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二十四史-晋书
6846600000016

第16章 人物春秋(4)

九月,南安地区遭受风灾,吹断了树木。有五郡国发生严重的水灾,降霜成害,损伤了秋季农作物。

冬季十一月十四日,太原王司马辅去世。

十二月初十,武帝发布对已判刑罪犯的减免令。林邑、大秦国分别派遣使臣来朝贡献。

闰十二月,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去世。

六年春季正月初一,因连续几年农业欠收,免除了百姓所欠田租、债务中的旧帐。初九,调征南大将军王浑任尚书左仆射、尚书褚契都督扬州诸军事、杨济都督荆州诸军事。

三月,有六郡国遭遇霜灾,桑树和麦苗受损。

夏季四月,扶南等十国来朝贡献。参离四下多部落归附。有四郡国发生干旱,十郡国洪水泛滥成灾,毁坏了百姓的房屋。

秋季七月。巴西地区地震。

八月初一,发生日蚀。武帝下令减少征收百姓三分之一的绵绢。有白龙出现在京兆郡内。调镇军大将军王浚任抚军大将军。

九月二十一日,山阳公刘康去世。

冬季十月,南安境内发生山崖滑坡,地下水从中流出。南阳郡捕捉到只有两只足的野兽。龟兹、焉耆国王派遣儿子入侍武帝。

十二月初一,武帝在宣武观大规模地阅军,历经十天结束。十七日,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浚去世。

七年春季正月初一,发生日蚀。初二,武帝下诏令说:“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和怪异现象多次出现,日蚀发生在正月初一,地壳震动,山崖滑坡。国家治理得不好,责任完全在我一人。公卿大臣每人都密封上书,尽你们所知,讲出灾异多次出现的原因,不要有任何隐瞒或忌讳。”

夏季五月,有十三郡国发生旱灾。鲜卑族慕容瘣入寇辽东。

秋季七月,朱提出现山崩,犍为发生地震。

八月,东方夷族有十一国归顺。京兆发生地震。

九月二十九日,骠骑将军、扶风王司马骏去世。有八郡国发生严重的水灾。

冬季十一月初四,武帝任命陇西王司马泰都督关中诸军事。

十二月,武帝派遣侍御史视察遭受水灾的各郡国。释放后宫女官才人、歌妓舞女以下二百七十多人,各回自己的家中。初次颁发大臣服满三年丧礼的制度。二十一日,河阴地区下降赤雪,面积达二百亩。

这一年,扶南等二十一个国家、马韩等十一个国家派遣使臣,来朝贡献。

八年春季正月初一,发生日蚀。太庙大殿下塌。

三月十九日,临商观发生地震。

夏季四月,齐国、天水降霜成灾,损害了麦苗。

六月,鲁国发生严重风灾,吹倒了树木,毁坏了百姓的房屋。有八个郡国又出现了严重的水灾。

秋季七月,前殿的地面下陷,深达几丈,其中发现有埋在下面的破船。

八月,东方夷族有二国归顺。

九月,改建太庙。

冬季十月,南康郡的平固县县吏李丰反叛,聚集同党围攻郡县,自称将军。

十一月,海安县的县令萧辅,聚集徒众反叛。

十二月,吴兴郡人蒋迪,聚集党徒反叛,围攻阳羡县。州郡发兵捕捉讨伐,全部判处死刑。南方夷人扶南、西域的康居等国,分别派遣使臣,来朝贡献。

这一年,有五郡国发生了地震。

九年春季正月初一,发生日蚀。武帝下诏书说:“振兴教化的根本,在于政治清明,讼事平允及时,地方官吏不去多方体恤百姓的疾苦,却任意凭借私人的恩怨,制造扩大狱讼;又大多贪残污浊,扰乱百姓。当敕令刺史、郡守,纠察那些贪赃枉法的人,推荐那些公正清廉的人,有关部门讨论他们的罢黜或升迁。”又要求中央、地方各级官吏,荐举清廉有才能的人,提拔出身微贱的人。长江东岸的四郡发生地震。

二月,尚书右仆射、阳夏侯胡奋去世,调尚书朱整任尚书右仆射。

三月初七,杨皇后在洛阳城西的郊外,举行亲身蚕事的典礼,分别不同等次赏赐绢帛。二十二日,初次将春季祭社和秋季祭社合并为春季祭社。

夏季四月,长江南岸有八郡国发生地震;陇西郡降霜成灾,伤害了越冬麦苗。

五月,义阳王司马奇触犯刑律;削爵为三纵亭侯。武帝诏令中央、地方各级官吏推荐能胜任郡守、县令职事的人才。

六月初一,发生日蚀。改封章武王司马威为义阳王。有三十二个郡国发生严重旱灾,损害了麦田。

秋季八月十四日,陨石坠落有如雨点。武帝下令郡国将判处五年以下刑期的囚犯马上结案发遣,不要滞留各种讼事。

九月,东方夷族有七国到东夷校尉府归顺。二十四个郡国发生螟灾。

冬季十二月初七,分封河间平王司马洪的儿子司马英为章武王。十二日,青龙、黄龙各一条出现在鲁国境内。

十年夏季四月,由于京兆太守刘霄、阳平太守梁柳办事有方,成效卓著,分别赏赐稻谷一千斛。有八郡国发生霜灾。太庙改建完成。十一日,迁徙死去祖先的牌位进入新建的太庙,武帝在道旁亲自迎接,并举行祭祀远祖、近祖的典礼;颁布对已判刑罪犯的减免令,文武百官增加爵位一级,参加修建太庙的增加二级。十三日,尚书右仆射、广兴侯朱整去世。十九日,崇贤殿发生火灾。

五月,鲜卑族慕容瘣归降,东方夷族有十一国归顺。

六月初七,山阳公刘瑾去世。又恢复分别设置春季祭社与秋季祭社。

冬季十月二十一日,改封南宫王司马承为武邑王。

十一月丙辰,代行尚书令、左光禄大夫苟勖去世。武帝疾病初愈,赏赐王公以下人员的绢帛,各有不同等次。含章殿练武的鞠室发生火灾。

二十三日,武帝任命汝南王司马亮担任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改封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都授予假节的权力,去到各自的封国,并分别统率封国所在地附近数州的军事。分封儿子司马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孙子司马为广陵王。又分封濮阳王的儿子司马迪为汉王、始平王的儿子司马仪为毗陵王、汝南王的次子司马羕为西阳公。改封扶风王司马畅为顺阳王、畅的弟弟司马歆为新野公、琅邪王司马觐的弟弟澹为东武公、繇为东安公、漼为广陵公、卷为东莞公。各王国的属官相,改名内史。

二十九日,太庙的大梁折断。

这一年,东方夷族僻远的三十多个国家、西南方夷族的二十多个国家,来朝贡献。叛虏奚轲率男女十万人归降。

太熙元年春季正月初一,更改年号。初九,调尚书左仆射王浑任司徒、司空卫瓘任太保。

二月十二日,东方夷族有七国入朝贡献。

三月初五,调右光禄大夫石鉴任司空。

夏季四月十二日,调侍中、车骑将军杨骏任太尉、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二十日,武帝在含章殿逝世,时年五十五岁,葬在峻阳陵地,庙号世祖。

武帝度量宏大,待人厚道,一切事情都本着仁恕的原则办理,能容纳直言正论,从不以粗暴的态度待人;明智通达,长于谋略,能断大事。所以,能够安定各方,平定天下。继魏国奢侈苛刻的风气之后,百姓怀念过去古朴的风尚,武帝就用恭敬节俭原则来加以督促,用清心寡欲思想来加以劝导。有关部门曾经上奏宫中的牛青丝鼻绳断了,武帝命令用青麻绳代替它。当朝处理政事能宽容,法令制度有常规。高阳许允被文帝司马昭处死,允的儿子许奇担任太常丞。武帝将要在太庙中行事,朝臣议论因为许奇出身在遭受过打击的家庭,不想要他接近武帝,请求将他调离太常府,出外任长史。武帝追述许允旧日的声誉,夸赞许奇的才能,反而提拔他担任了祠部郎,当时的舆论都赞扬武帝有公正豁达的气度。平定吴国以后,天下太平,于是对施政方略产生了厌倦,沉溺于游荡宴乐的生活之中,放纵偏爱皇后家族,亲近并优待当朝权贵,经验丰富的老臣宿将,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典章制度遭到破坏,请托徇私公开流行。到了晚年,明知惠帝司马衷不能承担大任,但是仗持孙子司马通天资聪颖,智力过人,所以没有另立太子的打算。又考虑到司马遣不是贾后亲生,担心最终会导致危机,于是便和亲信共同商议死后的保证措施。出主意的人说法不一,长时间又下不了决心,最后采用了王佑的谋划。派遣太子司马衷的弟弟秦王司马柬都督关中,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同时出镇要害的地方,来增强皇室司马氏的力量。又担心皇后杨氏的逼迫,再任命王佑作北军中侯,来统率保卫皇帝的禁军。不久,武帝卧病不起,不见好转,渐渐进入危重,缔造晋国的功臣,都已先后死去,文武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适逢武帝的病情稍稍缓了过来,有诏令任命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朝政,又想在朝臣中挑选几位名声好、年纪轻的人协助司马亮辅政;杨骏隐藏诏令,并不公布。武帝转眼间又迷糊错乱,杨皇后趁机拟诏,任命杨骏辅佐政务,催逼司马亮马上出发。到镇赴任。武帝一会苏醒,询问汝南王司马亮来了没有,示意想见他,有重要的事情向他交代,身边的人回答没有到,武帝便进入了昏迷垂危的地步。朝廷内部的动乱,概源于此。

不世之才辅助三朝——王导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自幼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县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吃惊,对他的堂兄王敦说:“从他的相貌心志看,是将相之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即丘子。不久司空刘寔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事。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玡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十分器重,像挚友那样志趣相投,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划。元帝出镇建康后,吴人并不依附,时过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因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砑王仁德虽厚,但名望还轻。你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设法匡济时局。”三月上已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骁将也都骑马扈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之士,他们暗地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相继在路旁迎拜。王导又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贤遗老先贤,存问风俗,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九州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呢。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名门之首,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遂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应命前去朝见元帝,吴地受其影响,民心归附。此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不久洛阳陷落,中原一带十之六七的士人和妇女逃避战乱迁到江南。王导劝元帝招揽其中的贤人君子,同他们共图大业。其时荆州、扬州一带社会安定,人丁兴旺。王导为政力求清静无为,时常规劝元帝克制私欲,励行节俭,匡正君主以使国家安定。由此更为元帝倚重。君臣之间也日见亲密,朝野上下众望所归,尊他为“仲父”。元帝曾缓缓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王导答道:“昔日秦政无道,百姓愤而反叛,豪门奸宄欺凌百姓。暴虐无道,人心盼望汉的德政。革命反正便容易成功。自曹魏至太康,公卿士族,竞相攀比侈奢豪华,政务教化衰颓,法度无人遵守,众公卿士族皆苟且偷安,于是奸猾之徒乘隙而起,使至道有所亏损。否极泰来,是天道常理。大王正在建立命世勋业,要一统天下,管仲、乐毅因此而存在,这哪里是我这小小国臣所能比拟的呢!希望大王从长远考虑,广择良能。顾荣、贺循、纪瞻、周王巳是南方俊杰,希望能给他们充分的优崇和礼遇,若如此便会天下安定了。”元帝采纳。

永嘉末年,(王导)升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王导上奏道:“昔日魏武帝是执政至善的君主,荀文若是功臣之首,但(魏武帝)对他也只是封了一个亭侯而已。仓舒是最得宠的爱子,对他也只是赠了一个别部司马。以此推究其他,还不该慎重吗?如今只要做了一郡之长,不论贤能愚钝,不问豪贵低贱,一律加封重号,恩赐鼓盖,他人也竞相比附。偶有得不到封赏的,便以为是耻辱。致使官吏中鱼龙混杂,朝廷威望衰微财坏。我徒负重任,不能填山淘海、疏导乱源,只是尸位素餐,紊乱法规。现谨将鼓盖等加赏之物奉还。愿自此从我开始,或能使雅俗有别,众望不致迷乱。”元帝下令称:“王导德行高尚,功勋崇厚,我非常倚重他,理应以殊礼表彰。但他反而对自己很检点,淡泊心志,更思竭尽忠诚,以身率众。应当顺应他的雅志,给他拓开壅塞的机会。”拜王导为宁远将军,不久加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召王导为吏部郎,为王导所辞。

晋国建立后,以王导为丞相军咨祭酒。桓彝刚过江时,看到朝廷微弱,对周王巳说:“我因中原多难,才来到这里求生存,现在这里如此势单力薄,拿什么来扶危济难呢!”于是忧虑、疑惧,闷闷不乐。后来去见王导,两人畅谈时局国事,回来后对周王巳说:“刚才见到管夷吾,我不再担忧了。”由北方渡江而来的士人,一遇闲暇,常相约出门到新亭聚会宴饮。周王巳居中而坐,叹道:“风景依旧。抬眼望去,江河已异。”在坐的人都相视垂泪。王导尸分不悦,正颜说道:“我们应当同心同德为王室效力,以便早日克复中原,何至于像囚徒一样相对流泪呢!”众人收泪认错。不久王导官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长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尚书事、假节,仍任扬州刺史。王导因王敦统御六州,坚辞中外都督,后又因事除去假节。

其时战事不断,学校未建,王导为此上书陈说:

“风化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在于设学校。设学校,就可做到五教分明,德礼遍通、伦常有序,人人有羞耻之心,且能自我约束。父子、兄弟、夫妇、长幼这些人伦关系和顺有序,君臣的名份就固定了,这就是《易经》所说‘治家使之端正有序,则天下安定’。所以圣明的君主对臣民都是启蒙时养正,年幼时教化,使之深入肌骨,习以成性,不知觉便能做到近善远恶,等到已形成良好的举止和高尚的道德,再量才授官。即便是君主的子嗣,也与贵族之子无异,要使他先通晓义理,然后才使他显贵。大凡择取人才,任用士子,都要先根据学问。因而《周礼》记载说,卿大夫向周王进献贤能之书,周王行拜礼而后受纳,就是以此表示尊崇义理,敬重士人。人们明白了士人所以尊贵是因为天下存在义理,便可退而修养身心乃至治理家庭,家庭正然后治理乡俗,学于乡然后才能登朝,如此循环往复,人人各善其身,就会使敦朴之风大张,浮华虚伪之气日消,这就是教化的作用。以这样的人事国君,他会忠心不二;治理下民,他会以仁德为怀。这就是孟轲所说‘没有仁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义士会怠慢自己的君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