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植物科学探索发现
6776100000004

第4章 植物学家的故事(4)

为了谋生,1872年,米丘林开始在科兹洛夫城火车站当站务员兼做钟表修理工作。上班之余,他在自己住宅旁边的一小块空地上建立了自己的试验果园,培育起苹果、梨、樱桃等果树。为了了解俄国的果树品种,一年秋天,他一个县一个县地考察。看到几乎没有耐寒的优良果树品种,于是决心彻底改变祖国这种林果业落后的现状。他给自己的研究工作确定了两大任务:一是要在俄国中部培育出耐寒的浆果植物种类;二是要把南方的树种移向遥远的北方种植。

1875年,米丘林把做钟表匠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在佛罗内兹河边买了土地,把南方优良品种的枝芽,嫁接在北方耐寒品种的砧木上。结果树是接活了,但当严寒来临,所有的接枝全部冻死了。他用嫁接的方法反复实验了10年,但都失败了。于是,他开始研究人工杂交和人工授粉的方法。在这项实验中,他领会到植物杂交幼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变异,明白了自己过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用了成年的纯种的缘故。他又培育出许多杂交幼苗品种,但寒流到来后,大部分幼苗又被冻死了。米丘林并不气馁,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在园里一角沙地上,长出的幼苗比较耐寒,于是他明白了:“土壤肥,环境条件好,幼苗必然长娇了,因此不能耐寒。”他高兴得跳起来,说:“必须用贫瘠的沙质土壤来训练耐寒的幼苗。走!搬到沙质土壤中去!”

1900年,米丘林在离科兹洛夫城两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片沙质地。他把树苗一棵棵移栽过去。在这里,他辛勤劳动了七八年,终于将许多优良的耐寒果树品种培育了出来。后来,米丘林又实验了使果实早熟的方法。他把一千多公里以外的南方果树,移到北方,最后,这些南方的果树终于在北方安了家,并开放出芬芳的花朵,结下了丰硕的果实。米丘林的名字很快在国内外传播开来了,就在这时,美国农业部想以巨资购买米丘林所收集和创造的全部果树品种,并用高薪吸引米丘林去美国工作。然而,米丘林宁愿在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地工作,也不愿放弃为祖国服务。他继续在满布着荆棘的道路上埋首于改造大自然的工作。到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时候,米丘林的苗圃里已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约八百种植物的基本品种了。此后,米丘林的工作受到了列宁的重视。1918年,苏联政府接收了米丘林献出的苗圃。1928年,政府在苗圃基础上建立了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探索加上科学知识的引导,米丘林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园艺学家。在他长达60年的园艺科研实践中,共培育出了350多个果树新品种,为苏联的林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智慧人生

米丘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他坚忍辛勤的探索,沙地幼苗栽培的偶然发现,正是他长期探索研究的一个新的有利转机。米丘林迅速抓住这一新的偶然转机,成就了他的果树培育事业,实现了他“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必须向大自然去索取”的著名格言。

植物学开拓者刘慎谔

70多年前,为了发展我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并在社会上普及植物学知识,19位植物学家发起成立了中国植物学会。在这19位发起人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刘慎谔。

刘慎谔于1898年出生于山东牟平一个农民家庭。幼时靠伯父资助上过几年私塾。1918年在济南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保定留法高等工艺学校预备班。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郎西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学。他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是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他带着面包和植物标本夹到法国各地去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研究。1926年,一位法国植物学家给刘慎谔提出了有关法国高斯山区植被的几个问题,他为了解答这几个问题,单身一人在高斯山区辛勤工作了3年,于1929年在巴黎大学提出《法国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法国国授理学博士学位。

刘慎谔在法国留学近10年期间,几乎走遍了法国的名山大川,采集了2万多号植物标本,对法国的植物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学习和工作精神以及他的著作,都受到法国朋友们的称赞。1929年,刘慎谔怀着研究和发展中国植物学科的雄心壮志,带着一箱子书籍、资料和大量植物标本回到了祖国。

刘慎谔回国后,被聘为北平研究院新成立的植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专任研究员。他一面从国内外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和图书,一面组织人力分头到各地去采集植物标本。他还亲自培养人才,教所内工作人员学习法文,讲授有关植物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还选派人员出国学习。这一切努力使科研工作逐步走上轨道,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为以后我国植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1年,刘慎谔参加了由中法科学家组成的“中法西北学术考察团”。从北京到迪化(今乌鲁木齐)考察植物和森林。途中,考察团因故解散,刘慎谔便只身前往新疆等地考察。1932年初,刘慎谔为了尽可能地得到第一手资料,决定独闯青藏高原。他买了一群羊,单人匹马,经天山越昆仑,一人在这没有炊烟、没有飞鸟的青藏高原进行植物考察。从1931年5月离开北平后,除了收到他托人从乌鲁木齐带回的两箱标本外,就再也没有收到他的只字片语,他在北京的家人和同事都十分焦急,以至于失望,认为他遇难了。正当人们准备为他举行追悼会时,却由印度德里飞来一纸电文,原来他已穿越青藏高原,进入印度。接着他又由德里北去,入克什米尔,最后抵达加尔各答,继续考察,采集到植物标本2500多号。

1933年2月,刘慎谔安全回到了北京,前后将近两年。后来他又数次到西北考察,将所得资料写成了《中国西部和北部植物地理》一书,为我国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的植物种类、植物地理分布、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植被区划等方面收集了最早的一批珍贵科学资料。在此期间,刘慎谔在北平万牲园筹建了一个植物园,几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从东三省向关内进犯,北平形势紧张。刘慎谔为了避免损失和能够继续进行科研工作,把植物学研究所迁到武功,和国立西北农学院联合成立了西北植物调查研究所。他亲自到西北各地挖掘苗木、收集花木,又筹建了一个植物园。1941年,刘慎谔随北平研究院南迁到昆明,住在昆明西山的一个庙里,继续采集植物标本并调查研究,同时还在西南联大兼课,并在昆明又筹建了一个植物园。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他勤勤恳恳地工作,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把植物园建立到哪里。他散布的科学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后,刘慎谔担任了东北农学院植物调查所所长,后又在沈阳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担任领导职务,为东北的植物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森林的合理开发提出了独特见解。

刘慎谔一生著作颇丰,先后撰写、主编了《动态的植物学》、《历史植物地理学》等几十本植物学著作,是我国著作最多的植物学家之一。1975年11月23日,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刘慎谔教授去世了。但是他创建的事业和撰写的大量著作,都是留给后一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宝贵财富。他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国年轻的植物学工作者勇攀植物学高峰。

知识链接

中国植物学会于1933年8月20日在重庆成立。第一届会员105人,钱崇澍当选为第一任会长。在中国植物学会的19位发起人中有13位是植物分类学家,他们是:胡先骕、钱崇澍、陈焕镛、辛树帜、裴鉴、秦仁昌、钟心煊、刘慎谔、吴韫珍、陈嵘、董爽秋、张埏、林镕。

“植物魔术师”卡弗

1921年,在美国参议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年近花甲、身着黑衣的黑人学者走上讲台,向参议员们展示了干酪、黄油、纸、墨水、肥皂等一大木箱食品和用品。当他谈到这些都是他研制的花生制品时,全场哗然。他用雄辩的事实证明,花生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农产品,应该受到关税的保护。这位黑人学者就是被称为“植物魔术师”的乔治·卡弗。

卡弗出生在密苏里州一个农场主的庄园里。他自幼丧父,同母亲相依为命,人们并不清楚卡弗确切的生辰,因为他是黑人。在卡弗出生的那个年代和地点,黑人还处在奴隶地位,被人视若牛马,不当人看。他生下来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和母亲被一群盗卖奴隶者抢走,母亲不久就被转卖到他乡。农场主用一匹马换回并收养了他,起名乔治·卡弗。因此小卡弗的准确出生日再也无人知晓,只知大约是1864年。

卡弗从小就非常喜爱植物,经常一人到山野里去采集花草树木,然后带回农场种植。小卡弗十岁的时候,强烈的读书愿望使他来到了威尼奥肖城。开始他一边学习,一边靠砍柴、送信挣钱来维持生活,晚上就睡在城边一个破谷仓里。学校放假后,他就到附近农民家里干活挣学费。后来他又来到堪萨斯州的斯科特堡继续求学。在这里他继续靠打工做家务维持生活和学业。就这样经过三年,他终于读完了高中。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卡弗决心上大学,但当时,美国各大学都不招收黑人学生。他经过一次次努力,终于在1887年秋天,敲开了依阿华州辛普森学院的校门,成了该院第一位黑人学生,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辛普森学院推荐进入依阿华州立农学院继续深造。1892年卡弗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担任植物学科教师。

1896年,卡弗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植物学家了。但就在这时,他放弃了母校较为优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前往南方的亚拉巴马州特斯基吉一所新开办的黑人师范和专业学校任教。在这里他担任了农学系主任,并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初,棉铃虫蔓延到亚拉巴马州,对棉花生长影响十分严重,再加上连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地力消耗很大,棉花种植业面临严重危机。当人们询问卡弗该怎么办时,他果断地说:“耕掉棉花,喷洒农药,一个月后种花生。”

“花生!”人们叫嚷道,“花生是猪食呀!人们只是吃上几颗,但却吃不多的。谁也不会找我们买花生的。我们可不能单单靠花生过日子。”“你们错就错在这里了,”乔治·卡弗说道,“花生是人类极好的食品。咱们还能用花生制作各种各样的东西。只管种花生吧。我会告诉你们花生有什么用处的。”卡弗随后写了一篇论文并把它寄给几百个自耕农。论文里说,花生能使土地肥沃且易于生长,人吃了花生对身体有好处,用花生喂猪,就能长出很好的肉,而且花生油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植物油。

亚拉巴马州的许多自耕农听卡弗的话种起了花生。卡弗很高兴,但也很担心。他们怎么处置这么多的花生呢?怎样才能卖掉这么多的花生呢?他带了几篮子花生走进自己的实验室并且锁上了门。过了几天,他走出实验室对他的几个学生说:“跟我来。”实验室里摆着的全是用花生制作的人造干酪、人造牛奶、粉扑、油墨、黄油、肥皂、咖啡和着色剂的样品。

1921年,花生种植者联合会邀请卡弗去华盛顿对美国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发表讲话。他带了一口大木箱,里面装满了他用花生制作的产品。他向参议员们证明,花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食品,理应制定进口税率加以保护。

成功推广了花生种植以后,卡弗转而对亚拉巴马人种的另一种食粮——甘薯发生了兴趣。他成功地用甘薯制作了一百多种产品。其中有面粉、胶和人造橡胶。在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弗带着甘薯到华盛顿,美国政府立刻把甘薯面粉用做美军、英军和法军的食粮。

1943年1月5日,卡弗在亚拉巴马州的特斯基吉逝世。此后,美国政府买下了他的出生地——密苏里州的卡弗农场,并在这里建立了乔治·卡弗遗物及档案馆,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植物学家。

智慧人生

在美国,人们往往把卡弗和大发明家爱迪生相提并论。他俩的相似之处不仅仅是搞出了众多的科学发明,而且还在于卡弗和爱迪生一样都有一段苦难的童年经历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正因为如此,他才从一名黑奴成长为与爱迪生齐名的发明家。

巴克斯特的实验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不然,人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植物也是多情种。克里夫·巴克斯特的实验就是其中之一。

巴克斯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仪专家,1966年2月的一天,他在给庭院的花草浇水时,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的电极连到了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牛舌兰的叶片上,并向它根部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地发现:测谎仪的电流计并没有像预料中那样出现电阻减小的迹象,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记下一大堆锯齿形的图形,这种曲线图形与人在高兴时感情激动的曲线图形很相似。

巴克斯特随后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并把它与植物相互连接起来。他构想了对植物采取一次威胁行动——用火烧植物的叶子,一瞬间在心中想象了这一燃烧的情景,图纸上的示踪图瞬间就发生了变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扫描。而巴克斯特此时根本没有任何动作。随后他取来了火柴,刚刚划着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燃烧的火柴还没有接触到植物,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的摆动,甚至记录曲线都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出现了极强烈的恐惧表现。后来他又重复多次类似的实验。比如,当他假装着要烧植物的叶子时,图纸上却没有这种反应。植物还具有辨别人真假意图的能力。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在全国各地的其他机构用其他植物和其他测谎仪做了类似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对25种以上不同的植物和果树进行试验,其中包括莴苣、洋葱、橘、香蕉等,得到的是相同的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