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纸币、票券鉴赏及收藏
6824700000010

第10章 地方票的鉴赏及收藏(2)

冀中区文新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29〖5〗壹角、贰角、伍角

饶阳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329〖5〗壹角、贰角、伍角

冀中区新安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29〖5〗壹角、贰角、伍角(二种)

冀中区交河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29〖5〗伍角

冀中区任河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29〖5〗壹角、贰角、伍角

冀中区安国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29/30〖5〗壹角、贰角、伍角

冀中区高阳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7304万元伍角(二种版)

冀中区建国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30〖5〗贰角、伍角

冀中区献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130〖5〗贰角

冀中区清苑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30〖5〗伍角

冀中区之光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303万元未见实物

举中区博野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30〖5〗伍角

冀中区蠡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230〖5〗伍角

冀中区河间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30〖5〗壹角、贰角、伍角

冀中区容城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29〖5〗伍角

晋察冀边区第七行政区合作社流通券24、25、2628/31〖5〗壹角、贰角、伍角(二种版)

冀中区献交县农村合作社流通券3530〖5〗伍角

注:此表按县别划分。

二、山西省地方票概述

山西省的地方票历史最为悠久,民国初年已在民间流通。发行单位从县一级银号到钱庄,发行数额颇为可观。不仅如此,当铺、布店、油坊、药肆、卫生医馆(并非医院,属个体经营)、商会团体也皆有纸币发行,流通范围多在本县,店铺声望高者可达数县,发行总额已至数百万元。山西省政府曾数次对其整顿取缔,终因辅币不能满足供应,收效甚微,至民国18年(1929年),省政府下大力气通令各县庄号将所发纸币一律限期收回,发行之风始见收敛。

在地方票有所收敛的同时,又有一种土货券在省府太原发行。

此项兑换土货券发行单位不是商家店铺,而是以太原市经济建设委员会名义印制,责成土货产销合作社商行发行,并规定自民国24年(1935年)11月17日起,该行及所属商店售货一律专收土货券,凡持此“兑换土货券”购货者,可享受九折优待,其名义在于提倡土货,实质是又发行了一种地方票。

山西当铺在全国久负盛名,在地方票流通期间,全省158家当铺大部分发行了地方票,发行额为其资本的三倍,当时常规准备金仅需发行额的40%。阎锡山幼年曾在商店学徒,深知经营路数,山西忻县民生当(铺)即是阎氏所开设,资本只有1.5万元,但发行的地方票高达27万元之巨,这无异于假手信用膨胀,凭空追加资本,用于接当放债,加紧对当地人民的盘剥。日寇占据山西后,流通一时的地方票为“日伪券”代替。

兑换土货券

兑换土货券券面下部印有“太原经济建设委员会发行”字样,该委员会的总后台就是“山西王”阎锡山。阎氏长期统治山西,辛亥革命时任山西都督,民国15年(1926年)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民国16年(1927年)投靠国民党,民国19年(1930年)与冯玉祥联合倒蒋失败以后,逃往大连,民国21年(1932年)与蒋妥协,返回山西重新执政。民国24年(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施行法币政策,同时限制各省发行钞票,欲将造币权收归中央,而阎锡山则与中央政府唱对台戏。他以省府通令限期收回各商家发行的地方票,而他自己却以提倡国货为名大量发行地方票。除了大量发行山西省银行、晋绥地方铁路银号、绥西垦业银号和晋北盐业银号纸币外,还在太原成立土货产销合作社商行,推销山西省所属西北实业公司各厂的产品与土货,并以太原经济建设委员会名义发行“兑换土货券”。这种兑换土货券发行约30万元。该券背面注有:

“券面兑物价额与柒贰银元相等”字样。券背的“柒贰银元”是指当时尚允许流通的银元重柒钱贰分,简称柒贰银元。民国24年(1935年)币制改革后,禁止银元流通,从此纸币正、背面再无“银元”字样出现。这种兑换土货券,其性质几与正规银行发行的纸币相同,票面的正面与地方票不同,它有印刷厂名、编号、委员长与副委员长印,而壹元券还有英文签名,实是变相纸币。目前发现的品种有民国23年版壹角、贰角、壹元券,民国24年版壹角、贰角券数种。

山西省县银号兑换券

在我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地方票中,只有山西省以县级银号冠名。银号是旧中国的一种金融机构,不同于票号,它比日升昌票号晚了几十年。清光绪年间,商家往来,在本地经常以银号为外库,埠际贸易则以票号为调节,票号与银号可称双雄并肩。银号的经营范围,主要为兜揽存款、承作放款、期票贴现与国内外汇兑等。从业务范围看,虽属银行业的一部分,但其营业习惯、经营方针及方式都不同于银行。银号由于资金薄弱,活动范围受到一定局限,一般只与本帮商家取得联络,至于客帮贸易则利用本帮银号汇票,进行两地资金周转。银号营业方针不定,经营方式侧重对人信用,拆放款项重人情不收抵押品,办事手续随顾客意思而多迁就。

因此银号既受本地商人的欢迎又担着风险,一遇银根紧迫,即险象环生。银号为了维护其本身营业,大都和其相熟的同业有靠家关系,一遇紧急情况,即可通电告急、浮借款项度难关;同时,股东相同而营业会计各自独立的银号,不仅在紧急时可以互相救济,即便是平时也可浮借、代理收付。在众多银行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银号仍能维持下去,确属不易,民国以后票号消失了,但银号仍被保留下来,这张山西省县银号兑换券,就是很好的例证。

山西省地方票、兑换券得到省政府特许而发行,它不同于其他省份:政府不提倡,也不鼓励,随其自生自灭。现将山西省当时发行兑换券(地方票)条例转载如下:

第一条山西省政府特许各县发行兑换券,以本条例行之第二条管理各县兑换券印刷发行事务由山西省政府设兑换券管理处,其章程另定之。

第三条各县发行兑换券,应设立兑换所,其通则另定之。

第四条发行兑换券县份应由财政厅委派监理员,监理各该县兑换券发行事宜,并检查其帐簿及准备金。

第五条兑换券印刷费由各县兑换所于请领兑换券时交纳之。

第六条各县兑换券除六成免于纳税外,其余四成每年得以四厘之发行税。

第七条兑换券种类及样式,由山西省兑换券管理处规定之。

第八条县兑换所准备金以六成为准,不得减少。

第九条县兑换所须经财政厅呈明省政府成立。

第十条县兑换所请领兑换券,应呈由县政府转呈财政厅核转省政府核准发行。

第十一条县兑换所每半年应将营业报告呈由县政府转呈财政厅考核。

第十二条涂改或伪造兑换券者依法惩办之。

第十三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施行。

山西省各县银号发行的兑换券,票面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图案有所变化,面额最高为壹元,其他为伍角、贰角、壹角等。

现已发现署以“县银号”名称的兑换券,有以下县:寿阳、五寨、沁阳、兴县、石楼、灵邱、辽县、闻喜、洪洞、文水、临晋、五台、崞县、忻县、武乡、繁峙等。

山西省县银号发行兑换券简表(民国24年以后成立的县银号未列入)

县银号名称成立平月(民国)资本发行兑换券额

孟县县银号23年7月20000元

长子县银号24年3月3000元

沁源县银号23年9月40000元50000元

沁县县银号23年10月9800元4600元

陵川县银号22年4月8000元

忻县县银号23年1月18500元18000元

代县县银号23年6月10000元15000兀

五寨县银号22年7月5000元2500元

五台县银号23年1月28000元25000元

崞县县银号24年2月12000元

崞县县银号原平分号24年5月

繁峙县银号24年8月6000元6000元

宁武县银号24年9月8000元

保德县银号22年5月5000元3000元

定襄县银号22年7月22303元17000元

平遥县银号23年9月59200元60000元

榆社县银号24年7月3000元

文水县银号23年8月31350元455119元

岚县县银号22年8月5000元2500元

石楼县银号24年8月

吉县县银号24年6月5000元

安泽县银号24年8月5000元5000元

大宁县银号24年5月5000元

翼城县银号24年4月11000元12000元

永和县银号22年7月5000元6000元

乡宁县银号22年7月11100元5000元

曲沃县银号22年11月15000元25000元

洪洞县银号22年12月24000元24000元

浦县县银号24年7月3000元

襄陵县银号24年7月6000元1430元

河曲县银号23年

注:本表以区域划分为序。

大同县商会券

大同县商会券发行于民国17年(1928年)。其时大同县市面流通的纸币主要是山西省纸币,面值最低为伍元券,使小额交易非常不便,大同县商会为了搞活市场经济,发行“商会券”,从主币到辅币,最高面值均低于伍元券,以备市场交易中找零之用。

商会是一个民间社团,它所代表的是商民利益,维护市场和社会经济秩序,在振兴商务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民国初年为了抵制外国货的倾销,迫使众商家推举大商号出面组织商会,提出团结应变的方式,并实施“解纷苏困、救急恤艰、遇重争则集议,间有事涉争执、设评论员以理之,评论员与理事人环坐一室,期无不尽之辞、不达之隐”的策略。

大同县商会基于以上状况而发行“商会券”,该券发行额由商会控制,量入为出,并由殷实商户出资作保证,发行后未闻不能兑现之说。

崞县平原东社村信用合作社券

阎锡山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独霸山西一方,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把握着山西的经济命脉。他通过发行大量纸币搜刮民脂民膏。

除了山西省银行、晋绥地方铁路银号、晋北盐业银号、绥西垦业银号四行号大量发行纸币外,还在各县设有县银号,各村还发行各种村票及土杂票。村一级的地方票称作信用合作社券。这张崞县平原东社村信用合作社券,票面印有阎锡山的头像。这种印有阎锡山像的地方票还有忻县上佐村信用合作社券、忻县金山铺村信用合作社券、忻县段家庄村信用合作社券。以上几种村票,阎像有光头、戎装或戴瓜皮帽等几种,印刷单位则是太原晋新书社。

平遥县钱业救济金融合作社银圆券

平遥县钱业救济金融合作社银圆券票面下方印有“日升昌代兑”字样,说明“日升昌”实力雄厚,财力大于平遥县钱业救济金融合作社,而日升昌却没有发行过地方票,它是一家票号,且为票号的始祖。清乾隆年间,山西商人雷殿泰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为了由四川购进原料“铜绿”,乃在四川设立分号,采取两地区互相划拨的办法,这样做既无路途被盗危险,又可节省运现(银)的费用。其他商号也委托日升昌代为汇款,从此获利颇丰,数年间便盈余十万两。嘉庆二年(1797年)正式成立日升昌票号,总号设在山西平遥。

日升昌开办票号以后,山西商人争相效仿。自道光初年(1821年)起,十数年间,继起之票号为数甚多,因总号所在地之不同,又可分为平遥帮、祁县帮与太谷帮三大派系。咸丰、同治年间时局动荡,票号发展曾停顿近20年。光绪年间是票号的鼎盛时期,据资料统计,当时全国有21行省,分布票号共414家。由于汇兑日趋发达、各地游资较多,因而票号又兼营存放款业务,以后又发展到与官府交往,成为官僚巨富蓄私之处,进而国家的丁赋饷糈也靠票号运转,实际上代理国库、代汇军饷和税收,由于票号办事认真、及时灵活,取得清政府的信任。

光绪末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曾召票号管事筹办直隶官银号,票号囿于旧的传统经营,墨守成规,未予同意;以后又设户部银行,也曾要求票号入股,票号又忧豫不决,致使两次错过改革的机会。1908年,大清银行、交通银行成立,清政府将所有官款皆由该两行收存或汇兑,票号业务大受影响。辛亥革命后,随着局势的变化,私人及官僚巨富的存款纷纷提走,而辛亥革命前官府及大户贷款,一时又收不回来,因票号的放款全凭信用而无抵押品,造成倒帐、死帐,周转失灵,致使票号收歇业连续发生。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银行陆续设立,汇兑业务比票号更为便利、迅速。抗日战争爆发后,票号全部倒闭,随着新式银行的兴起,票号完成自己百余年的历史使命,在我国金融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平遥县钱业救济金融合作社银圆券发行于民国20年(1931年),当时山西省纸币为大额面值,最低为伍元券,壹元券及其他辅币难得一见,为此,平遥县钱业同仁组成救济金融合作社发行银圆券,以活跃经济,方便小额交易,并与日升昌订有靠家关系,请其负责代兑。还在票面以大号字体标明“日升昌代兑”字样,以使民众放心,发行后随时均可兑现(指银元),声誉良好。

平遥蔚丰商业银行券

蔚丰商业银行,地址在山西省平遥县。早在清末,银行与官钱局兴起,全国闻名的山西票庄逐渐衰落,票庄中眼光深远的经理主张改革图存,跟上时代潮流,由票庄集资成立银行。这张蔚丰商业银行券,虽是以银行名义发行,但从形式看仍是票庄老面孔。

浑源县商会救济券德本荣大洋券(107)该券于民国24年(1935年)发行,从实物分析,已在市面流通很长时间,磨损异常严重,说明商家德本荣信誉良好,发行后受到民众欢迎。壹角券长10.4厘米,宽6.1厘米,以道林纸浅黑色铅印。票面花边框内四角书“壹角”,其上“德本荣”三个大字为商店名称,左侧椭圆形内一西式塔房图案,上边为弧形小字“浑源县商会救济券”,右为面值“壹角”横书二字,面值下面“金”字为红色,为了标明发行日期及兑换方式,特在票面直书,左为“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印”,右为“每拾角兑大洋壹圆”。背面亦有直书两行小字,右为“维持市面”,左为“补助金融”,中间是横书“壹角”,边框四角花边框书数字“1”。

这张磨损严重的德本荣商店大洋券,一直流通至1937年日寇攻入山西,始退出市面,至今已几十年,能经历沧桑保存下来,确属不易。

三、内蒙地方票概述

内蒙地方票的发行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由于纸币面额较大,造成市场流通中找零不便,于是自行发行小面额的地方票。内蒙地方票的最大特点是重信用,没有发生过挤兑现象,有的商家发行的地方票到解放以后仍可兑现。

包头市县联合银行银元辅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