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场,普通1市斤粮票为10港元,100克的要价20港元;各地集邮商店、集邮市场也由“单一经营”变成多种经营,粮票有后来居上之势,且价格坚挺。
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粮票,要想收集齐全国各地发行的所有粮票,谈何容易。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粮食部门,先后印制发行了数千种粮票。其种类之繁多,票面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是其他票证无法相比的。这些粮票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发行渠道广泛。除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内各地、市、县、镇,甚至一些学校、厂矿、工区也都发行了本区域或自己内部使用的粮票。城镇、农村、军队、牧区等,都有自己的专用粮票。
(2)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通用粮票、流动粮票外,还有定额粮票、兑换粮票、划拨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奖售粮票、价购粮票、行业粮票、军用粮票、副食粮票、饲料粮票、比例粮票等等,细算下来有上百种之多。而且各地区发行粮票时对粮票种类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其品种更加庞杂。
(3)各地发行的粮票票面大小不等,悬殊较大。从票面上看,最小的有一钱、二钱、半两、一两的,最大的有一百斤、五百斤、一千斤、五千斤至壹万肆千斤的,最大的与最小相差近百万倍。
(4)在艺术风格上差异也较大。粮票的印刷有影印版、雕刻版之分;有单面印刷和双面印刷之分;有彩色印刷和黑白印刷之分等。票上的字体,有楷书、隶书、新魏书、宋体、仿宋体以及蒙、朝、维等少数民族文字等。粮票的设计图案有反映工、农、林、渔、畜牧业生产,有各地风景名胜古迹,有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等内容。
粮票种类的多样性必然使粮票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奥妙,从而使粮票的专题收藏具有可能性。因此,对粮票进行分类收集,有利于归类整理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粮票一般可按以下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收集:
按年代和行政区域收集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真凭实据的粮据也就是清朝时期的了。由于时代变迁,能留传至今的时代久远的粮票已是凤毛麟角,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史料价值。收集粮票,就是要通过研究粮票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这是收集研究粮票的主要目标。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清朝和清以前的粮据。(2)民国时期粮票和粮据。(3)区票:革命战争时期苏区、边区和解放区发行的粮票粮据。(4)新中国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5)军用粮票。(6)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粮票。
(7)市、县级粮票。(8)侨汇专用粮票。(9)国营农场粮票。
按图案收集
粮票印制精美,图案选题广泛,各地风光民俗等应有尽有,为粮票爱好者进行专题收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是今后集粮票活动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专题类别主要有以下方面:(1)毛泽东语录粮票。(2)人物形象。(3)书法艺术。(4)科学技术。(5)文化教育。(6)工业生产。(7)农业生产。(8)林、牧、副、渔。(9)水利水电。(10)山水与风景名胜。(11)楼、台、亭、阁和塔。(12)道路、桥梁。(13)汽车。(14)火车。(15)飞机。(16)舰船。(17)出土文物。(18)动植物。
按不同用途收集
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发放了大量不同用途的粮票,主要有以下类别:(1)流动粮票。(2)工种粮票(工矿企业)。(3)菜农、棉农、麻农、茧农、果农、药农、渔民等专用粮票。(4)奖励粮票。(5)补助粮票。(6)赈灾粮票。(7)储备粮票。(8)周转粮票。(9)兑换粮票。
(10)定量粮票。(11)侨汇专用粮票。(12)机关团体粮票。(13)无定量粮票。
按粮食品种收集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供应的粮食品种也不尽相同。有些粮票上印有“粗粮”或者“细粮”、“杂粮”,但都不明确什么是粗粮,什么是细粮,什么是杂粮,因各地粗、细、杂粮的划分有所不同。在粮票上直接印上和加盖供应品种比较明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粗粮。(2)细粮。(3)杂粮。(4)米、大米、籼米、粳米和精米。(5)稻谷。(6)面、面粉、标准粉、富强粉和精粉。(7)面条、干面条和精面条。(8)高粱、玉米、大豆、赤豆、荞麦和小米。(9)山芋干、红薯干、鲜苕。
按票、券、卡和证收集
购粮凭据除粮本外,大多数使用粮票,票也有多种名称,有的地方发行的粮票不称票,而称卡、券和证:(1)票:粮票、支票、划拨票、供给票和价购票。(2)卡:粮卡、供应卡。(3)券:粮券、购粮券、供应券和兑换券。(4)证:粮证、购粮证、支拨证、拨粮证和分拨证。
按计量单位收集
20世纪50年代,粮票上的计量单位,都是以十六两为1市斤。
1959年国家统一计量制度,规定十六两制改为十两制,并确定国际公制为我国计量单位,改市斤为公斤制,但实际推行公制计量单位则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各地粮票计量单位大概有以下类别:(1)十六两制粮票。(2)十两制粮票。(3)“千克”、“公斤”粮票。(4)“kg”粮票。(5)市斤、公斤或市斤、千克和kg并在一票的粮票。(6)票面数大小写不同的粮票。(7)票面数最大和最小的粮票。
按印章收集
50年代粮票上的发行单位印章成正方形,字为竖行排列,从右向左读;60年代后逐步改为圆形,字平行排列,从左向右读。大部分粮票为一票一戳,也有一票两戳。发行单位印章较为特殊的为1960年湖北省石首县人民委员会发行的县内流动粮票,印章圆形,除刻有“石首县人民委员会粮油专章”字样外,中间还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粮票上的印章可从以下类别收集:
(1)粮票发行单位印章。(2)供应品种加盖章。(3)使用期限加盖章。(4)定点供应加盖章。
按“使用说明”收集
粮票背面印有使用粮票要遵守的条款,其标题多为“使用说明”、“说明”,有的称“购粮券说明”,还有的则为“注意事项”等等。
有的粮票则只印有说明条款,而无标题。单面印刷的粮票,背面无任何图案文字,而在粮票正面印有说明内容。不同时期粮票上的“使用说明”或“注意事项”,反映出各地的粮票供应政策、供应品种、饮食习俗、计量单位演变等有关情况,是粮票分类收集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按纸质、水印和防伪暗记收集
粮票用纸,各地各个时期都有较大变化。发行单位大,使用范围广和时间长的粮票,纸质相对要好一些。50年代和60年代初,粮票纸质差一些,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粮票纸质逐步提高。
粮票虽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无价证券,但其地位仅次于人民币,因此,在印制粮票时均采取了一定的防伪措施。一般的粮票都设计有防伪图案和暗记,粮票上的大写数词部位的图案即为防伪图案,暗记大都置于其中。为防止伪造,有的粮票用纸加有水印图案。
按票幅收集
粮票票幅大的如5元人民币,小的只有指甲盖那么大。还有以下类别:(1)有齿孔粮票。(2)版票。(3)小全张。(4)小本票。
收集粮票,重在研究,历史资料非常重要。所以,在收集粮票的过程中,与粮票有关的文件、单据、票证和报表等也应收集。此外,粮票也有错印、漏印等变体变异票和试印样票、未发行票,也在收集之列。
粮票是无价证券。由于它的重要性,全国各地发行粮票的单位,不得不考虑不法之徒伪造粮票的危害。在很多地方粮票使用说明中,对伪造粮票的违法行为作出严正警告。如广东省1963年发行的通用粮票,它的使用说明第四条就严肃指出:“如有伪造假冒者依法严处”。国家在粮票上不能不进行防伪处理,于是,粮票上的暗记与水印产生了。
较早加上暗记的,是四川省1958年发行的地方粮票。如票面为“壹市斤”、“叁市斤”的粮票,它的票名最后一个“票”的右斜角的纹饰中,各藏有一个“民”字。又如1965年发行的“壹两”、“贰两”的“四川省地方粮票”,在“四”与“票”两个字的左侧或右侧纹饰中,各藏有一个“中”字。
一般粮票上的暗记,都制作在人们不大注意的隐蔽处。1980年广州发行的“壹市斤”的专用粮票,主图是海员亭。在亭的左侧一小片树林的树冠上,把票倒过来看,从左至右有“广”、“州”、“市”三个字;在亭的右边树冠上,把票倒过来看,有一个“粮”字暗记。
如果不把粮票倒过来并用放大镜仔细看,只见树冠,不见字迹,暗记做得巧妙极了。
有的地方用票面数词作为暗记。如1972年安徽省发行的“叁市斤”、“拾市斤”的粮票,就是用数词作暗记的。“叁市斤”票的主图是大轮船,“3”字在轮船尾与之相对的岸上;“拾市斤”票的“10”字,就在掘煤机进门口的左侧。
有的用地名或发行单位作为暗记。1975年发行的“拾市斤”的成都市粮食供应票上,在第二桥墩的右侧,有“成”、“都”、“市”三个字;在第五个桥墩的左侧,有“粮”、“食”、“局”三个字。也有以地名作暗记的。1975年河南省发行的“拾市斤”粮票,在烟囱左侧第二个制酸塔下有一“河”字,在第五个制酸塔左侧有一“南”字。
用水印纸印制粮票以防伪,比在粮票上做暗记要稍晚一些时候。较早用水印纸印制粮票的,是1966年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全国各省已发现有“水印”暗记的粮票版别也不下几十种。
已发现各地粮票中“水印”标志有大小五角星、空心五角星、麦穗、火炬等四种。有“水印”暗记的粮票纸各省印法不同。有的地方某年发行的整套粮票都有水印。如1974年宁夏发行的地方粮票,“壹市两”、“贰市两”、“牛市斤”、“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6个品种票内都有水印。类似的还有1975年广东省通用粮票,1980年辽宁省地方粮票等。有的地方是票面低的粮票有水印,如湖南省1974年发行的粮票,只有“壹市两”、“贰市两”有水印。有的地方是票面高的粮票有水印,如1976年浙江省发行的“伍市斤”有水印,其他则无。
只要是收藏品,就会有品相等级问题。作为新兴收藏品的粮票也不例外。
据粮票的外在质量,设八个等级。
(1)全新品。指未拆封使用过的粮票,票面无任何使用痕迹,干净挺括。
(2)新品。有使用过的痕迹,但不明显。有极轻微的小折痕,但不影响票面干净挺括。接近全新品。
(3)九品。有较明显的使用痕迹,有折印,抹平后留下的迹印较轻微,票面仍较干净挺括。
(4)八品。有明显的使用脏痕和折印,且折印较多较重,不易抹平,纸质变软,但票面颜色无明显变化。
(5)七品。使用痕迹和折印已相当明显,且较多,票面有抹不去的少量污迹,但从整体看无太大影响,票质软,颜色略有变暗变淡。
(6)六品。纸质已软化,颜色变化明显,票面很脏,不易抹去,但有关文字说明仍能辨认。
(7)五品。纸质完全软化,票面污迹严重,有圆角,折印处较烂等现象。文字说明,特别是折印处字迹已不易辨认,但整个票面无严重破损。
(8)旧品。凡在票面上有任何人为字迹的,不论其他方面如何完好或不上等级,一律划为旧品。
由此可见,七品以上的票品,对收藏和研究都颇具价值,是收藏时的首选品。
粮票品相的好坏,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早期发行的粮票,由于长期流通使用,票面布满污垢,油迹斑斑,程度不同地存在磨损,影响美观,令收藏者感到美中不足。怎样才能清除粮票上的污垢呢?一般可用这样的办法来清除:
先找来一支柔软的排笔和一把小镊子,再备一小盆温水,滴上适当洗洁精,然后把粘有污垢的粮票一起放人,过片刻用排笔将粮票紧贴盆底,轻轻来回洗刷,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票面。
刷完所有粮票后,拿到清水中漂洗,5分钟后捞出,用镊子将票平展地贴在玻璃板上,放置阴处晾干。照以上办法清洗过的粮票,基本上能够消除污垢,不起皱,不变形,达到较好效果。切莫拿到烈日下曝晒,这样容易使粮票发黄,不宜保存。
粮票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无穷的增值潜力。如山西省一套1955年的粮票开价便是50元;西藏1960年版的5枚旧粮票,不过8斤7两,看上去破烂不堪,却要价85元。“文革”粮票更是要价惊人,武汉市1969年发行的一套粮票,索价已达120元。由于粮票已停止使用,许多家庭都将剩余的粮票丢弃了。若你的家里有多余的粮票,请记住千万要收藏好,特别是一些早期的,边缘地区的粮票,其升值速度更快。而以下四种票更是收藏的热点。
(1)早期票。即建国前各个时期的各类粮食票券、单据。它所包含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对研究历史颇有价值,且因年代久远,存世量极少,拥有一枚也会被同好刮目相看,故倍受藏家的青睐。
(2)语录票。是指印有“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字样的粮票。它是文化大革命这段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一大批特殊产物。
图案设计精美华丽,具有较强的政治与时代色彩,受到大家的格外喜爱。
(3)特种票。包括救灾、补助、调剂、工种等类别。它的主要特点是发行对象专一、发行数量较少、发行时间短暂,且有较为特殊的意义而成为粮友千方百计收集、珍藏的票种。
(4)样票(本)。粮票发行部门发给粮食管理和销售单位用来对比、鉴别粮票真伪的票(票上都印有“票样”或“样张”字样)。它对于及时打击犯罪,维护粮票的正常流通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它印制数量少,发行对象是单位而显得十分珍贵,自然成为收藏的又一热点。
在我国的上海、南京、九江等地,相继成立了集粮票协会。
1993年10月,内贸部粮油票证研究利用开发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省、市成立了粮票收藏研究会,自办100多种刊物。保守地估计,国内粮票收藏爱好者已达几十万人。
中国部分省市粮票目录暨市场参考价一览表
江苏省
粮票全称发行时间单位全套票面市场参考价(元)
江苏省粮票1955斤0.1,0.2,0.4,0.5,1,10,30150~180
江苏省粮票1957市斤110~15
江苏省粮票1959市斤0.1,0.2,0.5,1,2,550~90
江苏省粮票1960市斤1,3,550~90
江苏省粮票1961市斤0.1,0.2,0.530~40
江苏省粮票1663市斤1,3,530~40
江苏省粮票1964市斤0.1,0.2,0.5,1,3,540~60
江苏省粮票1965市斤0.1,0.2,0.5,1,3,540~60
江苏省粮票1966市斤0.4,0.1,0.215~20
江苏省粮票1967市斤0.215~20
江苏省地方粮票1969市斤0.1,0.2,0.5,160~90
江苏省地方粮票1972市斤0.1,0.2,0.5,1,2,55~6
江苏省地方粮票1978市斤0.1,0.2,0.5,1,2,52~4
江苏省地方粮票1986克50,100,250,5001~1.5
江苏省地方粮票1986公斤1(未流通)不详
江苏省地方粮票1991公斤2.5(未流通)不详
江苏省粮食厅地方粮票1955市斤2,1010~15
江苏省粮食厅地方粮票1961市斤0.1,0.2,0.5,1,3,1025~40
江苏省粮食厅地方粮票1962市斤0.1,0.2,0.5,1,3,1020~30
江苏省粮食厅地方粮票1963市斤15
江苏共青团农场粮票1981市斤10,203~4
江苏共青团农场粮票1984市斤1,52~3
江苏省侨汇券(粮票)无年代市斤1,2,10,20(长江大桥桥头堡)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