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8年(1949年)初,国民党统治区推行金圆券政策彻底失败,金圆券在绥远地区已形同废纸。至当年三四月间,民间交易多以银元及白五福币计价,银元则成为当时主要流通货币。银元在流通中存在着诸多不便,首先,在施行金圆券政策时,将绥远地区大量白银、银元强行收兑,造成市面银元紧缺;其次,远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因董其武部拒绝西撤,停发绥远省一切经费和补贴,造成地方财政更加困难;再者,银元在流通中因无辅币,造成找零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绥远省政府于4月17日授权绥远省银行,发行十足兑现(指一元券可兑大洋一元)纸币“银币角券和分券”,当时人们称银券,因其用银元为计值货币又叫银币券。该银券不同于国民党在青岛发行的银元券。民国38年(1949年)5月9日正式发行银币壹分券,进入市面流通。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原发行各种银币券(包括角、分辅币券)停止兑现,暂准流通,按规定比价以人民币4000元(这个比价与当时银行收兑银元牌价相等)折合银币券一元收兑,在各地方发行的货币中,银币券是唯一的、自始至终没有贬值的纸币。
科尔沁左翼三旗联合流通券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货币金融市场十分混乱,日伪政权虽已倒台,而日伪币仍在流通。为了解决市面货币流通混杂的局面,由科尔沁左翼三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科左前旗)联合办事处于1945年10月下旬发行“科尔沁左翼三旗流通券”。原计划发行100万元,但实际只发行几十万元。由于流通范围只限于巴彦塔拉一带,常出现有钱(指流通券)买不到东西的情况,于是,1946年3月停止发行,已发行的流通券责成粮栈等处收回。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侵占巴彦塔拉前,我党政机关在架马吐将回笼及尚未发行的流通券全部销毁。
该券长15.3厘米,宽8.8厘米,铅版印刷,分三色套印,正、背面边框呈粉红色的连体石榴形花纹。该券纸质很差,且拉力小、易磨损,俗称“毛头纸”,流通不久便出现折痕、断裂、掉片,损坏率极高。
科尔沁左翼三旗联合流通券,当时发行量少,流通时间仅有几个月,纸质又差,至今已有数十年沧桑岁月,历经各种动乱,能保存下来的已极稀少,故弥足珍贵。
四、山东省地方票概述
山东省发行地方票始于民国5年(1916年)前后,该省“钱业颇为发达,银号、钱行为数甚多,全省108县,营钱业者不下千余家,各县多则百余家,少则数十家、十数家不等,各家皆得自由发行钱票,且不独银钱号为然,凡属商店亦均可发行。”民国12年(1923年)以前济南一市发行铜元票的机关在千家以上。至民国12年(1923年)后,济南商人组织公利钱局代山东官钱局发行铜元票。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当时山东省银钱业的兴旺。这些钱票(地方票)多为一元以下的角票(壹角、贰角、伍角)辅币。
1937年日寇进入山东,占领地区主要在城市和铁路沿线,市面除了流通日本军用券外,辅币则使用当地伪政权发行的地方票。
而日寇未到的偏远山区、农村,则分成两个部分,一部为我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另一部分则为国民党辖区又称“国统区”。这两个部分小额票各自用流通券代替辅币,名称双方都叫“临时流通券”或“×区、×行政府地方票”,由于处于战火硝烟年代,又无文字资料遗存,很难确认哪些是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哪些是国民党政权发行的。不过,有一张地方票可以确定是国民党政权发行的,即“无棣县壹元代用券”。其券面图案为孙中山像,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我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地方票一般只有当地风景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图案,几乎不加入伟人像,故确定为国统区发行的地方票。地方票多为壹元以下的金额,而壹元以上的应为日寇投降后,全国物价飞涨,纸币贬值后的产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政策,物价一日几涨,地方票的应变能力极差,很快被挤出流通领域。
无棣县金融救济委员会单元代用券
此券以金融救济委员会名义于民国31年(1942年)发行。其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为了解决小额货币及辅币的不足,由救济委员会出面在无棣县全境推行代用券,券面左为金额,右为孙中山像。民国期间印有孙中山像的纸币十分常见,但在代用券中,却十分稀少,原因是地方票多以当地风景名胜作图案,且很少带有政治色彩,故在山东省地方票中,迄今只发现无棣县金融救济委员会的代用券以孙中山像为图案。这种壹元代用券仅有两种版别(一种为旧版,一种票面注明:更换新版)。
五、东三省地方票概述
东三省流通的地方票,初期称制钱兑换券,又称钱帖。据《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的统计,民国5年(1916年)前后,辽宁铁岭等19县发行商号为980家,庄河集财团发行纸币达21.09万余元,岫岩公共财团发行额达24万余元。民国3年到民国6年(1914年~1917年),辽宁省地方票(私帖)流行额约为小洋(指东北银元辅币壹角、贰角、伍角)1500万元。至民国10年(1921年)时,吉林榆树一县,市面流通的地方票尚有300余种之多。
民国20年(1931年),社会战乱,带来经济上的剧烈动荡,致使各地货币流通混乱,金融不稳,市场萧条,生产凋敝,物价飞涨。
为改善这种局面,由当地各财务处、财政局、商会、农商借贷事物所出面组织发行多种地方票。东北地区与关内不同,地方票名称冠以“金融救济券”,面值有伍元、拾元两种。由于当时现钱奇缺,券面注明“完纳税捐租赋一律通用”字样,有些券面则注明“完纳饷捐”。这些文字为后人提供了一条信息:战祸起时,大兵过境,军饷及供应皆由当地民众负担。这些救济券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发行的一部分,尚不包括抗日武装政权发行的东三省各地通行的抗币。
1932年6月15日伪“满洲中央银行”在长春成立,同年7月1日正式营业,并发行“满洲中央银行”票。以后伪“满洲国”在日本军方指挥下,将战前流通的地方票多次强行收缴,至1934年6月基本整理竣事,故东北三省各种金融救济券存世稀少,收藏价值高。
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228)辽宁民众救国军约10万人,活跃在辽东广大地区20余县。为了解决军需,由自卫军民众银行计划发行800万元军用流通债券(实际未达此数),面额有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伍元、拾元6种。
为避免抗日地区物资外流,规定壹元军用流通债券可换奉洋(银元)50元。这种流通券性质的债券,是带有政府信贷性质的责任货币,不同于一般流通券。
初期发行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至1932年10月15日停止发行。
辽北省第一专区兑换券(230)辽北省第一专区兑换券是1946年初由辽北省(相当现在辽宁省北部)第一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发行的。这种兑换券面额只有拾元券一种,发行总额为140万元,限在第一专区内流通。1946年3月用辽西券收回,回收较彻底,故传世不多。
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231)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目前已发现两种版别:一为1945年8月版,一为1945年12月版。
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处于内蒙东部的通辽县,当时市场流通的钞票比较混乱,日本军用票、日本银圆票,朝鲜老头票,苏军带来的红军票与国民党东北九省流通券、地方票、银元、铜元等十几种货币混杂流通。民众认为这些敌伪、外来票有伤民族尊严,持抵制态度。当地原伪政权人员、特务、匪徒利用苏军不了解当地情况,混入由苏军成立的维持治安临时政权,组织成立了“通辽地方维持会”,随即印发了“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以代替外来票流通。
1945年8月版为铅版印刷,正面为红褐色,花纹边框,长148毫米,宽97毫米,票面正中为隶书“百圆”金额,右侧竖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这种救济券,民众称其为“大被单子”,纸质很差,拉力小,类似“毛头纸”,印量不足1000元。1945年12月版为石版印刷,有两种版别,其中大版长165毫米,宽93毫米,小版长160毫米,宽90毫米,两者图案基本相同,左为面额,右为行进中的火车,所以称“火车头”票。其背面有一段隶书文字:“本券为维持地方金融,由通辽地方维持会印行与现时流通货币同等价格,官民一律通用不得拒绝,如有伪造或损害本券者,一经查明定依军法处分不贷。”发行总额达2500万元。这几种救济券,虽然发行数量大,但由于纸质差,流通数日后,即出现折痕、断裂、掉片,损坏率极高,如今流传下来的仅是寥寥数张,已非常珍贵。
富锦金融救济券(237)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战乱频发,金融不稳,尤其是东北一些偏远地区,以发行金融流通券融通地方货币经济,例如:同仁县金融救济券,穆陵县地方财务处金融救济券,密山县地方金融流通券,桦川金融救济券,都属于这一性质和范围。以上救济券或金融流通券,由于日寇占领期间以残酷手段反复搜缴,存世已极少,所以,不分其新旧程度皆为珍品。
六、江苏地方票概述
江苏地方票民国21年(1932年)由商会或商号发行。长江以北各县发行铜元券最多,尤以徐州为最,该地发行机关竟有十七八处之多,面值为伍千文、壹千文、伍百文、叁百文、贰百文及贰百伍拾文。在流通中,小贩还有一种变通使用办法,将壹千文票撕成两片作伍百文使用,或撕成四片,每片作贰百伍拾文使用,称之“撕票”。有些商家为解决现钱短缺,采取以票换票的方式,例如钱票注明向该店分号兑换,分号则以另外一家钱票付之,以此付来换去,购物可以,却兑不到一文现钱。民国26年(1937年),灌云县曾发行银角辅币票,但流通不广。睢宁、邳县则由当地商会发行铜元流通券,邳县更有以本县“款产处”名义发行的抵借流通券,此项抵借流通券,每枚银元可兑5000文左右。沭阳县地方票由大商店发行,依各家经营商品不同,券别种类颇多,其兑换率也不同,银币1元可兑4800文至4400文。制钱票仅有邳县、宿迁县流通,宿迁县制钱票由县商会统一发行,称救济券,面值为制钱壹百文,以4800文可兑银币1元,邳县商会发行的制钱票流通券则5000文兑1元银币,其兑换率因县而异,并无定规。
江苏地方票流通期仅有几年时间,最终,以法币或日伪政权发行的“中储券”所代替而逐渐退出流通。
江苏地方流通券
江苏地方流通券简表仅是介绍了已知存世各种流通券,尚待发现的种类远不止这些。江苏地处国民党政府所在地,省会设在苏州,南京为“国都”。江苏地方流通券大都发行于1941年后。当时铁路沿线及大中城市皆被日寇侵占,而广大农村却牢牢地控制在我抗日健儿手中。1944年日伪向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犯。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抗日政府在大部队战略收缩以后,为了坚持抗日,巩固政权和支持生产,解决市场上辅币不足的困难,采取分散印制的办法,发行了地方性的辅币,尽管名称不同,但解决了市场辅币不足的困难,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江苏地方流通券简表
名称年份(民国)面值正面/背面图案〖〗颜色备注(mm)
江都河南流通券33壹角额车水蓝/红52×110
溧阳县流通券34伍角额星额绿/灰黑65×110
如泰靖流通券34壹元帆船额轮船紫/桔红54×106
溧阳县韩固区铺币券〖3〗壹角〖5〗绿
句容县临时流通券34伍角砖砌拱桥〖6〗该券尚有壹角、贰角、图案与伍角券同
茅东临时流通券34伍角额告示绿/紫68×127
宜溧县政府财政经济局金融流通券〖3〗伍角〖5〗蓝紫
金坛县辅币券34伍角额红棕/红棕59×95
苏中第四行政区流通券33壹元牛头暗红/赭伍角券作壹元
南通县流通券34壹元帆船额紫红/棕红54×105
东南流通券34壹元锄地耕地紫红/暗红
高邮县辅币流通券32壹角割草黑/暗红
高邮县辅币流通券33伍角农民整枝紫/深黄
江都县流通券33伍元插秧额车水紫/黄绿71×41
兴化县流通券33壹元村边小船额紫/棕59×109
东台县流通券33壹元额牛耕田绿/棕60×110
泰兴县流通券34壹元额红/绿56×101
泰兴县流通券34壹元亭额村景蓝/棕72×133
江高宝兴流通券34伍角额犁地蓝/桔58×86
江高宅兴流通券34壹元发电机额红58×110
江南商业货币券29壹角塔额红/紫55×94
江南商业货币券29贰角院门额蓝/棕55×94
江南商业货币券29伍角额桔/桔62×126
江南商业货币券29壹元额帆船额
双溪商用券28伍分亭屋额蓝45×84
双溪商用券无贰角庭院额桔58×115
货币流通券28壹角帆船额蓝/棕58×95
货币流通券28贰角
货币流通券31壹元额孙中山像69×121
货币流通券(247)
民国28年(1939年)丹(丹阳)北地方武装抗日自卫团接受新四军改编,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为了解决经费来源,以及市面货币流通中辅币奇缺等问题,江抗部队财经委员会经批准,在丹阳地区发行货币流通券。票面图案右侧为孙中山像,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日伪军怀疑,左侧为面值“壹元”,其下为发行日期“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印”。货币流通券除壹元券以外,尚有壹角、贰角两种。投入流通半年后,发现市面有假票,即通知不再使用,办理兑换。由于兑换较彻底,存世已很少。
双溪商用券
民国28年(1939年)江苏省常熟吴市镇(旧名双溪)市面辅币奇缺,为了解决燃眉之急,由吴市镇商店集资组织发行“双溪商用券”。这种辅币券定名“双溪商用券”既可达到辅助金融流通的功能,又能起到抗战期间我党与敌伪开展经济斗争的目的。双溪商用券属辅币,又是地方发行的货币,流通范围原定吴里区(吴市、老徐市),由于能取信于民,附近村镇也在使用,流通时间为一年左右。
日伪军扫荡至常熟地区,双溪商用券即从市面消失。
前洲镇商用代币券
地方票在南方又称代币券,前洲镇代币券发行量达几十万张之巨,在地方票中可谓名列前茅。
该券正面右为农村风景,中为面额,左为篆书“委员会章”,在委员会章四周有“暗八仙图案”,如葫芦、笛子等。背面上方为六位数号码,右侧有本券使用办法:“本券为应付紧急处置,如铜元辅币恢复常态时,立即收回销毁,本券积成念张,可向本镇各商店掉换法币壹元。本券行使范围以本镇为限。本券不得任意涂写,以便辨别。”发行日期为民国28年(1939年)。“念张”意即2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