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从我到此,助手常常有四五个人,加上上司衙门以及都水御史行衙的文件之多,像雨点般下发,其中颠倒错误,互相抵触,不知有多少。我只能闭着眼睛按常规办理,推给下面,只是拣重要的事交主簿办理,一般的则交下面机构办理。主管人到任,还不到十天,官吏和百姓来回奔走,费用以万计数。您正担任重要职务,您可以认真地考虑一下我所说的情况。在平时,江左地区,扬州只用一位称职的剌史就足以把政事统理的井井有条,现在有一群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反而没有治理好,只因为法令不一,多方牵制。我认为,用简而易行的办法,便足以守住已有的成就。
仓库监督官耗费、盗窃官米,往往数以万计,我认为杀掉一人,便能断绝这种弊端,但是当权的人不同意。近来检查各县,都是这样。馀姚县被耗盗官米十万觯,向百姓收取重税,却用来肥了贪官污吏,致使国用缺乏,真可叹啊!
自从有战事以来,各种征调徭役以及担任转运军粮的人,死亡叛乱散逃回不了原地的人很多,百姓们被损耗到这种程度,国家仍照常规,抽人补充代替,因此,各地都被弄得凋弊困苦,谁也不知该怎么办。被长官遣派出去的人,上路以后,多数叛逃,于是监送的官吏也和叛逃的人一起逃跑了。按照常规,就让叛逃者的家属和邻里负责追捕。追捕不到人,家属和邻里接着也叛逃而去。百姓流离逃亡,户口日见稀少,原因就在这里。另外,各种工匠和医生,或死或逃,家家空无一人,没有人代替他们的差役,但是上司还不断催促,这种情况已延续了十年或十五年,尽管官吏不断遭到弹劾而获罪,但于事无济,这样下去,老百姓怎么能承受!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各种减死的罪犯以及判五年徒刑的罪犯,可以补充逃亡人户的亏缺,减死罪犯可长期服兵役,判五年徒刑的罪犯可以充当各色工匠医生,把他们的家属也迁来,以充实城市。城市得到充实,这是行政的根本,又可以杜绝逃亡事件的发生。如不把他们的家属迁来,逃亡之患仍将和以前一样重演。现在免除他们服刑而充当杂役,又把他们的家属迁来,小民愚昧无知,有的人可能认为这种惩罚比杀头还严重,因而可以杜绝奸恶。惩罚虽然看起来很轻,但惩办的性质却很严重,这难道不是适合现时需要的措施吗!
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住于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终身住在这里的想法。会稽有秀丽的山水,很多名人都生活在这里,谢安在做官以前也住在此地。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都以文章名满天下,都在江东一带构筑别墅,和王羲之志趣相投。他曾和这些志趣相投的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集宴饮,王羲之亲自撰文表达他的志趣,文章说:
永和九年,这年的干支为癸丑,在暮春三月上旬,众人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采兰游戏,以驱除晦气。高人贤士们都到了,老老少少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山峻岭,茂密森林,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流湍急,萦绕如带,利用溪水漂流酒杯,取以饮酒,人们依次坐在岸边。虽然没有乐队助兴的盛大场面,然而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也足以尽情抒发幽雅的情怀。
此日,晴空万里,空气清新,暖风轻拂,令人心胸舒畅,仰头纵眼望去,宇宙是如此广大,低头细察,万物是如此繁盛,这样放眼纵观,敞开胸怀,耳目得到极大的享受,确实是赏心悦目之事啊!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很快就度过一生。有的人互相敞开胸怀,在一室之内促膝畅谈;有的人寄情于万物,放浪不羁,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虽然他们对人生的追求千差万别,性格或恬静或躁急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境遇感到满意的时候,即使是暂时的称心,他也会痛快满足。从而忘记了老年即将到来。一旦对所追求的东西感到厌倦,心情随之发生变化,无限的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以前曾为之高兴的事情,顷刻之间,已成为过眼烟云,因而不能不引起无限感概。况且人的生命的长短,听命于自然,最终是要完结的。古人说:“人的生和死,也是大事情啊!”这怎么能不引起无限伤痛呢!
考察古人产生惑概的原因时,发现竟都如出一辙,我面对书卷,不能不感慨悲叹,弄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我当然明白,那种认为生死如一、寿灭相同的说法是虚假荒诞之词,后世的人考察今天的人和事,也就像今天的人考察古代的人和事一样,想来真让人悲伤!因此我逐一记下参加集会人的姓名,并录下他们所作的诗文。后世和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人事各异,但引起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却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读了我这篇文章也将会产生感慨的。
有人拿潘岳的《金谷诗序》和王羲之这篇文章相比,把王羲之和石崇相比,王羲之听了很高兴。
王羲之平素喜欢鹅,会稽有个老妇饲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要买下这只鹅,但没有买成,于是他带着亲友前去观看。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把那只鹅宰了煮熟来招待他,王羲之为此整日叹惜。又有个山阴县道士饲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往观看,非常高兴,执意要买下。道士说:“你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把这一群鹅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完之后,把鹅用笼子装起来带回,满心高兴。王羲之就是这样真诚坦率。有一次他到他门客家里,看到桌面光滑干净,就在上面写满了字,一半是楷书,一半是草书。后来门客的父亲没注意把字刮掉,那位门客为此懊丧了好几天。王羲之又曾在蕺山看到一个老妇,手拿六角竹扇叫卖,王羲之在她的竹扇题了字,每把扇子上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是满脸怒气,他对老妇人说:“您只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老妇人按着他的话去卖,人们竞相购买。又一天。老妇人又拿来扇子求王羲之书写,王羲之笑而不语。他的书法被世人珍重,都和这事一样。他经常自称:“我的书法同钟繇相比,可以说是并驾齐驱;比起张芝的书法,应该说仅在其次。”他曾给人写信说:“张芝在池塘边练字,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别人如果能这样入迷,未必赶不上他。”王羲之的书艺,开始时不如庾翼、郗愔,到他晚年,书艺才达到精妙的境界。他曾用章草体给庾亮写回信,瘐翼看到,深为佩服,因而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曾收藏张芝的章草十幅,过江南渡时颠沛流离,于是遗失了,常为这样精妙的书法绝迹而感叹。忽见您给家兄写的回信,书法美妙入神,好像张芝的书迹又呈现在面前。”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很看不起他,二人不大合得来。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逝世,回会稽郡境内守孝,王羲之接替王述的职务,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每次听到吹角声,认为是王羲之来问候自己,于是洒扫庭院来等待,一连几年,王羲之竟然没有来看他,王述因此非常怨恨。后来王述被任为扬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在会稽郡内走了一圈,却不去见王羲之,临走时,才去告别了一下。在此之前,王羲之常对他的宾朋们说:“王述只是个做尚书的材料。到老可能得个仆射的职位。他得到会稽内史的职位,就飘飘然了。”当王述被任为大官,王羲之作为王述的下属,感到羞耻,便派人去京师,请求朝廷把会稽郡分出来设立越州,派去的人言词失妥,深受当时贤明人士的讥笑。事后王羲之内心惭愧,满腹感慨,对他的儿子们说:“我不比王述差,而职位相差悬殊,或是由于你们不如王垣之(王述子)的缘故!”后来王述查考会稽郡的政事,当问及刑狱的情况时。主管官员疲于回答问题。被弄的狼狈不堪。王羲之对此深感羞耻,于是称病离开会稽郡,来到他父母的坟前发誓说:“在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日是初一)九日辛亥,儿子王羲之敬告二老在天之灵。羲之生来不幸,很早父亲去世,未得到父亲的教诲。母亲和哥哥的扶养,使我慢慢长大成人,因人材缺乏,才得到国家的职位。我在职任上在忠孝方面没有建立名节,退职之举又违背了荐贤而代的道义,每当我诵读老子、周任的告诫,常担心一旦失身死去,辱及祖宗,哪里仅仅是自身的事呢!因此我昼夜叹息,像坠入万丈深谷。知足而止,现在就作出决定。恭敬地在这月的吉日良辰摆设筵席,向祖宗叩头行礼,满怀诚心,在二老灵前发誓:从今以后,如果我胆敢变心,贪图禄位,投机进身,那我是无视父母的不肖之子。作为儿子而不肖,是天地所不容、礼教所不齿的。誓言出自诚心,就像白日在天一般!”
王羲之离职以后,和吴郡、会稽一带名士,尽情游览山水、捕鸟钓鱼,娱乐身心。他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练丹服药,为采集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部各郡,遍访名山大川,泛舟东海。他感叹道:“我最后会死于纵情游乐。”谢安曾对他说:“我中年以后。因喜怒哀乐伤害了身体,和亲友离别,就会好几天心情不好。”王羲之说:“人到晚年,自然如此,刚要想听听音乐来陶冶情操,又常常担心儿子们发觉。对欢乐情绪有所影响。”朝廷鉴于他发了绝誓,就不再征召他作官。
当时刘惔任丹杨尹,许询曾在刘惔处借宿,床帐被褥都新鲜艳丽,饮食也十分丰盛,美味俱全。许询说;“如果能保持这样的生活,比在东山强多了。”刘惔说:“你如知道吉凶祸福是由人们的行为决定的,我哪能保证永远过这样的生活,”王羲之当时在坐,说道:“如果巢父、许由遇上稷、契,不会说这种话。”说得许询和刘惔二人都脸有愧色。
王羲之离官初期,优游无所事事,他给吏部侍郎谢万写信说:
古代逃世隐居的人,有的披乱头发装疯卖傻,有的满身污垢,也够艰难的了。现在我安坐优逸,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实为大幸,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吗!违背天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前些时东游归来,种植桑树果树,现在长得茂盛,鲜花盛开,我带领儿子们,怀抱小孙孙,在桑果林中游玩,摘得好吃的果子,切开分吃,享受眼前的欢乐。虽然我的道德修养不深,仍想以敦厚退让教育子孙。如果子孙有轻薄举动,就罚他用马鞭子去清点马匹,效法古代万石君的风范,你认为这样做怎么样?
近来将要和谢安石东游山海,同时到田野考察收成情况,以此来打发闲暇时光。除衣食之外的剩余,想和知心朋友时时进行欢宴,虽不能吟诗作赋,但举杯痛饮。讲讲田野里的所见所闻,以此来作为谈笑之助,这种得意的生活,言语是表达不出来的!我常常按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等人的处世原则去作,很想学习他们的高风。我的志愿就全在这里了。
后来谢万任豫州都督,王羲之写信劝诫它,说道:“以你豪迈不羁的次质,屈居群官之中,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但是所谓通达明智的人,也只能随事行止,这样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希望您经常和下层官吏在生活上保持一致,那就完美无缺了。吃饭只有一道菜,睡席不用双层,这有什么,但古人却传为美谈。成功与否的原因,在于积小以成大,您要好好记住。”谢万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失败。
王羲之59岁时去世,朝廷赠衔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儿子们遵从他的生前本意,坚辞不受。
性格正直明辨事非——卫
卫瓘字伯玉,是河东群安邑县人。他的高祖卫嵩,汉明帝时,因长于儒学从代郡征往京师,行至安邑县病死,朝廷赏赐给安邑一块地方,葬在那里,于是子孙就在安邑落户。他的父亲卫颉,在曹魏时任尚书。卫瓘10岁时父亲死去,卫瓘的孝行超过常人。性格正直宁静而富于辨别事物是非曲直的才能,以明辨清正著称于世。继承了父亲闵乡侯的爵位。20岁时任曹魏的尚书郎。当时曹魏的法律严苛,他的母亲陈氏很为他担忧,于是卫瓘请求改为通事郎,又转为中书郎。当时权臣专擅朝政,卫瓘与大臣们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谁也不亲近,对谁也不疏远,因此很受傅嘏的器重,比之为古代的宁武子。任官十年,以胜任被当时人所称许,历升为散骑常侍。陈留王曹奂继位为皇帝,任卫瓘为侍中,奉命去河北慰劳军民。因对曹奂的即位有功,给他增了封地、户数。不几年,转为廷尉卿。卫瓘精通法律,明辨事理,每次审理案件,不论案件的大小,都能据实决断。
邓艾、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卫瓘以廷尉卿的身份奉命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并行使镇西将军的权力,给他派卫兵一千人。蜀国平定,邓艾动不动就打着皇帝的旗号自行任命官员。钟会暗怀二心,因邓艾专权,秘密和卫瓘把邓艾的作为奉报朝廷。皇帝下令把邓艾用囚车送往京师,钟会派卫瓘先逮捕邓艾。钟会给卫瓘派的兵很少,企图让邓艾杀掉卫瓘;再加罪于邓艾。卫瓘心里明白钟会想危害他,但又不能拒绝,于是连夜来到成都,告示邓艾的部将,说道:圣旨命令逮捕邓艾,其它一个也不问罪。你们如果投奔官军,封爵和赏赐一如从前;如有胆敢不来者,诛灭三族。至鸡叫时,诸将都来投奔,只有邓艾军帐内诸将在他身边。天亮时,成都城门打开,卫瓘乘坐使者专车,直到成都邓艾的指挥部前。邓艾这时尚未起床,他父子一齐被捕。邓艾的部将企图把邓艾劫回,全副武装去卫瓘的军营。卫瓘只带领几个卫兵出来迎接,拿出假奏章,向诸将说,他将为邓艾向朝廷申诉,诸将相信了而没有采取行动。
不大一会儿,钟会来到,于是把诸将胡烈等人请来,乘机逮捕他们,囚禁在益州官府,随即发兵反叛朝廷。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士兵都想归还本土,四方骚动不安,人心忧虑惊恐。钟会留下卫瓘商议谋略,他在手版上二写下“想杀掉胡烈等人”举起手版给卫瓘看,卫瓘不允许,因此二人互相猜疑。卫瓘起身上厕所,看到胡烈过去的勤务兵,让他在三军中宣传,说钟会谋反。钟会逼迫卫瓘表态,彻夜不睡,二人都把刀横放在膝盖上。在城外的各路官军都想进攻钟会,因卫罐不出来,不敢率先行动。钟会派卫瓘去慰劳各军。卫瓘本来想离开,为了稳住钟会,故意对他说:“您是三军的主帅,应该您亲自去。”钟会说:“您是监军,姑且先行一步,我随后就去。”卫瓘走下殿堂。钟会忽然后悔派卫瓘去,派人去叫卫瓘。卫瓘以头晕为辞,倒在地上装病。等卫瓘走到阁外,又派几十人来追。卫瓘来到外院,喝了盐水,呕吐不止。卫瓘本来
身体瘦弱,这时更象重病在身。钟会派他的亲信和医生来察看,都说他病重不起,钟会这才无所顾忌。到天黑时,大门关闭,卫瓘起草讨伐文告,传给在外各路将领。在外各军已经提议,约定凌晨共同向钟会发动进攻。钟会领身边的将领抵抗,官军诸将打败钟会等人,只有他的帐下亲兵几百人跟随他在殿堂间乱跑逃命,都被杀死。卫瓘于是指挥各路将领,人心才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