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商圣范蠡
6822000000037

第37章 法则十四: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3)

这样一来,四大英资洋行中的两家——和记黄埔、会德丰就先后落入了华资的手中。尽管怡和仍是最大的英资洋行,但其旗下的九龙仓和港灯已先后被华资两大巨头控制,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了。

“四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英资在香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李嘉诚、包玉刚二人因此也名声大振,引起了世界经济界的瞩目。

李嘉诚未正面评价舆论有关他“收购英资洋行”的报道。他认为买与不买,都是从商业利益上考虑的,他从不把对方当作不共戴天的敌人,非得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李嘉诚还说:“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虽然李嘉诚是港灯之战的赢家,但怡和公司反而要感谢他。西门?凯瑟克在港灯售购协议书上签了字之后,擦擦汗长舒一口气说;“从此置地不再处于被动了!”

几天后置地便宣布投资7.5亿港元,兴建差点胎死腹中的交易广场第三期工程。

在这场港灯收购战中,我们领略了李嘉诚所表现出来的一派商界王者的气度。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李嘉诚挥洒开来,滴水不漏。他冷静理智地避开置地誓死必夺的锋芒,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结局,保存了实力。然后以近乎得道的耐性,静待其变。

“以不变应万变。”李嘉诚基于对形势的准确预测,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可以说,李嘉诚真正发迹,是从收购和黄开始的,他的发迹史无疑是一部吞并史。在最近的两次浩大收购中,李嘉诚头脑异常冷静,从未情绪化——这就是他出色的商人头脑。

事实上,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精,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为情绪所左右。武林高手不会轻易挥动老拳,军中名帅不会一怒出师。精明的商人也是这样,绝不会凭一时冲动而撒财使气。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到艺术的境界。

实例二:危机降临,冷静应对

任何人在开创自己事业的历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正确应对,化解矛盾,继续前进。长江塑胶厂刚开工,便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欣欣向荣的势头,连李嘉诚自己也没想到会如此顺利。但是,在这过于顺利的背后,暗藏着危机。不久,一位客户宣布他订购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长江厂退货。

李嘉诚这才清醒过来,自己被一时的顺利冲昏了头脑。他太急功冒进了,一味追求数量,却把最关键的质量问题给忽略了。然而,这时候明白过来已经晚了。此时,李嘉诚手中仍有一大把订单,客户仍在不断打电话催货。李嘉诚再也不敢有半点马虎,但现在才抓质量,就无法保证工期,延期交货就要被罚款。怎么办呢?他心急如焚,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岂能指望他们做得更好?李嘉诚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来,亲自上阵操作。

一旦问题凸现出来,危机便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的客户纷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长江厂的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将产品或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他们的信誉因长江厂的产品受到了影响,自然会要求赔偿损失。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也日益激烈,用户对塑胶制品的款式和质量越来越在意起来。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所以,质量就是信誉,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线。长江事业的航船,甫扬风帆,就遇到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这才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他虽做过塑胶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那时的重大决策仍由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一切风险都要由自己一人来承担。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他们一般都会“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防范危机。然而,李嘉诚毕竟是经验不足,过于年轻气盛,轻易就让初时的顺利冲昏了头脑,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困难。他更没想到,一时的疏忽竟然带来了灭顶之灾。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决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倾覆。李嘉诚后来承认,创业之初自己并不是个出色的船长,他认为自己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他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之后,才悟出一些经营要诀的。

这次危机使李嘉诚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应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这一次,却是由于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形势在继续恶化,危机在继续加重。仓库里堆满了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日期而被退回的塑胶玩具,客户们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丢了客户,等于砸了饭碗,李嘉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厂正处于后一种情形。

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合同上门催交原料货款。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

李嘉诚被逼急了,只好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这个人带走吧。”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一招也够狠,它将可能彻底葬送掉长江厂的前途。

屋漏偏逢连阴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立即派职员来催还贷款。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只好强装笑脸,恳求银行放宽期限。银行掌握着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厂处于被清盘的边缘。长江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品种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被裁掉的人心怀不满,留下的员工更是人心惶惶。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也有些暴躁,经常会大声训斥手下的员工。全厂上下怨声四起,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李嘉诚回到家里,强装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操心。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从李嘉诚憔悴的脸色和布满血丝的双眼中,觉察到长江厂遇到了麻烦。

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便用佛家故事喻示儿子。她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住持云寂和尚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召到方丈室,交给他们每人一袋谷种,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告诉他们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到时谁收的谷子多,谁就可继承衣钵,做住持。云寂和尚整日闭门不出,诵经不止。到了谷熟之时,大弟子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弟子却两手空空。二弟子惭愧地对师父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弟子,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原来,云寂给他俩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了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

李嘉诚这种只顾质量的做法,做的可谓是一种“绝路”生意,犯了为商之大忌:可见他也不是天生就精于经商,许多经验也是从失败中学到的。这对那些有志于独立创业却信心不足的人倒是一种鼓舞,因为即使因经验不足而经历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日后不能飞黄腾达。

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深深懊悔自己竟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的盲目冒进而痛心疾首,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之后,他决心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李嘉诚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负荆请罪”。

第二天清晨,李嘉诚回到厂里时,工厂仍然处于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立即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经营错误,承认是自己的失误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

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真诚地表示,待经营状况一有转机,被辞退的员工如果愿意,都可以回来上班。他还表示,从今以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以损害员工的利益来保全自己,并希望大家原谅自己,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李嘉诚是个言出必信的人,大家都很相信他,因此,他的话收到了一定效果。大家不再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士气也不那么低落。

职工的情绪基本稳定之后,李嘉诚便一一拜访了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分一厘都不会少付。

李嘉诚还坦率地告诉了他们长江塑胶厂面临的空前危机,并真诚地向他们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谅解和同情,他们都是业务伙伴,万一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因此,他们表示将尽可能地帮助李嘉诚度过难关。

银行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意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

原料商与银行一样,虽然同意放宽应收货款的期限,但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时,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尽管客户们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让步。

有一家客户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了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该经理怒气冲冲地来长江厂恶语咒骂李嘉诚。李嘉诚不但没有与他计较,反而亲自上门道歉,使得该经理很不好意思,承认他也是一时着急而过于莽撞。他也被李嘉诚的真诚所感动,认为李嘉诚是值得深交的朋友,很愿意以后继续合作,并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了许多好点子。

李嘉诚的“负荆请罪”虽然达到了初步目的:但这仅仅是好转的开始,他丝毫不敢松一口气,因为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极其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李嘉诚紧接着采取的第二个步骤是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优汰劣。

积压产品中,有些是质量不合格,有些质量并没有问题,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李嘉诚派员工将积压品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作正品推销出去的,另一类是质量低劣或款式过时的。

李嘉诚又如最初的行街仔那样,走街串巷卖出了一部分正品,同时将那些次品在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全部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残次品的批发商。

经过一番努力,李嘉诚逐渐收回了一些贷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同时采取的第三个步骤是,利用这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和操作水平,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在危难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惹上麻烦或怕他开口借钱,而有的则积极为李嘉诚分担忧愁,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李嘉诚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但李嘉诚乃心胸宽广之人,他能容忍每个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他后来功成名就之时,仍不计前嫌,与那些在危难中曾疏远他的亲友保持来往。这使他们更进一步看清了李嘉诚的为人,也深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汗颜。

在危难中,向李嘉诚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毕竟还是占多数。李嘉诚正是靠着这些真诚亲友的帮助,才筹到了购买原料、添置新设备的资金。

被裁掉的员工,又回来上班了。李嘉诚还从有限的资金中,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资。

李嘉诚又一次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寻求进一步的谅解和帮助。

经过李嘉诚的百般努力,在各方人士的协助下,长江厂终于一步一步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李嘉诚的坦诚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他从此更加坚信,契而不舍的诚意,有着不可忽视的说服力。

终于,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满怀喜悦地高声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了债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

员工们掌声雷动,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