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相处进退自如
6754200000005

第5章 这样与父母及孩子相处最有效(4)

但进入青春期后的子女,自我意识增强,要求独立自主,他们会对父母管得过严、限制过多,表示不满。此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开始对父母封闭。他们和同学一起谈笑风生,兴高采烈,和父母却没有几句话。他们不愿父母还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干涉、包办他们自己的事情。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对父母的某些思想言论,也会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不再唯命是从了。有时不能自控,与父母顶撞起来。于是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这使为人父母的大为伤心,无可奈何的哀叹道:“孩子大了,翅膀硬了,话不听了,管不了了!”从此,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日益疏远,心理上都蒙上了痛苦的阴影。那么,作为父母怎么才能与子女沟通和相处呢?

做父母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这个年龄下的心态,这样才能做到以心交流。

甜甜上初中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性格开朗的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父母说话,学习成绩也逐步下降。父母向学校老师了解情况,班主任说她没有异常,这更使父母心里发慌。

一天晚上,妈妈试着与她谈话,结果没说几句就被她逐出房间;第二次刚说了两句,她就觉得烦,结果妈妈又无功而返;第三次,还是不欢而散。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妈妈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与迷惘之中。

然而,妈妈没有灰心,继续观察着女儿的发展、变化。一天天艰难的交流,一次次耐心的谈话,甜甜和父母谈话的时间在慢慢延长,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后来,父母决定每天晚饭后的30分钟,为全家一起交流谈心的“法定”时间。

开始时,父母只找些快乐的话题,几乎是漫无边际的闲聊:从班级到学校,从学校到小区,尽量让甜甜多说些见闻。渐渐地,话题扩大到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世界大事,几乎无话不谈。通过晚饭后这短短的30分钟,父母了解到了甜甜精彩的内心世界,更让他们与女儿之间建立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随着甜甜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父母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适应与她交流思想。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父母加入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行列。

有一次妈妈在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时,由于读音不准,时常出现错读,甜甜便做起了妈妈的指导老师。在她的指导下,妈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当甜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也会鼎力相助。甜甜参加了学校举办的“WTO世纪论坛”演讲比赛,父母为她找资料,改稿子,练演讲。在那段时间里,父母既当指导老师又当观众,陪着甜甜反复练习,终于使她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要想与孩子和睦相处,就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给他们以理解和关心。

收起自己的愿望,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家庭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说它“常”,是因为只要家庭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子女都在“膝下”,就形象地说明了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无数的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说它“新”,是因为社会生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所直接接触到的社会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家长的苦,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理论上说,孩子有无限的前途,有的家长看着走红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经理等等“社会名流”,眼红心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

家长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进口的奶粉,时髦的衣服,高端的玩具,连绵不断的零花钱……家长们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其实反思一下,在看上去无私无悔的投入背后,家长藏匿了多少不切实际的“愿望”呢?

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开始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他自己的基本素质。最贴切的比喻,就是教子如种树,家长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工夫,而不要整天想着子女应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古人所说的“拔苗助长”,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急于求成,本末倒置的不明智做法。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但事到临头,自己教育子女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功利起来了。

再渊博的家长,也代替不了图书馆;再富有的家长,也不是摇钱树。你最终能给孩子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物质享受呢?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一时期从你的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健康的人格,可以独立地解决困难,自信地面对挑战,自觉地远离恶习,主动地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总之,成了一个素质过硬的人,成了一个不用你操心,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个人理想的人,那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孩子不是家长自己的,而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家长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而没有管制和强迫的权力,如《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的骨肉,我们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地拉扯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怎么不是我自己的呢?

我们都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被抚养、被教育才长大的。所以说,教育孩子是家长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对自己所受教育的一种偿还。所以,不能认为作为父母,就可以理所应当地对孩子发号施令,就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教育孩子最要紧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事实上,各种不良习惯因素如因循守旧、懒惰怯懦、悲观厌世、浮躁轻率、好高骛远、自私孤僻等等也都会左右孩子的成长。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是最关键的因素。

正确认识和引导孩子与异性的交往

近年来,有关专家收到青少年的大量心理咨询信,对336封来信的统计分析结果是,涉及大中学生异性交往中的问题,是青少年关注的第一位问题。大中学生在信中说,他们从不与教师和父母讨论异性交往问题,否则不是被误解,就是遭批评斥责。有些学习成绩较好,并未发生过早恋行为的中学生也反复来信,询问许多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有关问题。

从这些信件中,专家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青少年对于异性交往的认识有很大片面性。而父母与教师,往往对这类问题过于敏感,如临大敌。大多数成人的态度是:理论上支持,实践上反对,在具体的问题上多是采取千方百计阻止的态度。因而,本来并非严重的问题,常常越弄越糟,甚至影响了一个纯洁少年的健康成长。

现代性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青少年必须学会人生道路上自我的选择和心理行为的自律与管理。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必修课和应掌握的生活技能,无法回避,也无法靠简单的“禁令而绝对禁止”。

当自己的子女与异性发生交往时,做父母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1.降低异性交往的敏感度

对异性交往应该有一种新的解释,这个新的解释的含义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与各种人进行社会交往,所以,所谓异性交往,是一种求异的交往。

这里指的异性,可以解释为:一切与自己有各种不同特性的人,应包括:性别、年龄、行业、国籍、性格、兴趣、气质、能力、价值观、道德水平等等的不同。求异交往,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人生发展的“基本功”。

2.允许子女自己去探索和体验,但要向他们讲明交往的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中的异性交往,就像打台球一样,学会打各种不同角度的球,以提高球艺,为自己的择偶做准备。见过各种不同的球,就能够打中你想要的球,而赢得最后的成功。你愿意打只有一只球的台球游戏吗?

只打一只台球,就相当于迫不及待地早恋,不符合台球的游戏规则,也不符合青春期成长发育的人生规则。但若是从不让他接触台球,那么他怎么能够具备有关的技能呢?

3.是引导子女的人生目标,将异性交往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著名的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大自然的美全部集中于而且个性化于两性差异上。”青少年先要学会发现和欣赏男女之间的差异,才谈得上交往。

除此之外,还应帮助子女战胜心理上的脆弱和困惑,主动摆脱诸如早恋等陷阱。

近年来,有些婚姻家庭方面的专家提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青年应该创造知识爱情、知识婚姻。当一个人学业未成功、经济未独立时,谈情说爱大多会成为空中楼阁。缺乏知识含量的爱,多是出于本能的冲动,是短暂的、无根基的、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