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心里更是激动万分,满含热泪对全厂员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大家在长江厂最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之后,李嘉诚又亲手给全厂每一个员工分发红包。
灾祸和磨难可以使人灭亡、消失,但也可以使人振奋。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使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贾、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说:“我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有那一次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变故,也使李嘉诚更加清楚认识到了成功路上的艰难险阻:对今后航程上可能遇到的风浪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长江号航船,只能说暂时避免了倾覆之危,只能说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今后的航程,还会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他知道,作为船长,切不可陶醉在小小胜利之中,须胸怀大志,头脑冷静,行为稳重。
李嘉诚由此给自己立下了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这也成了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人的天性是:渴望成功,害怕失败。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人生经验是从失败中得来的。因为从成功中得来的经验,往往让人并不十分重视,转眼即忘,只有从失败中得来的经验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一个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极少失败的人,往往是十分脆弱的,到了输了的时候,往往会因缺乏经验招致失败,又因缺乏承受失败的能力而被一击即垮。所以,对年轻人来说,重要的是未来,绝不可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虽然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失败,但也没有必要害怕失败。
商场如战场,你一帆凤顺别人自然眼红,会想方设法压制你、打击你,有时候还可能出现一些非正当竞争。在李嘉城刚刚摆脱危机,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之时,一些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企图趁机再度搞垮长江塑胶厂。
他们雇用了一些人到长江塑胶厂拍照,企图用揭短的方式使长江厂信誉扫地。
果然,没过多年,他们拍摄到的照片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画面上是长江厂那破旧不堪的厂房。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以此彻底打消顾客对长江厂产品的信心。
李嘉诚自然再明白不过,对方是想用这种反面宣传的方式整垮长江厂。
刚刚经历了一番阵痛的李嘉诚,逐渐变得稳健起来。他的头脑很冷静,积极筹思对策。
最后,他决定再次利用自己的坦诚做一次反宣传,以争取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于是,李嘉诚拿着这份报纸,背上自己的产品,走访了香港上百家代销商。
李嘉诚很坦率地对他们说:“不错,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请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厂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购。”
代销商们被李嘉诚这些诚恳的话语所感动,更被他的优质产品所折服,他们也十分敬重李嘉诚有如此敏慧的商业头脑,并且有如此魄力敢于将自己的弱点示于人,于是纷纷到长江厂参观订货。长江厂的生意反而空前红火。那些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精明的李嘉诚适时借助了这场恶意宣传带来的反作用力,为长江厂作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这一招颇似太极推手中的借力打力,费力少而收效大,堪称高明。
这件事同时告诉我们,在碰到不利情况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只顾着愤怒沮丧,更不要为此而气馁,一蹶不振。而要多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被动局面,这才是面对困境时应持有的积极态度。只要我们认真面对困境,研究困境:只要我们斗志不灭,雄心犹在,就一定能找到破解困境之法,变被动为主动,甚至还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
案例三:稳健发展,做大产业
李嘉诚终于通过创出自己的新产品而很快占领了市场,企业得到很快的发展。李嘉诚敢于开风气之先,使塑胶花从塑胶制品家族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长江塑胶厂在李嘉诚的领导下,大发而特发。
追风跟潮,是香港产业界的看家本领。很快,香港产业界就冒出了许多专门生产塑胶花的专业厂家。塑胶花很快就席卷了整个香港市场。
引领了消费新潮的李嘉诚,并没有陶醉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他开始居安思危,想着进一步发展的路子,他的初步成果使他坚定了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李嘉诚知道,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行业残酷而无情的竞争。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以长江厂现有的规模和实力,很难保证在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所以,李嘉诚又做出了另一项重大决定:扩大工厂的规模,增添设备,改进原有的生产条件。
但要扩大规模,增添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这对李嘉诚来说,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这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个体业主式企业的实力是怎样的弱小。李嘉诚又开始苦苦思索,寻找新的突破。
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时,深深体会到了西方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更对欧洲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觉得股份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企业组织方式不仅不用承担无限责任,而且能较快地筹集到大批资金。对于想扩大规模,而又缺少资金的企业更为有利。
于是,李嘉诚决定将长江塑胶厂改为股份制企业。他的头脑依然很冷静,仔细分析了自身优劣,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再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股份有限公司。
此时的李嘉诚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管理意识和资本运营意识,这为他后来在股市的搏击打下了基础。
李嘉诚牢牢地将一句话铭记心中,那就是他在失败之中得来的深刻教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他首先到亲友中间集资招股,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李嘉诚的确有理由自信,因为他现在不仅能用自己的资本办事,还能调动别人的钱来经营事业。
商界有这样一种略失偏颇却又不无道理的说法;衡量一位商人的能耐有多大,不仅仅要看他拥有多少资本和钞票,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否调动他人的钱,来办自己的事情。你有多大实力,有多大的号召力,要看你能调动的资本量有多大。
这是因为,商场如战场,单枪匹马的勇士,总不如一支军队强大。“事业有了,但不能停滞不前,而要勇于向前看,积极地令其发展。”这是李嘉诚的又一条经商经验。
在1957年末,长江塑胶厂正式改名为长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总部由新莆岗迁到北角,由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内部保持高水平管理,都是很重要的。
李嘉诚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旧生产塑胶玩具,而另一处则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公司生产的重点来抓。
要衡量一个商人的前途,不能只看到他在一个小天地的作为如何,而要看他有没有开拓市场的胆识,有没有高远的眼光,有没有超前的智慧。
如今的李嘉诚,经过数年的艰苦磨炼,积累了许多经验,眼界更开阔。他越来越觉得做生意是十分有趣味的事情,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继续把事业进一步做大。而且,他现在已经越来越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商海中拓展出更大的基业。
案例四:应对低潮,稳步拓展
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在别人看不见希望的地方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的投资总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1966年底,低迷的香港房地产开始恢复了一些生机,地价楼价开始回升。银行经过一年多“休养生息”,渐渐恢复了元气,已有足够的能力重新资助地产业。地产商们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大干一场,一扫前段日子的晦气。
然而,就在此时,中国内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并很快波及香港。1967年底,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并触发了香港的“五月风暴”。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从而引起了二战后香港第一次较大的移民潮。
这使得刚刚出现一线曙光的香港地产业,再次转入愁雾笼罩之中。
这次移民以有钱人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们无不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也是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他时刻注意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李嘉诚从香港传媒上得到的全是“不祥”的消息。但他明白,香港“五月风暴”与内地“文革”有直接关系,李嘉诚也通过一些渠道看到了内地群众组织散发的小报,他从中获悉,8月份内地春夏两季的武斗渐渐得到控制,趋于平息。据此看来,香港“五月风暴”也不会持续太久。
而且,李嘉诚从宏观上坚信,世事纷争,乱极则治,否极泰来。那么,究竟中共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呢?李嘉诚认定,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
道理实际上很简单,中国政府若要收复香港,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机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中国政府保留香港,是希望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这样对中国政府较为有利。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毅然做出了“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作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在整个地产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他却不动声色地大量吃进。
此时,许多移居海外的业主,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于是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售房卖地信息。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时期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行为确实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着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也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但李嘉诚依然不改初衷,继续逆潮流而行。
这场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可获得的租金收入即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他利用过人的胆识,把别人臆想的灾难变成了自己的机遇,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他的惊人之举,含有多少睹博成分。
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大灾难中,无论是谁,都难以对前景做出准确的预测。因而,说李嘉诚的决策有十足的把握是不现实的。
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
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
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行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高潮来临的那一天。
如果这个行业仍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暂时处于低潮,就应选择在这个“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了。这个时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俗话说:无风险不成生意。因此,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十拿十稳,多少会有一点冒险成分。风险有多大?利益有多大?这就需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些胆子大的商人,只要有五成胜算就敢冒险,胆子小的,非有八成以上胜算便不敢采取行动。一般来说,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前者敢于冒险,很容易倒大霉,也很容易暴发;后者比较稳妥,却难求快速成长。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别人算到不足五成胜算,而自己却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时,便意味着发大着这种机会快速发展的。当然,这取决于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