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皇室衰落以后,听不到朝廷有乐颂之声至今已二十余年。《左传》说‘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必定损毁,三年不奏乐,乐必定崩坏’,更何况时间这么长久。前人忘掉了礼仪,后辈晚生也只听到过鸣金击鼓。日日操动干戈,祭祀之礼不行,这样离先王之道越来越远,侈华虚伪的习气于是滋生漫延,这可不能说是正本清源。殿下以命世才略,逢阳九机运,兴礼乐,兴征伐,促成晋室中兴。实在应该整理古籍,倡导学术,以训导后生,让文王武王之道在失落后复兴,祭祀的仪典自幽冥中昭著。如今戎虏气焰嚣张,国耻未雪,忠臣义士痛心疾首。若礼仪稳固下来,谆朴之风渐次昭彰,那么就会使教化深入人心,德政广布天下。使帝王典章缺佚而后复补,皇朝纲纪松驰而后更张。使兽性者洗心革面,贪险者收敛行迹,并以揖让之礼使四夷臣服,以政令从容使天下归顺。只要合乎冶道,做到这些还会困难吗!昔目有虞氏舞动干戚而使三苗归化,鲁僖公创设泮宫而令淮夷臣服。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天下都是先教化而后征伐。如今若遵从前典,兴复道德教化。选朝中子弟送入学校,取明达博学、优贤通礼之士做老师,使教化成而风俗定,便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元帝十分赞同,采纳了他的意见。
及至元帝登基,百官倍位,命王导与元帝同坐。王导坚决不肯受命,再三推辞,说:“若太阳降至同万物一样,苍生靠什么来照耀呢?”元帝不再坚持。王导晋升为骤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因讨伐华轶有功,封武冈侯。进位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其时太山太守徐龛谋反,元帝想选派一员能够镇抚河南的将领,王导举荐太子左卫率羊鉴。不久羊鉴战败抵罪。王导上疏道:“徐龛反叛,早当受诛,我提议征讨,推举羊鉴赴命。羊鉴愚昧钦弱,致使大军倾覆,被朝廷处以极刑。赖圣恩广施天地,将其性命保全。而我身负重任,总领机要,三军战败,我责无旁贷。我请求贬黜,以整肃朝纲。”元帝下诏不准。不久王导代贺循领太子太傅。当时晋室中兴草创,尚未设置史官,王导首倡设立,于是典籍大致完备。孝怀太子为胡人所害,要下葬时,有司奏请天子下葬举哀三日,群臣下葬哭悼一次即可,王导认为皇太手地位仅在天子之下,普天有情,因此也应行三朝举哀之仪。元帝听从。刘隗当权后,王导逐渐被元帝疏远,他遇事诚心推让,与刘隗分担政务,自甘淡泊。有识之士都称道他善处荣辱进退之境。
王敦举兵叛乱,刘隗劝元帝尽杀王姓族人,朝野人士都为此担心。王导率领王氏族人弟子二十余人,每日清晨赴朝廷待罪。元帝念王导一向忠诚有节操,特送还朝服,并召见他。王导跪下叩头谢道:“逆臣贼子哪朝没有?没想到今天竟出我们王姓家族!”元帝赤足扶起他说:“茂弘,我正要任你出镇方面,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呢?”下诏说:“王导大义灭亲,可以把我做安东将军时的节钺授他。”王敦得志后,加王导守尚书令。当年西都洛阳覆没,天下企盼早立君主,群臣及四方人士都劝元帝登基。当时王氏势力强盛,有专治天下之心,王敦惮惧元帝贤明,想更立他人为帝,王导坚持抗争才制止。及至这次事变,王敦对王导说:“不听我的主张,几乎导致王氏全族覆灭。”但是王导依然坚持正义,王敦无法让他改变。
自汉魏以来。赠赐谥号大多依据死者爵位,这样既使生前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但若没有封爵,死后也照例不能加赠谥号。王导为此上疏称:“武官有封爵必定有谥号,而卿校、常伯没有封爵便得不到谥号,这样实在有失制度的本意。”他的意见被采纳。从此公卿没有封爵也能得到谥号,正是依从了王导的建议。
当初,元帝偏爱琅玡王司马裒,有意废黜嫡子皇储,征询王导意见,王导回答:“立太子理当立嫡长子,况且司马绍又很贤能,不应改立他人。”元帝犹豫不决,王导日夜劝谏,太子地位才得以稳定。
明帝即位,王导受遗诏辅佐朝政,解除扬州剌史,升为司徒。完全依照陈群在曹魏辅政的旧例。王敦再次举兵进攻。当时王敦已病,王导率族中子弟为他发丧,众人听说王敦已死,斗志高昂。明帝出征讨伐王敦,授予王导节杖,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平定王敦之乱后,王导进封为始兴郡公,给采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晋升为太保,仍兼司徒,并给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礼遇。王导再三辞让。明帝死,王导又与庾亮等人共同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加给王导羽盖、鼓吹乐队,并班剑二十人。石勒进犯阜陵,成帝下诏加王导大司马、假黄钺,出征讨伐石勒。大军驻于江宁,成帝亲自在郊外设宴为之饯行。不久来敌败退,王导卸去大司马。
庾亮要征召苏峻,征求王导意见,王导回答:“苏峻性情多疑阴险,一定不会奉诏,而且山泽之中,暗藏险情。最好包容他。”王导力争无效。于是庾亮召苏俊。不久乱起,六军战败。王导入皇宫侍奉成帝。苏峻因他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让他任原官,位在自己之上。苏峻又逼迫成帝去石头城,王导与之争辨无效。苏峻每日到成帝面前肆意谩骂,王导深恐有不测之祸。这时路永、匡术、贾宁等人都游说苏峻,让他杀掉王导,尽诛大臣,在朝中重新培植心腹党羽。苏峻因敬畏王导而没有采纳,路永等人因此又对苏峻怀有贰心。王导派参军袁耽暗诱路永等人。计划让他奉护成帝逃到义军中去,因苏峻防范严密没能成功,王导于是带着两个儿子跟随路永一起逃到白石。
平定苏峻叛乱后,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倡言迁都豫章,三吴富豪请求迂都会稽,两派意见纷争不巳,无所适从。王导提出:“建康是古代的金陵,皇帝的故里,且孙仲谋、刘玄德都曾说这里是王者之地。古时的帝王都不依地方的丰俭而迁侈国都,如果能够弘扬卫文公衣大帛之冠励精图治的精神,那么迁都于何处都没有什么不行的。若百姓尽废其业,那么既便身处乐土也是枉然。而且北方敌寇游魂一直伺机寻隙,我们一旦示弱,迁都于蛮越之地,贪图地望殷实,恐怕并非良策。当今尤其应该镇静处之,这样一来,民心自会安定。”于是温峤等人的意见均未被采纳。
王导善于理财,日常用度虽不宽裕,但每一年度总有节余。当时府库空竭,只有数千端練,卖不出去,国用匮乏,王导为此忧虑,便和朝官显贵们一起做練布单衣。士人们见到后争相仿效穿着。練价因此大涨,王导命主管官员出售库藏練,每端价格卖到一金。时人就是如此程度的敬佩他。
成帝六年冬,行冬祀,成帝下诏让王导主持祭祀,称“无须下拜”。王导竭力推辞不敢承受。当初成帝年幼时,每见王导都要下拜;成帝写诏书给王导,则加“惶恐言”,中书作诏书,则说“敬问”,于是这种做法成为定制。以后每到元正大典,王导入朝,成帝仍旧因他来而立表示尊敬。
时逢大旱,王导上疏请求逊位。成帝下诏回答:“圣王治世,所行均合于至道,举措无小周详妥贴,所以能够人伦有序,万物各有所适。朕受祖宗重托,位在王公百官之上,仰不能得玄风熏染,俯不能协合宇宙,上天久旱,百姓皆怨,国运不佳,责任在我一人,公通晓道义而且圣明贤哲,深谋远略,功勋感通四海,辅佐我晋室三朝。国运所以不衰,实在是仲山甫补救的功劳。公十分推崇谦退之风,引咎而能让,但是元首的过失怎么能推委给宰辅呢?这样只能增加元首的过贵。公总理万机,不可一日不在,因此应当放弃‘谦逊’这种眼前的操守,而服从经略邦国的长远大计。门下速派侍中以下官员前去敦促晓谕。”王导仍极力推让,诏书屡下,迫使他从命,而后他才复职。
王导俭朴寡欲,仓无存粮,衣无余帛。成帝得知,赏给布万匹,做为私人费用。王导病重,不能上朝,成帝亲自到他的府邸纵酒作乐,而后令他可以乘舆车赴朝,对他敬重到如此地步。
石季龙的骑兵一路劫掠至历阳,王导请求出征讨伐。加授大司马、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立左右长史、司马,给布万匹。不久石季龙兵退,王导卸去大司马,转任中外大都督,进位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汉朝制度,免去司徒,把它并入丞相。册文写道:“朕久处多难之世,以后登上帝位,尚经不起太多磨难,祸乱已从旁兴起,公文才通贯九功,武略囊括七德,外可平定四海,内可修齐八政,天地因此太平,人神因此和洽。功业与伊尹相匹,道德与姬旦同高。敬忆唐尧虞舜,拔擢贤能,告诫百官,治理众务。朕想凭借妙策,广籍深谋,惟有仿照古制,立你为上公,永做我晋室宰辅。去履行职守,敬施法理,以佐助开工,不亦甚好!请公谨慎为之。”
其时庾亮因声望太重,地位逼人而被派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称挑唆庾亮举兵向内,有人劝王导提防,王导回答:“我和元规休戚与共,那些无稽之谈,最好不要出自明智人之口。既便如你所言,元规真要攻来,我辞官回家就是,又有什么可怕的!”又给陶称写信,告诉他庾亮是皇帝的大舅,他理应善待。正如此,谗言离间之词就自然平息了。当时庚亮虽领兵在外,但仍执掌朝廷权柄,他镇守上游,手握重兵,归附者甚众。王导内心不平,曾在西风卷起尘土时,举扇遮蔽,并缓缓说道:“元规的尘土把人弄脏了。
汉魏以来,群臣并不去祭拜帝陵。王导因被元帝眷接,同于布衣之交,而不止是君臣关系,所以每遇升迁,都要到元帝陵寝祭拜,不胜哀痛。从此下诏命百官祭帝陵。就源于王导。
咸康五年王导去世,时年64岁。成帝在朝堂哀悼三日,派大鸿胪持符节督办丧事,并依照汉朝博陆侯和安平献王的规格,赐给丧仪所用车马衣衾。下葬时,又赐九游丧车,黄屋大纛、前后羽盖鼓吹乐队、及武贲班剑百人。中兴名臣中没人能和他相匹敌。册书写道:“高位应酬劳美德之人,厚爵宜答谢功勋卓著者,及至盖棺论功,没有比赐赠谥号更好的了,流芳百世,在此一举。公超逸达观,淡泊虚静,思虑深远。平易恬淡以约束心志,体恤仁爱而广布惠泽,优游于俗务之外,则美名传扬于中原,适时隐居山林,则独自暗筹机遇。往昔中宗、肃宗开创中兴大业,以至诚延揽群贤而奠基于江南,拱手治理而天下归心、众务兴旺。所以能威风振扬而寇虐洗心革面,教化兴作而恶人改邪归正。阴阳调合,伦常有序,辽、陇承受风习,南边如影相依,成就盛世之功,复兴宣帝、武帝业绩,不失前代典章文物,公皆有筹划之功。公背负顾命重托,保朕幼童,遭逢艰危而化险为夷,拯救沦落而以道行相济,扶持颠倾而以仁慈广助,辅佐我三朝晋室而深妙的道行传之益远。朕正要仰赖神机妙策,以睦天下,岂料苍天不加体恤,令公溘然而逝,朕为此痛心疾首。殷商丧失伊尹,周朝丧失周公召公又怎能与此哀痛相比!现派遣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前去赐公谥号称‘文献’,以太牢祭祀。公若在天有灵,就请受此殊荣!”
忠心平乱世身先死——祖逖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兄弟共有六人。兄祖该、祖纳等都开郎爽直有才能。祖逖性格豁达,不修仪表,十四五岁还不好好读书学习,几个哥哥都为他担忧。可是他轻财物讲义气,有气节,每到田舍农家,总称说遵照他哥哥的主意,把谷帛散发和救济贫困人家,乡里及宗族的人们对他都很尊敬。后来他注意学习,博览群书,懂得些古今的事。他到京师,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治理国家大事的才能。他侨居在阳平郡。二十四岁时,阳平郡征举孝兼,司隶校尉再辟举秀才,他都不去。后来他与司空刘琨同任司州主簿,两人情投意合,同床共被而睡。夜半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是好声音呀。”于是两人一起到外面舞剑。祖逖与刘琨都有大丈夫气概,每讲到世上的大事,在半夜里会坐起来谈论。他们互相商定:“如果天下大乱,四方英雄好汉纷纷起兵,我们就避难离开中原。”
祖逖任为齐王司马冏的大司马掾、长沙王司马义的骠骑祭酒,转为主簿,不断加官升为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他随从晋惠帝北伐,在荡阴战败。退回洛阳。皇帝向西抵达长安,关东的诸侯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等人竞相辟召祖逖,他都不去。东海王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祖逖因母亲去世没有就任。
后来京师洛阳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到淮河和泗水地区。他把自己所乘的车马让给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自己徒步行走,所带的药物和衣服粮食都与大家一起分事,祖逖又会出主意,多计谋,因此无论老少人人都爱戴和相信他,推举他为行主。到达泗口,晋元帝司马睿预任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召为军谘祭酒,住在丹徒的京口。
祖逖因为西晋政权被少数族推翻,就常常抱有振兴复国的志向。他的宾客徒附义从都是勇猛之士,祖逖对他们就如自己子弟,当时扬州大灾荒,这些人多数做盗窃之事,特别是掠夺富户,祖逖一边抚慰一边询问他们说:“近来又到南塘夺取财物了吗?”有的人被官吏所揭露逮捕,祖逖就去保护救解他们,人们为此非议祖逖,然而他却不当一回事。当时晋元帝正在开拓江南地区,巩固东晋政权,顾不上北伐,祖逖上表说:“晋朝的大乱灭亡,不是因为皇帝无道而后下民百姓怨恨叛乱,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才使戎狄乘机,进居中原。现今留在中原的黎民百姓被残酷压迫,人人都有奋起出击的志向。大王如果能下决心任命一个将领,使像我祖逖那样的人作为统帅,这样,各地郡国的豪杰之士必然会闻风响应,比较消极的人也会醒悟过来,也许能战胜敌人,洗刷国耻,希望大王能实行。”晋元帝就任命祖逖为奋成将军、豫州剌史,给他可供一千人吃的粮食,三千匹布,不给盔甲武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祖逖就带着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渡过长江,船到中流,祖逖用船浆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而再来渡这条江,那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他声调激昂,气概豪壮,大家都为之感动,人人激奋。到了江阴,停顿下来,烧炉铸造兵器,又招募到二千多人,就向北进发。
最初,北中部将刘演抗距石勒,在谯城刘演任命张平为豫州刺史,樊雅为谯郡太守。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各有数百人,都统属于张平。祖逖拉拢谢浮使他攻取张平,谢浮诱骗张平来相见,趁机斩张平,把他首级献给祖逖。晋元帝嘉奖祖逖功勋,命运送粮食给他,但因路远没有到达,因而军中粮食大缺。祖逖进而占据太丘,樊雅派其军队夜晚来袭击祖逖,攻入营垒,拔戟大呼,直冲祖逖帐幕,军中大乱,祖逖命令左右战士坚持抵抗,督护董昭率军作战。击退了樊雅军。祖逖率部队追讨,而张平的余部又帮助樊雅攻祖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陈留太守。祖逖派使者向陈川求救,陈川派其将李头率领军队来支援,祖逖终于攻克了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