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周处为官30余年,一直做到新平(今陕西彬县)、广汉(今四川射洪县)太守、散骑常侍和御史中丞。在任时,他克尽职守,很有政绩。如在新平任太守时,与少数民族关系相处得很好;当广汉太守时,为官清廉,处理了不少数十年留存下来的积案;当御史中丞后,他秉公执法,不阿权贵,即使是皇亲国戚,他也不肯徇私,梁王司马彤触犯法律,周处也丝毫不留情面,将司马彤所犯罪行一列举,申报朝廷,要求给予惩处。周处的刚正不阿,自然是难以见容于恶势力,后来,少数民族首领齐万年反,朝中权贵痛恨周处的强直不阿,都想乘机加害于他,便故意推荐他,道:“周处是名将后代,派他去征讨,一定错不了!”伏波将军孙秀知道那些朝臣们的险恶用心,便规劝周处道。“你家中有老母在堂,可以以此为理由,向朝廷推辞掉这个差使。”周处却坚决地说道:“忠孝岂能两全,既然辞别亲人,服务于朝廷,父母亲哪里还能把儿子仅仅当作自己的私有之物呢!今天是我献身的时候了!”这时候,梁王司马彤任征西大将军,总管关中军事。周处知道司马彤一定会趁机报复,因此报定死念毫不退缩,仍然奋勇前去作战。司马彤果然挟嫌报复,故意不给补给援兵。周处率众奋战,从早上打到晚上,弓断箭尽。众人劝周处退兵,周处慷慨陈辞,不许稍退,斩敌首以万计,终于英勇战死,以身殉国。
周处自新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他勇于改过,忠于国事,由一个地方恶少转变为忠臣良将,给后代人以很大的启发。后代的许多人都十分赞扬周处,并以他为例子,教育人们勇于改过。周处的事迹说明,一个人只要立志改过,任何时候都不算晚。而且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定决心,踏踏实实去做,即使是十恶不赦之人,也能转变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忠义之士。
(《晋书·周处传》等)
陆纳崇俭戒奢
晋代世风奢靡,《世说新语》中,常有渲染士人奢华,甚而相互斗财争富的故事。然在奢华之风中,崇尚素俭、品节高尚之士也彼彼皆是。
陆纳,字祖言,东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其父陆玩,在东晋朝为官多年,素有节操,清纯雅量,不受时风熏染。晋元帝时,陆纳任丞相参军,宰相王导这时刚到江南,想要结些人缘,因陆玩是吴郡人,就主动提出要跟陆玩家中通婚。如果换了别人,这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陆玩却不愿结交显贵,给以谢绝。后来朝中老臣如王导、郄鉴、庾亮等相继去世,朝廷任命陆玩为司空。他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就任,却不肯完全接受司空的待遇,仍然保持其一贯本色。陆玩颇有自知之明,曾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朝廷以我为三公,是因为天下无人。”完全不像当时一些朝臣那样以权势骄人。即此数端,已可见陆玩大概。
陆纳深受其父的影响,继承了父亲的好品性,而且一些方面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史籍中评陆纳有“清操”,“贞厉绝俗”,确是十分恰当的评语。
朝廷任命陆纳为吴郡太守,将要到任时,他先去辞别大将军桓温。见面后,陆纳趁便问桓温有多少酒就可以致醉,能吃多少肉。桓温一一作答,觉得非常奇怪,不知他为什么问起此事。原来是陆纳因要赴远任,想请桓温的客。待到陆纳将桓温请到家中,拿出酒肉来,则刚刚够桓温、陆纳自己及三数客人醉饱,桓温不禁十分感慨于他的率直节俭。陆纳任吴郡太守时,不肯接受朝廷俸禄。待他被任命为左民尚书领州大中正,将要离太守任而进京城时,手下帮他准备启程行装。起先都以为要装几只船,不想临到出发,陆纳却只有自己的衣被,除此以外,别无长物。后来他官至尚书令,其克勤克俭的品性,丝毫没有改变。
陆纳任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时,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来看望他。陆纳对此毫不在意,他的侄子陆俶却急坏了,因为此时陆纳家中可说是什么招待贵客的东西都没有。陆俶又不敢跟叔父提起,就自作主张。瞒着叔父悄悄置办下待客的各种食物。谢安到来后,陆纳只是拿了些瓜果之类出来招待客人。陆俶见状,不愿丢了面子,便将自己私下里准备的丰盛筵席备办起来,盛情招待谢安。因为有贵客在座,所以陆纳见了,一声未吭。等到送走谢安,陆纳不但没有感谢侄子,反而大发雷霆,狠狠斥责陆俶道:“你这样讲排场,不仅不能为你父亲和叔父我的脸上增添光彩,反而破坏了我一贯的好习惯,败坏了我们家的家风!”一面大骂,一面找了根杖来,责打了陆俶四十杖,以示惩戒。
《晋书·陆纳传》
满家学者
十六国前赵的刘殷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七岁丧父,从小孤苦。《晋书·孝友传》中记载了数则关于他的孝行的故事,如说他的曾祖母王氏冬天想吃堇(jǐn锦)菜,以至一连十多天吃不下饭。刘殷那时刚刚九岁,得知此事,便跑到野外大哭,自陈过失。哭了整整半日,地上居然平空生出堇菜来。刘殷将堇菜采回家给曾祖母吃,竟然“食而不减”。又说夜中得一梦,梦中有人示意地底下有粟,刘殷醒过来按梦中人指示的地点一挖,果然有许多粟,盛器上刻有字,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从此以后,刘殷一家果然一连吃了七年,才将这些粟吃完。这些事迹虽然赫然载之于史册,很显然都是为了宣扬孝行而编造附会的。
刘殷颇有才气,读书勤奋,年仅20岁,就已博通经史,并有济世之志。史书中称赞他“俭而不陋,清而不介”,在地方上很有声誉。后来,官府慕他之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他曾任新兴太守、侍中太保等。刘股儿女甚多。他的女儿,曾被册立为皇后。他共有七个儿子。刘殷很重视对他们的教育,特意教他们每人读一种书,并精通之。五个儿子分别授以《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五经,其余两个儿子,一个授以司马迁的《史记》,一个授以班固的《汉书》。这样,一家之中,七种学业齐备,刘殷的一家,也就成了当地著名的学问之家。
无独有偶,据明代张岱《夜航船·父子》载,宋代的田闢博学而高行,隐居山野,他共有九个儿子,田闢给九个儿子各授一经,让他们熟读精通。后来,他的九个儿子均参加科举考试,全都取得了功名。这件事与刘殷教子故事实在是太相像了。
《晋书·孝友传·刘殷》
殷仲堪至孝至俭
东晋殷仲堪,陈郡(今河南淮阳县)人。他在晋教孝帝时受命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镇守江陵,但军事才能较少。刚到任时,有人就曾预言他必败,后来与桓玄交战,果然大败,被桓玄的兵士抓获,被逼着自杀了。股仲堪长于清谈,也善于写文章。他曾对人说:“如果三天不读《道德经》,好像舌头都僵硬了。”
殷仲堪很有孝道,他的父亲殷师患有精神病,当发作时,殷仲堪衣不解带,昼夜侍候,一连多年。他亲自为父亲煎汤熬药,不留神将沾过药的手去擦眼睛,因此而瞎了一只眼睛。
殷仲堪任荆州刺史时,恰逢地方上连年水旱成灾,百姓没有粮食吃,遍地饥民。殷仲堪身为剌史,自觉地节衣缩食。他吃饭经常只有几盘简单的饭菜,每顿都是刚刚够吃,毫无剩余。(《晋书》本传载,他“食常五椀,盘无余肴”,不知是指连饭带菜只有五碗,还是指只有五碗菜蔬,但其意思是指他饭菜简单。椀:即碗)而且只要饭粒掉在桌上,他总是拣起来吃掉,丝毫不肯浪费。尽管他这样做是想给别人做个榜样,但实际上也是由于他朴素的个性所使然。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弟,对他们说:“别以为我当了这荆州的长官,就会把过去的作风改变了,实际上我虽然居于高位,却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处于贫困境地,这是士子常有的事,怎么能登上高位就忘了本呢?希望你们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不要忘记!”
(《晋书·殷仲堪传》等)
王猛死前求田
十六国前秦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昌乐县西)人。他小时因家中十分贫困,靠卖畚箕为生。后读书博学,特别喜爱兵书,被前秦皇帝苻坚所重用。苻坚将他比之为诸葛亮。王猛曾任始平令、京兆尹、尚书令等官职,后来又做到丞相。他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提倡儒学,重用人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建元六年(公元370年),王猛率军攻灭了前燕。过了五年,病死。王猛可称是前秦重臣,一生对前秦王朝贡献巨大。
王猛死前,苻坚悲痛地问王猛还有什么要求。出乎意料的是,王猛没有像别的人那样,为子孙求取官职,而是恳求苻坚给儿子王皮一点田地、耕牛,让儿子躬耕度日。
王猛死后,苻坚念王猛一直是朝廷重臣,为朝廷立下过很大功劳,便没有按王猛临死前的要求去做,出于一番好意,还是给王皮做了官。谁曾想,王皮做官时干了不少坏事,更有甚者,到最后竟策划起谋反来。事情败露后,苻坚将王皮抓来,斥责道:“怪不得你父亲去世时,只要求我给你一点田地和耕牛,却不让我给你做官。知子莫若父,这句古语果然是一点都不错啊!”
因为自己在这件事上有责任,所以苻坚考虑再三,最后赦免了王皮,没有按法令将他处死。
(《晋书·王猛传》等)
不听母教全家受诛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他从小就以才华和聪明被称为“奇童”。后来,他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的张载、张协、张元三兄弟,陆机、陆云两兄弟,左思,以及其侄子潘尼等齐名,文学史上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留下了相当的影响。潘岳作有《西征赋》、《秋兴赋》、《闲居赋》等不少名篇,词藻华丽,代表了当时的文风。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对他和陆机的文学才能非常赏识,在他的著作《诗品》中曾盛赞道:“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将潘岳的文学才能比之为滚滚滔滔的长江。
但是,潘岳文学虽然成就很高,品德却十分卑下,一生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早年举秀才,开初任河阳令,后来又任长安令。以后,又升任著作郎、散骑侍郎。而他立朝为官,却一贯趋炎附势,又贪求财物。(《晋书·潘岳传》称“岳性轻躁,趋世利”)当时,贾谧自恃自己是皇亲国戚,又任高官,故在朝中任意而为,骄横不可一世。潘岳和石崇等对贾谧刻意逢迎,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每次待贾谧出来,潘岳和石崇等人公然远远地就望尘膜拜,并亲自写文章大肆吹捧。当时贾谧手下有一批死党,号称“二十四友”,潘岳竟居其首。作为一个文人,行此卑鄙龌龊之事,难怪时人均为之侧目。
潘岳的母亲看不惯儿子的所作所为,见他十分贪财,总是聚敛不已,多次规劝潘岳说:“你也应当知足了,还要这样不停地收受贿赂、侵吞财物吗?”潘岳正当得意忘形之时,根本听不进母亲的劝告。
后来,赵王司马伦辅朝政,贾谧密谋想要诬赖太子,结果被司马伦在殿前诛杀。靠山一倒,潘岳等也就跟着倒霉,潘岳往日的仇人孙秀这时当了中书令。孙秀本也是个小人,当初他当小吏时,潘岳因恶其为人,多次责打处罚过他。孙秀当上中书令后,便时时不忘要报前仇。不久,孙秀就诬告潘岳与石崇等人想要谋反作乱,因而潘岳、石崇等均被朝廷逮捕,押到街市上去杀头示众。临刑时,潘岳想起母亲平时对他的劝告,而自己却不肯听,内心感到后悔不已。和母亲诀别时,他痛心地说:“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后悔当初不听母亲大人的教诲,以至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因孙秀所告为谋反大罪,朝廷下令诛灭三族,所以,潘岳不仅是害了他自己,同时也害了他的母亲以及家中所有的亲人。据《晋书》记载,潘岳母亲及潘雨诸兄、弟全家,以及潘家已经出嫁的女儿,无论长幼,均被处死。唯有潘岳哥哥的一个儿子潘伯武逃难在外,没有被杀。临难之时。潘母与其孙女相抱而哭,其状十分凄惨。
潘岳不受母教,遭到悲惨的下场,可说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后代史官将潘岳所撰文词优美的数篇词赋及其可悲结局同载之于史册,自有其深意在。
《晋书·潘岳传》
谢安识才而育
王、谢两姓为东晋时代的世家大族,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曰:“旧时王谢门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所言王、谢两家,指的这个。谢家之人,当时立朝为官的很多,出了许多著名人物,谢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四十多岁始出仕,晋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其侄子谢玄,字幼度,也是东晋声名显赫的将领。当时前秦力量逐渐强大,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亲率大军大举南下,威胁到东晋朝廷的安危。谢玄在叔父谢安的帮助下,在淝水大破秦军,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维护了东晋朝廷的安全。谢玄的成长,和他叔父谢安对他的教育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