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花税票
印花税票是国家对因商事、产权等行为书立或使用的凭证征收税款的有价凭证,1624年首创于荷兰。
中国印花税票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就有大臣奏请实施印花税,并印有三套印花税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1912年10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印花税法,次年起征印花税。中华民国第一套印花税票是五色旗长城图案。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开国的国旗。
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2年起到1923年止。当时的政权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发行了五色旗长城图和天坛图印花税票。当时各派军阀各霸一方,为了自身利益,有的在各自的地盘上用长城图印花税票加盖地名,有的自行印制发行印花税票。迄今虽然发现军阀时期的多种印花税票,但还有很多有待去发掘。由于东北地区一直到1928年张学良才易帜,故东北1928年前所发印花税票属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1923年广东军政府成立到1926年进行北伐。广东军政府贯彻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行了“士农工商盾牌”图案及孙中山纪念碑为图案的印花税票。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印花税票上使用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旧中国版图图案,集家称之为版图旗。后又发行了六和塔图案印花税票。这两种税票多数加盖地方名使用。
1931年日本侵占我东北,国内抗日运动高涨,“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侵占了中国半璧河山,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发行了以孙中山像、林森像、蒋介石像、孔祥熙像、宋子文像为图案的印花税票。1943年国民政府把东北四省改为东北九省,发行了两套以复兴关和牌坊为图案的印花税票。其中一套加印“东北九省专用”六字。牌坊上有“还我河山、抗日救国、自力更生”十二个字,以誓抗战到底。第二阶段印花税票上的铭记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国民政府”。此外陕西等省也发行过地方印花税票。
当时新疆是盛世才的天下,盛在新疆自行印制印花税票。前期的票上方用“放光芒五角星”,后期改用“白日徽”,并发行了盛世才像等多种图案印花税票。票上铭记为“新疆省政府”。
在日本导演下建立的伪“满洲国”,发行过“满洲帝国收入印纸”。汉奸殷洪耕成立的“冀东自治政府”发行过“冀东自治政府”印花税票。“七七”事变后,日本在各地建立伪政权。华北有“华北临时政府”,后并入汪伪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内蒙古有“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山西有“晋北自治政府”,察哈尔有“察南自治政府”,三者以后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这些伪政权都发行过印花税票。
敌伪在江苏、浙江、安徽组织了维持会,后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先发行了“苏浙皖印花税票”,后发行了“中华民国苏浙皖印花税票”。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汪记“中华民国政府”,先后发行了六和塔图案和前门图案的印花税票,二者大都加盖省市县区地名使用。
在日本侵占中国时期,曾用日本收入印纸加盖“支那在华使用”、“清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支那”等字样的印花税票。
第三阶段: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止。在这4年中,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抗日胜利后发行的交通图印花税票不能适用,改发行农工图(亦称收获图)金元印花税票。到1949年,新疆省曾发行过60亿元天文数字的印花税票。
第三阶段的印花税票,突出的特点是印花税票上的铭记不再用“国民政府”四字而改用“中华民国”。
人民政权印花税票包括1949年以前的边区印花税票。
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发行过印花税票,但不是普通印花税票,而是专用印花税票。陕甘宁、晋察冀、晋察绥边区、太行区、山东省胶东解放区、新疆伊塔阿三区也发行过印花税票。伊塔阿三区印花税票上面印的是维文。
1949年,华北区用旧中国印花税票加盖华北税务局改值使用,也发行过华北人民政府印花税票。华东区各省、地区、县用旧中国印花税票加盖地名改值的印花税票。上海市及山东省发行过工厂图地方印花税票。其他地区如西南区、西北区、新疆发行过地方印花税票。
1950年12月15日,政务院第63次政务会议通过并于12月19日公布《印花税暂行条例》。1958年9月,印花税和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合并简化为工商统一税,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了印花税票的发行和使用。1988年10月1日起,国家恢复开征印花税。新中国印花税票共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以1949年版旗球图印花为主,其前期利用民国印花加盖改值使用。第二时期为1952年版印花税票,后因币制改革,多以1952年版印花加盖新币值继续使用。这两个时期的印花又分无区名、中央、华东、中南、华北、西南、西北、东北、内蒙、新疆等多种,印刷厂家则有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印刷厂。第三时期印花税票中1988年影雕版印花税票7种,以航天宇宙、石油钻井平台、交通、炼钢为图案。1989年又发行3种:10元(炼钢)、50元(农业收获)、100元(学生走出北大校门)。其中10元改为影写版。这些图案的衬景均为聚宝盆。到目前为止,中国印花税票票种已在4000种以上。
印花税票与邮票在集藏界称为姊妹花。在邮票史上著名的“红印花”就是将清代印花税票加盖改作邮票使用。印花税票不仅外形与邮票相同,它也有新票、旧票、有齿、无齿、平版、凹版、薄纸、厚纸、加盖、变色等区别。
印花税票,其形状类似于邮票,且有胜似邮票感觉。清朝著名的红印花税票的原票,属于清代四大名票之一,价格之昂贵无与伦比,因其价高又难以觅得,成为追“星”族的想求之极品(工薪族一生是无能为力的)。新发行的印花税票计有7种,由北京邮票厂统一印制,采用彩色影写版,每版均有版铭、色标、厂铭、标号等。面额分别为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后再发行面额为伍拾元和壹佰元税票2种。
印花税票已为集邮爱好者所注目。特别是从1991年以后,国际集邮联合会明确公布,印花税票可以组成专集参加集邮展览、竞赛。这是对印花税票地位的一个确认,使印花税票收藏、编组有了明确依据。1996年亚洲邮展在北京举办期间,中国税票集邮研究会(筹)宣告成立,开始了我国税票收藏研究的新时期。
尽管目前印花税票收藏面临着前所来有的大好时机,印花税票收藏者的队伍也发展得很快,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无印花税票专用目录,很多爱好者无处寻根,暂告冷落。其实,税票已属非冷门话题,在第九届亚洲集邮展览上,税票集全部获奖,获奖等级在银奖以上不在少数。
印花税票的价格目前是很低的,清代一般的税票价在30元左右,民国的10元左右,解放区的100元左右(因特殊环境所致),新中国一般为10元左右。更有价低的(如同新中国普票),其价在1元上下。可见它还是比较价低的收藏品。建议收藏者及早动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收藏价值会逐步凸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旗球图一览表
(不含新发行的9种面额的印花税票)(一)
面值(元) 版别 区域
12510205010020050010002000
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有天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有附注
中央版无字ⅤⅤⅤⅤⅢⅢⅡⅡⅡⅡ〖〗ⅡⅢⅢⅡⅡⅡⅡⅡⅡ
中央版柱外字〖3〗ⅡⅡⅡⅡⅡⅡⅡⅡⅢⅡⅡ纸和薄纸,无齿分厚有齿分粗齿和细齿
华东版无字〖9〗ⅠⅠⅠⅠ〖21〗ⅠⅠ
华东版柱字〖9〗ⅠⅠⅠ
华东版柱外字〖9〗ⅠⅠⅠⅠⅠⅠⅠⅠ
西南版无字〖8〗ⅡⅡⅡⅡⅢⅡⅡⅡⅢⅢⅡ〖〗ⅡⅡⅡⅡⅡ
西南版柱字〖8〗ⅡⅡⅡⅡ有少数线式齿
中南版无字〖6〗ⅢⅡⅡⅡⅡⅡⅡⅡⅡ
中南版柱字〖8〗ⅡⅡⅡⅡⅡⅡⅡ部分印有年、月份
东北版柱单字〖8〗ⅡⅡⅠⅡ
东北版柱双字〖14〗ⅡⅡⅡⅡⅡ
西北版无字〖8〗ⅡⅡⅡⅡⅡⅡⅡⅡ
西北版柱字〖8〗ⅡⅡⅡⅡⅡⅡⅡ
新疆版汉字Ⅱ〖6〗Ⅲ〖8〗ⅢⅢⅡⅡⅡⅢ1950年版:1角、5角均为Ⅲ
新疆汉维文字〖12〗ⅡⅡⅡⅡⅡ
内蒙古柱外字〖14〗ⅡⅡⅡⅡⅡ柱外字“蒙古”
内蒙古柱双字〖10〗ⅡⅢⅡⅢⅡⅢⅡ
说明1.无,即无齿票。有,即有齿票。
2.表中收集难度分5个难度级别,Ⅰ、Ⅱ、Ⅲ、Ⅳ、Ⅴ,“Ⅴ”为难度最大。
3.中南区,10,20,50,100、500、1000部分印有年月(51.7)、(51.8)、(51.9)、(51.12)、(52.1),同面值印有年月,加“Ⅰ”级别。
4.表内旗球图小型票,均是原销票(加盖、改值未列入表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旗球图一览表(二)
面值(元) 区域
0.5万1万2万5万10万附注
中央:“中”小字、子丑寅卯辰巳ⅡⅢ
中央:“中”大字、子丑寅卯辰巳ⅡⅢ〖2〗中、央、财、上均印六位数流水号,六连票同号
中央:“央”小字、子丑寅卯辰巳ⅡⅢ
中央:“央”大字、子丑寅卯辰巳ⅡⅢ
中央:“财”、子丑寅卯辰巳ⅡⅢ
华东:“华东”柱外字、天地元黄宇宙ⅡⅡ
华东:“华东”柱外字、洪荒日月盈仄ⅠⅢ上印七位数流水号,六连票同号
西南:“渝”柱外字、ABCDEFⅡⅡⅢⅢ上印六位数流水号,六连票同号
中南:“中南”柱字ⅠⅢ
中南:“中南”柱字Ⅰ(51.7)Ⅲ
中南:“中南”柱字Ⅰ(51.12)Ⅲ
中南:“中南”柱字(51.12)ⅢⅢⅢ
中南:“中南”柱外字ⅢⅢⅢⅢ上印七位数流水号
中南:“中”柱外字ⅢⅢⅢⅣ
东北:“东北”柱单字ⅡⅡ
东北:“东北”柱双字Ⅱ小型ⅢⅢⅢⅣ
无流水号,1万、2万、5万部分有甲乙丙丁戊
西北:“西北”柱外字、子丑寅卯辰巳ⅢⅢⅢⅣ上印六位数流水号,六连票同号
西北:“西北”柱外字、ABCDEFⅢⅣ〖7〗上印六位数流水号,六连票同号
西北:“西北”柱字、天地元黄宇宙ⅢⅢⅢⅢ上印六位数流水号,六连票同号
新疆:“新疆”柱字、天地元黄宇宙ⅣⅣ〖7〗上印六位数流水号,六连票同号
说明1.旗球图大型票中央、华东、西南、西北、新疆原新票为正联和副联(存根)。本表所列为正联销票。
2.表内旗球图大型票为原票,加盖、改值未列入表中。
二、粮票
粮票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购买粮食及粮食制成品的无价证券。1955年春,我国在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后,于1955年8月25日正式颁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同时粮食部拟定《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刷使用暂行办法》,于是粮食部和地方粮食部门先后发行全国通用、省内通用及市县内通用的粮票。谁也没有料到,不久它便成为仅次于人民币的“第二票证”。据国内贸易部粮油票证研究利用开发中心负责人介绍,粮 票自开始发行到1992年4月停止流通,发行版本达几十万种,发行量达数十亿枚。
各历史时期发行的粮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成为历史的写照。据资料介绍,我国粮票发行历史始自清朝顺治初年。民国时期也曾发行。在抗日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也曾发行过各种粮票。新中国普遍使用粮票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粮票发行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各地都在尝试性地摸索,因此没有统一名称,也有称“供应券”、“定额支票”的。其票样大小也相差很多,最小的是浙江省发行的,每小张10斤,只有小手指甲那么大(0.8×0.9厘米),大的如河南省的流动购粮票5斤,就像一张五元人民币一样大(4.5×10.4厘米)。面额最小的是上海市粮票,只能购粮5钱,最大的可购粮14000斤。另外,大多版面图案设计简单,颜色单调,纸张及印刷质量较差,反映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印刷技术水平不高。文化大革命中,各地粮票上加印了毛主席语录,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语录粮票”。由于当时的“大串联”,各地地方粮票同全国粮票一样具有全国通用的功能,造成粮票使用、管理大混乱。70年代后印制的粮票,与以前相比,图案丰富多采,其设计构思也比较活泼、明快,有些粮票的图案设计很有地方特点,如新疆粮票上印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羊群,吉林粮票上印有深山老林中满载木材的车队等。不但在粮票的设计上,而且在粮票的印刷、用纸选料、色彩配备上也都有很大的改进。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物资的丰富,粮票作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个特定产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当它无可奈何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这昔日的重要票证,正受到广大收藏者的关注,成为投资、收藏界的新宠。
粮票图案内容丰富多采,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历史年代、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科技进步、工业生产等社会各方面都有真实的记录,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历史画面,如茫茫的草原、丰收的田野、繁忙的海港、沸腾的矿山、奔驰的列车、喷香的麦穗,常常出现在粮票画面上。地方粮票则竞相展现当地风貌:有名胜古迹,如内蒙古成吉思汗墓、河北赵州桥、武汉黄鹤楼、安庆振风塔等;有风光景观,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厦门鼓浪屿、青岛栈桥小青岛等;有祖国建设,如北京十三陵水库,南京、武汉长江大桥等;有历史纪念,如南昌“八一”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塔、遵义会议会址、井冈山茨坪等;
浙江省一套粮票12张,图案分别为12生肖,更惹收藏者青睐。粮票还因其纸质坚挺、印刷精美而在票证中独树一帜。其纸质可与人民币媲美;其印刷大多数采用雕刻版,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其字体有楷书、隶书、魏书、仿宋等,许多为名家所书,有的带有少数民族文字。观赏粮票与观赏邮票一样,不仅能使您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而且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粮票引起收藏者的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粮票种类繁多,收藏有难度。从使用范围上,既有全国通用粮票、省市县地方粮票,又有军用、定额、定点、流动、工种、奖励、补助等专用粮票;从使用时间上看,既有长期使用的,又有当年、当季、当月使用的。目前发现的西南区1950年1月发行的票面一斤半的大米票,是新中国最早发行使用的粮票;从粮食分类看,既有细粮、粗粮等概略分类,又有米、面、熟食等具体品种;从票面上看,既有旧制市斤、两,又有新制克、公斤,票面最大的14000斤,最小仅半两;从票幅上看,最大的是1957年国家粮食部印发的“军用粮定额支票”,四枚票幅相同,均为150×67毫米,与普通信封相差无几,票幅最小的是浙江省的10斤粮票,为8×9毫米,只有指甲大小。民间预测,新中国发行的粮票种类在5000种以上,远远超过1949~1992年新中国正式发行的全部邮票(3000多种)。
粮票价格上扬,收藏有利可图。粮票本为无价证券,严禁买卖,但粮价放开、粮票取消后,这一戒律也就不复存在。80年代中期粮票尚未取消,就有人开始收集粮票,如今这种收藏活动如火如荼,风靡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集粮协会、联谊会,钟情粮票的发烧友不下百万。1991年底,香港、台湾的一些集邮商店开始出售大陆粮票,海外也有人开始经营,于是刺激了大陆的粮票市场。信息灵通人士大量“吃进”,一个月内以低价收购面额几万斤者不乏其人。有些信息不灵的人,在以10张粮票换得一张市价2角邮票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不久就发觉一张粮票远远超过一张邮票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