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相处进退自如
6754200000004

第4章 这样与父母及孩子相处最有效(3)

“我们将到各处去演唱,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像后街男孩一样出名,到时候我也就成为一个众人推崇的明星了。”麦克兴奋地说着,两只眼睛大放光彩。

父亲笑了笑,说道:“你太天真了,成名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么说,你不同意我的决定?”麦克黯然问道。

“对,非常不同意!我会尽我的一切努力禁止你退学,更不会让你去做歌手!”父亲斩钉截铁地说,坚定的语气让麦克十分惊讶。

第二天,父亲马上跟校方联系,让他们采取措施,阻止这些学生们的行动。于是,麦克和朋友们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当时麦克非常恨自己的父亲,认为是他毁掉了自己的光辉灿烂的前途。

现在,麦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骨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每当他和父亲谈起大学中的“退学事件”时,总是对父亲当时的决定十分感激,因为如果当时真的退学了,他现在可能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是父亲的当机立断、斩钉截铁,将他从错误的道路上拉了回来。

以委婉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固然很好,但有时候这种方式未必见效,这就需要用肯定确切的语言,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赞成或是反对。孩子在经验、阅历、远见上都不如父母,考虑事情只是凭一时冲动,不会看得那么长远,也不会考虑得那么周全。因此,做父母的就应该替他们考虑,特别是在关系到孩子未来发展和前途的事情上,父母一定要本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哪怕因此让孩子暂时伤心,也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用肯定确切的话语,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坚定,让他们重新去认识他们的举措。

孩子一步走不对,就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做长远考虑,在大是大非上不给孩子商量的余地,让他们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正确决定。

通过交心的方式,实现密切的亲子沟通

一位家长说,有天她无意中听到读初三的女儿与同学通电话,她们的共同愿望竟然是父母天天出差不在家。“他们好烦人!”女儿很无奈地向自己的同学诉苦。听了这句从女儿口中吐出的充满厌烦之感的话,这位家长真是又伤心又震惊。

目前许多中学生在家都有一种“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的情绪。据某中学的一份调查表明,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2名高一至高三学生中,有近七成学生与家庭成员间亲情淡化,他们从不主动与家人谈心,心里话只与几个要好的同学说。约八成的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时甚至无法沟通。

其实,许多家长都渴望与孩子谈心交朋友,而事实上许多孩子却拒绝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疏远父母呢?

孩子在幼小时,由于比较幼稚、简单,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许多事情都要对父母讲,父母对孩子也倾注了较多的关心和爱护,所以这时相互间的沟通一般问题不大。当孩子逐渐长大了,知识面扩大后,他开始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跟父母说,这样父母对孩子就会缺乏了解,相互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密切的亲子沟通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作为不成熟的个体,需要帮助、肯定和鼓励,密切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格。同时,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同伴关系、友谊关系、婚姻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青春期孩子的亲子沟通显得尤为紧迫。

父母要想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先做朋友,再做父母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果比作朋友的话,就应该成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平等的知心朋友。只有平等地相处,子女才有可能向父母袒露心扉,父母也才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当一个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后,他的行为言谈自然会渐渐变得高雅,他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2.要用心灵去接近孩子

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年龄段的孩子,已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母的言语还会表现出一种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还是能与孩子交朋友的。

3.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小姨出国前留下了许多衣服,母亲觉得放在那儿可惜了,一定要她穿,可她坚决不穿,于是母女俩吵了起来。一个老师问她为什么不愿穿小姨的衣服,她说那是上班穿的衣服,不适合学生穿。老师觉得她讲得有道理,问她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母亲呢。她说母亲只习惯于教训她,她也懒得跟母亲去解释。

仔细想想,孩子有独立判断能力是好事情,父母可以在很多事情上放权给她,这样正好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用写纸条的方式,也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幸福地成长。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家长就抱怨说,只要我一说孩子就烦,说什么“老一套,又来了”,不说不行,说了就闹矛盾,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的确,家长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在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更乐意接受自己的观点。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

有位母亲有个可爱的小男孩,当这个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做母亲的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

她把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她的目标。她希望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能带给他一份惊喜,也让他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心。

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非常有心的母亲,她这样做确实是动了一番心思。

首先她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当小孩子看到一件他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时,一定会琢磨半天,而当他发现了一张小纸条的时候,一定会迫切地想知道那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因此,当他能够读懂上面的内容时,他一定会很高兴,这样就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也会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其次,文字和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好几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孩子们只会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字则克服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毁掉,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觉都在重温一遍,对孩子的印象自然比较深刻。

再次,选择这种方式,还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应该承认,大部分的父母并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就更不容易和他们在一些问题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现在的孩子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吃好、穿好,他们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满足,即精神上的满足。

在写给孩子的纸条上,既可以有对孩子的表扬、鼓励,也可以有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而这时的内容起码应该是有理有节,循循善诱,这与暴风骤雨式的责骂与呵斥相比,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最后,这样做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坚持下去说不定可以逼着你同孩子一起进步。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纸条的内容将不再是单一的表扬、批评之类,逐渐会扩展到推荐一本书,介绍一篇好文章,留下一个需要动动脑筋才能回答的小问题,甚至包括对某个观点的探讨等等,内容开始五花八门。

这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什么,怎么写,想必还得动动脑筋,当然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当孩子长大些后,他也一定会加入到这个游戏之中,这对于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帮助。如此来来往往,家庭教育同样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由此看来,写给孩子的纸条虽小,但它的作用却不小,有兴趣的家长不妨试一试,也许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子女在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父母的抚养、照顾,一刻也离不开父母。这个时期亲子关系是密切的,心理是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