在山东内线的第二、六、九纵组成东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两兵团的作战范围扩大到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

陈毅、粟裕考虑要打一个好仗来扭转局面。

陈粟二人也清楚,虽然敌强我弱,敌主动,我被动,但我们不能只走不打。只有打,并且打几个胜仗,才能扭转被动局面,有力地配合刘邓大军。

9月7日,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积极北进,与整编第五师之间出现了20公里的空隙,我军趁机发起了南北夹击。国民党军迅速向南撤退,龟缩于沙土集地区。

沙土集一带地形平坦开阔,解放军战士在无隐蔽的开阔地上英勇奋战,冒着浓密的炮火,勇往直前,士气旺盛。当天晚上,完成了对五十七师的合围。

8日晚6时,我军对沙土集之国民党军发起了总攻,进展顺利。至9日凌晨3时,战斗胜利结束。

同时,郓南阻击战打得十分激烈,国民党军未能越过我军阵地。五十七师被歼后,援军后撤。鉴于国民党军整编五师所在地已加固工事,且地形不利,又值雨季,我军体质普遍下降,不宜再战,就未再歼击整五师,结束了沙土集战役。

此仗打得干净利索,毙伤2000余人,俘7500余人及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我军得以补充,而伤亡仅2300余人。

沙土集战役的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向豫皖苏挺进打开了道路,而且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四个师驰援鲁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

根据中央指示,9月下旬,除以十纵、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继续留在鲁西南钳制国民党军外,主力越过陇海路南下,进入了豫皖苏。

这样,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和华野外线主力部队,在中原形成了品字形的有利态势。10月8日,毛泽东指出:“我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48个旅,约40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

这是一个胜利的转折点。

向豫苏皖进军的华野外线兵团,从1947年9月26日开始越过陇海路,纵横扫荡国民党地方保安团队,至10月底,相继克城24座,歼敌1万余人。

国民党军被迫以6个整编师的兵力,分别组成机动兵团,依托平汉、陇海、津浦三条铁路,机动转用兵力,尾随作战。

为削弱国民党军的机动力量,创造尔后大量歼敌的条件,华野7个纵队于1947年11月8日,首先组织了对陇海路的大破击战。至18日,彻底破坏了陇海路商丘至郝砦(徐州西30里)段300多华里,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迫使国民党军匆忙调动15个旅回援,从而再一次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

12月下旬,为了扩大战果和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华野外线部队又在平汉路郑州至许昌段和陇海路郑州至开封段展开了大规模破击战,把蒋介石赖以运送军用物资和调兵遣将的两条交通命脉拦腰斩断,并乘机攻克平汉线上重镇许昌。在12月一个月中,共歼国民党军45万余人,吸引了白崇禧部分兵力北援,并与刘邓部队之陈谢兵团胜利会师于平汉线遂平、西平地区。

当华野陈粟大军插到平汉路上的时候,陈谢兵团也插到了平汉路上的漯河、西平、遂平一线。12月23日,国民党军一部由确山北上解郾城之围,陈赓部队把暴跳如雷的国民党军引进了安排好的口袋——西站以南25里的金刚寺、祝王砦一线。于是陈粟、陈谢两路大军,一个由南向北,一个由北向南,像一把铁钳,把蒋军第五兵团整三师夹在中间。

25日夜,最后的总攻开始,国民党军被消灭了,解放军两路大军也在金刚寺的雪地上会师了。整个中原战场上,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初步站稳了脚跟;陈谢兵团在豫西和豫陕边境辗转破出,开辟了豫陕鄂边区;华野陈粟大军外线出击,挺进至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犹如三把钢刀插入国民党军的腹部,乘胜完成战略展开。

1948年初,毛泽东电令粟裕准备渡江作战,但粟裕建议在中原黄淮地区再打几次歼灭战。结果取得了豫东和济南两战役的胜利,而且华野与中原野战军联手,获得淮海战役的胜利。

早在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提出要以两个跃进的方式来推动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其一是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步已于1947年胜利实现;其二是派主力一部南渡长江,到敌人战略后方进行宽大机动作战,开辟东南各省,直捣浙赣,进逼京沪,吸引江北敌人20至30个旅回援江南,减轻大别山和中原地区的压力,为打大规模歼灭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由谁来挂帅实现第二个跃进呢?“英雄所见略同”,毛泽东和陈毅都想到了心细如发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

1948年1月,毛泽东电令粟裕率兵渡江南进,在江南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渡江时间,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电报末尾,毛泽东特嘱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接电后,脑中始终闪现着一个问题:是分兵渡江有利,还是集中兵力作战更有利?他手捧中央来电仔细琢磨,常常独自一人站在军事地图前沉思,一看就是半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中央决策的想法。分兵渡江有利有弊,利在战略意义重大,弊在受转战等多种因素影响(如得不到群众较好的配合,重装备难以发挥战斗力等),在短期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敌五军及十一师作为蒋嫡系一时不会调离中原,若我军集中兵力于中原战场,尽可能多的消灭蒋军主力于长江以北,战局将很快明朗,何况黄淮地区,我军打大歼灭战的条件正在成熟,因此我军应当暂缓南渡长江。

尽管还是个很不成熟的想法,粟裕依然先是向中央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