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假借为“丑”,感到耻辱。羞,帛本作忧。泰九三主人公遭遇挫折,受到打击,对此失利深感惭愧。包羞,就是承受失败,坦然面对,而不是躲避,甚至退却,这个羞,放到现在的竞选时代,也可以是竞选中对立一方揭露主人公做过的错事、丑事。那么“包”,就是说对于自己的错误不要抵赖遮盖,要勇于承认,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另外也可能会有一些非正常的诋毁,作为公众人物、竞选的角逐者,包纳羞愧就是心胸要宽广,为大事而不拘小节,能够忍辱负重。总之这是讲面对不利情势、负面舆论时,应该如何处置对待。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因为还没有登上正位,处于竞争阶段,所以才需要忍辱负重。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不结合泰六四,这句基本无法理解。有命,传来命令,发布命令,比如师上六“大君有命”。在此的传来命令,实际是主人公受命负责军事、外交,借君王的指令精神来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所以有命的内涵在此就是身负使命。
畴,同类,类别。此意后作“俦”。《国语·齐语》: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畴,匹也。”君王发布了命令,让我负责国家的安全,保障国家的利益,我身负这样的责任,就要尽心尽责,不能有一点过失。怎样才能无咎呢?对侵略者要“不戒以孚”,不可一再忍让,要打跑入侵者,让那些人远离我们的福祉。这个有命,既是对我方严加戒备的指令,同时也是对那个“同类”的严正声明。那个同类是谁呢?即泰六四“不富以其邻”之“邻”,经常来骚扰、抢掠的邻邦部族。声明告诉他们,不要再来侵犯,否则将严厉打击。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此时条件成熟,可以按意愿行动,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理想。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泰六五“以祉”,主人公继位,文王则退位为“太上皇”。休,美好。大人,有地位的人,在此指武王。美好的闭塞,指文王功成身退。对于等待接班的武王来说则是可以施展抱负了。亡,本义逃离,出走,丢失。系(繫xì),联结,联系。苞桑,桑树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作者继续颂言: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您即使离开了王位,交出了权力,但您的存在依然是维系江山社稷的根本。赞颂文王虽然退位了,但影响力依然如故。作者以这一咏唱,颂扬了文王对国家无与伦比的贡献、举足轻重的作用,表达了人们对文王的爱戴尊崇之情。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武王之所以吉祥,是因为位置正合适,正当继位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倾,斜,歪。歪倒不好的身体,指文王去世了。喜,快乐,高兴。否,在此是针对“喜”而言,即喜的反面,悲也。先悲后喜,是说先处理好丧事,再整顿精神开拓新格局。先否后喜,也可以从追悼的角度解释为——先悲痛后进取,化悲痛为力量。这句爻辞里有两个“否”,相对的主体有差别,所以含义也略有不同。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闭塞之终,病重的最后结果就是倾倒,人倒下无法再站起来。这种卧床不起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呢?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通常解“休”为停止,全句为:闭塞不通的时局就要停止,大人物将获得权位。(大人物)常常以将要灭亡将要灭亡这样的警示提醒自己,这样才能像拴在桑树上那样牢固。
把“其”解作“将”,已经不合适,又进而把“其亡其亡”与“系于苞桑”对立起来,解作“认识到将要灭亡,就能根基牢固”,就更加不合理。休,指吉庆、美好、美善。“其”是代称,指“他”。全句是说:您美好的离职而去,由您选择的有能力的大人接替了您的事业。您虽然退居二线了,但依然维系着国家的根本。总之一句话——虽然您退位了,但我们还是听您的。
关于大人之吉:此时武王还不是王,而是大人。大人即将晋升为王,对大人来说当然吉。
13、14卦白话
第十三卦同人下离上乾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同人:聚拢人才。
卦辞:结交所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亨通。应当勇闯难关,应当给人才以施展空间。
初九:豪客盈门。聚拢人才于门下,不要任其漂流。
六二:大义天下。聚拢诸侯于宗族,是自不量力。
九三:伺机而动。伏兵于林莽,并加固工事积极防御,三年不轻举妄动。
九四:攻心为上。围困对方的城池,而不去强攻,吉。
九五:策反统战。对方将士由绝望痛哭转而喜极欢笑,大军里应外合胜利会师。
上九:直捣敌巢。大部队进发到了城郊,不要犹豫不决。
图谋天下。
第十四卦大有下乾上离
大有,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无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大的拥有。
卦辞:抱负远大,就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初九:礼贤下士。不嫉贤妒能,就没有过错。艰苦朴素就能不犯过失。
九二:广泛结盟。用大车拉着礼物,访问友邦,不要吝啬。
九三:招兵买马。人们踊跃参军报效国家,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九四:所向披靡。不要过于骄满而犯过失。
六五:恩威并济。其原则是:接收投诚,威慑抵抗。如此则吉祥。
上九:得道多助。连上天都保佑,吉,此刻不要贻误战机。
雄才大略。
11—14,继位备战。
13同人雅正
【题解】同,本义聚集。同人,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类似于同志。泰卦继位后,武王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本部主力,联合各诸侯小国兵力,在正月甲子日誓师,从盟津出发,起兵伐纣,本卦讲的就是武王灭商的全过程。
1976年青铜器《利簋》在陕西临潼出土,《利簋》的器内上有铭文四行共三十二个字,记录了右事铸此彝器的来龙去脉。铭文曰:
“征商,住(唯)甲子朝,岁鼎(贞),克夙文《有》商。
辛末王才(在),易(锡)又(右)事利金,用乍(作)公宝彝。”
第一段的意思是:武王征商,在甲子那天朝上,举行岁祭,进行贞问,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早晚即可占有商国。第二段的意思是:辛末那一天,武王在,赐给右事一批黄金,右事用它铸了这件宝彝器。
?瘙棳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野,郊外谓之野。要走到野外去,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这样才能亨通。连郊野之人都能团结一心,更何况城邑乡里了。君子贞,君子的想法。应当勇往直前,不断开拓进取,应当寻找贤人能士,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姜太公就是当年文王亲自到渭水之滨请来的。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天与火,和而不同。君子观此象,用分清宗族敌我来辨别万事万物。也就是说,是敌人,就小心;是朋友,就团结。战争时期,就是以战线划分敌友的。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聚集天下豪杰于门下,不要犯过失。同人于门,犹如战国时的门客、幕僚,不作为朝廷官员,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毋咎,要招贤纳士,不要任由豪客游侠江湖游荡,要聚拢他们为国效力。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走出去联合同道,又有谁能怪罪呢?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宗庙,祖庙。代指宗族。为什么同人于门没有批评的断语,但同人于宗却吝呢?因为同人于门,是把各种人才团结在某个有大智慧的政客身边,聚集江湖散客是爱才之举。而六二的同人于宗却是聚集其他宗族,试图成为天下的领袖,这类似于后来说的宗派利益、党派之争,性质就不一样了。大事未成的此时这样做,自招耻辱而已。天下诸侯各自独立,各有利益,聚集诸侯为了一族一国的利益服务,除了正统的殷商外,还没有哪一诸侯有这个实力。所以这一爻对外交往的原则不能是同人于宗,而应是同人于天下,要起天下之公义,提出具有共性的目标,联合各路诸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而不能像群雄逐鹿那样只为自己的宗族争名夺利。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聚集于宗族而为一宗一国效力,这是自取其辱的道路。
怎样做才是正道呢?武王姬发以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在看到商朝无道时,打出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民众的拥护,从而大大扩张了宗周的实力和影响力,这就是正道。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这句爻辞涉及的历史事件如下:武王即位九年时,为灭商做准备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武王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会盟后武王向朝歌派遣大批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题外一句,周武革命中常提到的“八百诸侯”,当属后世的溢美之言,有史载的其实只有八个诸侯。《尚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戎,古代兵器的总称,常借指军队。莽,愿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借指野外茂密的草丛,广大、辽阔之地。陵,大土山。岁,年的别称。兴,兴起,发动。埋伏军队于林莽之中,即暗地里招兵买马、操练演戏,进行隐秘的组织和布局,为将来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山陵,战略要地也,升高山陵即加固工事,积极防御,三年没有发动进攻。这是记录“孟津观兵”后的三年,为了总攻不断积聚力量。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藏器待时,是因为敌人还很强大。三年不举兵,小心行事也,是为了将来一举成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这一爻是三年后伐纣的初始进兵阶段,即牧野大战前的攻城掠地。
乘,登,升。墉,城墙。弗,不,表示一般性否定。克,胜任,战胜。攻,进攻,攻打。登上对方的城墙,却不继续进攻,不把它攻下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处于如此绝对优势下却宽大为怀,不赶尽杀绝,这是在用“乘其墉”比喻武王大军包围了对方的城池,但并不强攻,而是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晓以大义的鼓动宣传使守城者主动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后世兵法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当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云梯在六百年后才由鲁班发明,之前的时期,面对高大坚固的城墙,攻城是件很困难的事,往往要付出巨大地代价。武王是以仁德正义之师起兵讨伐,虽然战争不可避免,但尽量减少战争造成的伤害才符合讨伐的目的。即使战争,也要爱惜生命。所以作者指出要斗智斗勇,不要强行蛮攻,要用巧力,使计谋,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如此才算吉祥。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道义上不去攻取,作孽的是纣王,不伤及无辜也。获吉的原因,是对方被原则困扰而终于反其原则,投诚义军也。从军事上被围困了,从道义上不愿意助纣为虐,唯一的出路就是“反则”——投降了。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终于到了牧野之战。先说说史料记载的大致经过:
武王遵照文王“时至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车三百乘、近卫武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七十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各诸侯率兵车四千乘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十七万(一说七十万)相迎。双方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决战。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即著名的《牧誓》,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做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
这句爻辞,就是讲的牧野之战中商兵倒戈一击的画面。得大凶兆象而逆之,说明武王并不迷信占卜,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时执政者已经理性地认识到卜筮只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号啕,大声哭。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兵士们先是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号啕大哭,然后终于想通了开怀大笑,决定战场起义,两只大军胜利汇合在一起,杀向朝歌。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对方将士之前的痛哭绝望,是因为中正刚直,内心有着军人的责任感。相互战胜,是说两只军队会师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郊,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毋悔,不要做某种将会导致后悔的事。聚集人们于郊,即大军推进到了朝歌城外,这时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是说不要犹疑不决,要抓住战机,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要一鼓作气杀入城中,你已经别无选择。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会师于城郊,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等待总攻也。
〔按〕:这一卦纵贯了商周之际那场弹奏历史的战争全过程,作者没有用大篇幅记录战争场景,而是从人心向背的角度侧面描写,突出了武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道德情操,淡化了战争的惨烈。全卦逻辑如下:广揽豪杰—结盟诸侯—陈兵边境—发兵讨伐—战场策反—兵临城下
姬发继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政治上积善行德,裕民富国;军事上广招人才,发展生产;外交上,争取联盟,最大限度孤立商纣。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这都给了武王伐商的口实。
武王趁商师主力远征东夷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于是在“孟津观兵”三年后,即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兵出潼关,联合与周同盟的方国诸侯实施奔袭。双方于次年二月在牧野决战。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牧野之役据说血流浮杵,赤地千里。周师一战而胜,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通常解释为登上城墙,却没能攻下来,吉祥。
“登上城墙”是对的,但“弗克攻”不是“没能攻下来”,而是“不去继续进攻”。正因为不了解故事背景,所以历来对此反常行为感到很迷惑。为什么“没攻下来”或者“不继续进攻”却得吉呢?过去就只能用迷途知返、悬崖勒马来解释,但这样一来,就把攻城这件事给否决,成不该攻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