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下册)
6754000000091

第91章 年轻的军团长和抗日名将(1)

林彪早年入黄埔军校,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任红二十八团团长,是红军中最年轻的主力团团长,对扩大和巩固井冈山根据地有功劳。

林彪,湖北省团风县迥龙山区林家大湾人,生于1907年12月5日,原名林育容。父亲林明清,当过店员、账房先生,后成为一个小业主,母亲姓陈,有子女六人,林彪排行老三。

1922年,林彪到武汉共进中学读书,1923年因交不起学费,曾缀学半年,在武昌教小学,后复学。1925年在学校期间加人了共青团。1925年秋,赴上海报考黄埔军校(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录取后,乘轮船赴广州,编入入伍生团,1926年3月结业后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团第一营第三连。此时,林彪转为共产党员。

林彪在黄埔期间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掌握了一个初级指挥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他日后发展为高级指挥员打下了军事方面的基础。

1926年10月,林彪在第四期结业,随即北上。此时,北伐军已经攻克武汉。湖北省军委书记聂荣臻将他分配到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他到部队后即由武汉乘船东下,去攻打孙传芳部。11月下旬,林彪随部返回武昌,驻扎在南湖。12月间,独立团改编为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林任排长。

1927年4月20日,林彪随七十三团继续北伐到达河南驻马店,随后参加了上蔡,东、西洪桥战斗,取得了实战的经验。5月下旬,北伐军回师武汉后,林彪随七十三团在石灰窑担任警戒,6月,移驻鄂城。7月中旬,七十三团移驻九江。8月2日中午,林彪随七十三团在马回岭参加起义。起义后部队开往南昌,与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会合,从8月3日起,冒着酷暑南下。

9月,起义军占领三河坝。林彪随第二十五师在朱德率领下驻守三河坝,掩护叶挺、贺龙率主力继续南下。10月3日,三河坝守军在朱德率领下与进攻三河坝的钱大钧3个师激战3昼夜,歼敌1000余人后,撤出三河坝,向潮汕方向退却。撤到饶平后,同从潮汕撤下来的200余起义军相遇。朱德得知潮汕起义军已经失败,乃率余部约2500人向西北方向撤退,在福建武平县击退尾追的钱大钧部一个师,此时尚有1500人。当撤到江西安远县时,就只剩下七八百人了。当部队撤到大余时,林彪也离队南下,但不久就回来了。

1927年11月,朱德、陈毅与驻防韶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取得联系,借用范石生部队的番号,但仍保持革命军队的本色,使部队得到休整和补充。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智取湖南省宜章县城。随即发动湘南起义,番号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l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部向宜章以南转移,同敌许克祥部遭遇。将许克祥6个团打垮,歼敌1000余人,占领许克祥的司令部仓库所在地——广东省东昌县坪石,战斗中第一营营长周子昆负伤。2月,林彪率二连进行来阳熬山庙伏击战,消灭李宜煊师400余人。随后,朱德、陈毅任命林彪为一营长。此时,林彪刚20岁。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到达江西省宁冈县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称红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设3个师。5月底又缩编为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团,林彪任第二十八团第一营营长。

据说,毛泽东认识林彪就在朱毛会师后不久,有一次林彪在路边给部队讲话。他说:“不管是这个军阀,还是那个土匪,只要有枪,就有地盘,就有一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也能坐天下。”这时,毛泽东、朱德、陈毅正从一旁走过,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月下旬,国民党赣军第二十七师第七十九、第八十一团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进剿”。此时,第二十八团一营驻五斗江一个祠堂里,敌人已经占据五斗江以北的制高点,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正下着大雨,林彪迅速集合了队伍,命令二连冒雨冲上山把敌人打垮,并乘胜追到夏场。这一仗歼敌第八十一团大部,占领永新,击破敌人的第二次“进剿”。

5月中旬,赣敌第二十七师和第七、第九师各一个团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进剿”,第二十七师一部占领了永新。这时朱德率第二十八团和第三十一团三营位于永新城西35公里处的小西江区。在得悉敌在永新兵力空虚后,朱德率部东进,奔袭永新。途中,在草市坳同敌第七十九团遭遇。擒贼先擒王,林彪率一营机智地猛攻敌军的指挥部,配合在侧后迂回的第三十一团三营,全歼第七十九团,该团团长刘胡子逃跑时被击毙,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被击伤。红军随后乘胜攻进永新城,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进剿”。

1928年6月,朱德和红四军军委书记陈毅率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在湖南省酃县、茶陵一带活动。第二十九团的官兵大部分是湘南的农民,他们看到越走离家乡越近,便要求回家割稻子。于是,团士兵委员会便越权下令:打回湘南去。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附和并表扬了这种错误意见,朱德、陈毅和王尔琢劝阻无效。7月17日,红二十八团随二十九团南进,去攻打郴州,先胜后败,二十九团大部被打散。毛泽东闻讯率红三十一团三营,去接红二十八团回井冈山。8月中旬,毛泽东率三营在桂东同二十八团会合。此时,敌吴尚部又将红军包围,林彪乘其立足未稳指挥部队突出了包围,在突围时林彪负伤。在返回井冈山途中,二十八团前卫营二营长袁崇全拉队伍叛变,四军参谋长兼团长王尔琢前去追赶,被袁崇全开枪打死。回井冈山后,林彪被任命为第二十八团团长。

1928年底,敌人又调动湘赣两省敌军共25个团约两万余人,对井冈山发动又一次“会剿”。

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柏露召开红四军前委,红四军、红五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边界各县县委联席会议,传达中共六大文件,研究敌我形势。为克服山上的经济困难,粉碎敌人的会剿,会议决定分兵,由彭德怀、滕代远率一部红军和红三十二团守山,由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红二十八团、红三十一团和独立营、特务营下山,转到敌人后面打击敌人,以迫使“围剿”井冈山的敌人撤退。

1929年,林彪(左三)与部分红军干部合影。1月14日凌晨,林彪和党代表何挺颖率红二十八团随朱德、毛泽东由茨坪、小荇洲飞速下山。当日,红军占领大汾,歼敌一个营,随后便释放俘虏,让他们去报信,引诱敌人来追。

1月15日,红军顺利攻占敌人并未驻兵的大余县城,随即分散开展群众工作。敌人得悉红军主力已经下山之后,乃派李文彬旅和刘士毅旅来追,其余敌人继续进攻井冈山,井冈之围并未能解。

1月21日,敌李文彬旅进攻大余。红四军独立营进行阻击,营长张威牺牲。独立营败退,敌人乘势打进大余城。林彪率二十八团继续阻击,为毛泽东等的撤退赢得了时间。

由于在大余时,前委已确定,一旦有紧急情况,部队到乌径(属广东省)集合。于是,队伍便三三两两向乌径前进。途中,林彪率红二十八团一营用号音联络,同二营、特务营、独立营一部会合。林彪即指挥这一部分部队开往乌径。随后,朱德、毛泽东和红三十一团也到了。当晚,宿营不久,追兵逼进,部队转向江西全南、龙南、定南地区。1月底,部队在寻乌圳下宿营。第二天拂晓,部队以第三十一团为前卫,军部和特务营居中,第二十八团为后卫的序列,向项山前进。三十一团已走,特务营已经撤消,林彪命令留一个营当后卫,自己率领其余部队也开拔了。就在这时,敌刘士毅部追了过来。由于特务营的哨兵已撤,敌人即从中间把队伍插断。朱德、毛泽东、陈毅、谭震林等利用拂晓前的朦胧,分散突围。

2月1日,前委在罗福嶂开会。此时,回井冈山暂时已无可能,毛泽东乃提出,向瑞金、兴国一带转移,由于部队几次被打散,会议决定改变部队建制,编成三个纵队。由原红二十八团为第一纵队,由特务营和军直属队编为第二纵队,由原红三十一团为第三纵队。但是,由于敌人又追了过来,这一方案当时未能实施。

2月9日,旧历除夕,部队到达瑞金城外。红军刚刚住下,已烧开了水,正准备下米做饭,敌人又追来了,伙房赶紧倒掉开水,背上锅就跟部队撤退。当晚,撤到瑞金以北约30公里的大柏地。此时,指战员都反映,不能再让敌人撵着走了,要求跟敌人拼。朱德、毛泽东乃决定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打敌人的伏击,随即将部队埋伏于大柏地两侧的山地。下午,一路紧追不舍的刘士毅部趾高气扬地进入红军的伏击圈。战斗从下午2时打起,到第二天下午,全歼敌800余人,红军由此摆脱了敌人的尾追。

2月12日,红军经宁都向东固前进,第一纵队行至葛坳,遭众多敌人截击。林彪果断指挥部队迅速突围,于2月19日到达东固,与在当地活动的红军独立二团、四团会师。3月实现了在罗福嶂即已确定的改编方案,林彪任第一纵队纵队长,后改称司令员。

1929年上半年红四军中关于毛泽东去留问题的讨论中,林彪支持毛泽东,后来提出“红旗能打多久”?林彪参加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任红一军团军团长,取得黄柏山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1929年2月底,蒋桂战争已经爆发,李文彬部被调入湘,红军摆脱了追兵,乘机入闽,于3月中旬歼灭土着军阀郭凤鸣部,击毙郭凤鸣,占领长汀。

4月1日,红四军回师江西,到达瑞金,同从井冈山退出的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会合(红五军随后返回湘赣边界)。在瑞金,接到了中共中央2月7日来信,要求红军分散,朱毛离队,以隐匿大的目标。毛泽东主持前委讨论了来信,并代表前委给中央写了回信,认为中央对当前形势的估计过于悲观,并提出:朱毛目前不能离队。

5月中旬,红军二度入闽,并于23日第一次攻克龙岩。30日,进驻胡雷,前委在此开会继续争论,但无结果。6月上旬,红军第二次攻进龙岩,随后转到白砂休整。前委在白砂继续开扩大会,以36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但争论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刘安恭对会议免去他临时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职务不满,并将其归罪于毛泽东。还抓住毛泽东不赞成中央分散红军、朱毛离队的来信,说毛不服从中央指示,是反中央派,他抓住毛泽东提出“党管一切”,说毛“自制原则”。在刘鼓动下,部队中不赞成毛泽东的人一度占了上风。6月8日,毛泽东向前委扩大会提出了一份要求辞去前委书记职务的书面意见。林彪这时是支持毛泽东的。

6月19日,红军第三次攻进龙岩,随后进行了20天休整。6月22日,红四军在龙岩一所中学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了新的前委会,除宣布中央指定的前委委员毛泽东、朱德为当选委员外,选举陈毅、林彪、刘安恭等为前委委员,选举陈毅为书记。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到蛟洋指导闽西特委的工作,陈毅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的状况和红四军“七大”中争论的问题。

9月,红四军在上杭召开了第八次代表大会,由于实行由下而上的民主制,什么问题都拿到会上争,开了三天,毫无结果。加之,这一段打了几仗都失利了,指战员们要求毛泽东回来领导。

10月22日,陈毅从上海返回部队,带来了他根据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央军事会议精神所写,经周恩来审定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指示信肯定了红四军的斗争经验,要求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明确指出:毛同志仍为前委书记。陈毅回来后向朱德、林彪等讲了上海之行的见闻,传达了中央的九月来信。又派人把“九月来信”送到蛟洋给毛泽东,并附了一封信,敬请毛泽东回来工作。随后,经过周密准备,于12月28日,在上杭古田的廖氏宗祠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着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在这次大会上,林彪继续当选为前委委员。

年底,闽、粤、赣敌人要发动对红军的第二次“会剿”的风声日紧,林彪此时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力量,怀疑红旗能打多久。在他12月31日写给毛泽东的《新年贺信》中表露了这一思想。

毛泽东感到林彪信中流露出的悲观情绪在红四军中是有代表性的,而这种情绪在刚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并未涉及。于是,l月5日,毛泽东提笔写了后来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的长信,用以说服林彪以及其他存在着悲观情绪的同志们。信中说:“我以前感觉到至今还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

复信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复信在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后,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着名口号,认为中国革命如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婴儿,前途一片光明。

毛泽东这封信写得热情洋溢,对林彪帮助很大。

1930年2月7日,陂头会议决定成立指导红四、五、六军和赣南、赣西、闽西、东江地区党委的共同前委。毛泽东、朱德到前委工作,不再兼任红四军的职务,由林彪任红四军军长,潘心源任红四军军委书记、红四军政委。由于潘心源未到职,8月,毛泽东又任命罗荣桓为红四军政委和红四军军委书记。随后,林彪、罗荣桓率红四军参与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第三次反“围剿”期间,林彪接替罗荣桓任红四军军委书记,仍主持作战工作,他很爱读兵书,《曾胡治兵语录》等书他都读过。他一面读,一面思索,并常常结合总结自己作战的经验教训。

1932年3月间,朱德、毛泽东不再兼任红一军团军团长和政委的职务,由林彪任红一军团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陈奇涵任参谋长,罗荣桓任主任。4月,红一、五军团组成东路军,向闽西进军。

1932年4月,林彪与聂荣臻在漳州战役中缴获的飞机前合影。4月10日,攻克龙岩,4月20日攻克漳州。

1932年冬,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林彪、聂荣臻率一军团于1933年2月27日、28日参加了歼敌两个师的黄柏山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