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病危,贾充奉上印绶辞位。武帝派遣侍臣传旨问病,殿中太医送汤药。赐以床帐钱帛,自皇太子、宗室以下都亲往问病。太康三年四月去世,年六十六岁。武帝为之哀痛,派遣使持节、太常奉策书追赠为太宰,加衮冕之服、绿綟绶、御剑,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套,衣一件,大鸿胪护理丧事,假节钺、前后部羽葆、鼓吹、缇麾,大路车、銮路车、媒嶲车、帐下司马大车,锤斧文衣武责、轻车甲士。葬礼按照霍光及安平献王故事,给坟田一顷。与石苞等为王功配飨庙庭。谥号为“武”。追赠贾充之子贾黎民为鲁殇公。贾充的妻子广城君郭槐,生性嫉妒。起先,贾黎民年三岁,乳母抱着他当阁。贾黎民见贾充进来,嬉笑着,贾充走过去抚爱。郭槐望见,说贾充与乳母有私情,当即就把她鞭打而死。黎民思恋乳母,发病而死。后来又生一子,过了周年,又被乳母抱着,贾充用手抚摸他的脑袋。郭槐疑心乳母,又把乳母杀死,孩子也思恋而亡。贾充于是就没有了后代。
贾充去世,郭槐就把外孙韩谧过继为黎民的儿子,承贾充之嗣。郎中令韩咸、中尉曹轸谏止郭槐说:“按礼,大宗没有后嗣,就用小宗的支子为后嗣,没有以异姓为后嗣的记载。不要让先公含羞于地下,良史书过于史册,岂不痛心!”郭槐不从。韩咸等人上书要求改立后嗣,事情就扣下不做答复。郭槐于是上表陈述说是贾充的遗愿。武帝降诏道。“太宰、鲁公贾充,建德立功,勤劳辅佐,辞世陨命,常使我悼念于心。又嫡子早逝。后嗣未立。古代列国无后嗣,就取始封国君的支庶,以承继统祀,而近代则是废除其国。至于周朝的周公旦,汉朝的萧何,或者是预先确定世子,或者是封爵元妃,这是因为要尊显其功勋,不同于常例。太宰平素确定取外孙韩谧为黎民之后。我推断:外孙是骨肉至亲,推施恩典,计以情感,都很合乎人心。其以韩谧为鲁公嫡孙,以嗣其国。如果不是像贾充那样功高,不是像贾充那样始封即无后嗣,不是像贾充那样所取后嗣是出于自己的决定,都不能以此为例。”
及至下诏让礼官讨论贾充的谥号,博士秦秀建议谥号为“荒”,武帝不接受。博士段畅迎合武帝的心思,建议谥号为“武”,武帝才同意。从贾充死到下葬,赐助葬钱二千万。惠帝即位,贾后把持大权,给贾充的祠增加六佾之乐,封其母郭槐为宜城君。及至郭槐去世,赠谥号为“宜”,特加殊礼。时人讥讽此事,但没有人敢于上言。
起初,贾充的前妻李氏美丽端庄而有才有德,生两女贾褒和贾裕,贾褒又名贾莶,贾裕又名贾浚。李氏的父亲李丰因反对司马氏而被杀,李氏坐罪流放。贾充后来娶了城阳太守郭配的女儿,就是这个广城君。武帝登基,李氏因大赦得以归还,武帝特别命令贾充置左右夫人,贾充的母亲也敕命贾充迎回李氏。郭槐大怒,扬着袖子骂贾充道。“你修订律令,为佐命元勋,有我一份功劳,李氏哪能和我并列!”贾充便答复诏旨,不敢当两名夫人的盛礼,其实是他害怕郭槐。而贾荃是齐王攸的王妃,想让贾充打发走郭槐而迎还其母。当时沛国刘含的母亲,还有武帝舅父羽林监王虔的前妻,都是毋丘俭(也是因反对司马氏被杀的魏臣)的孙女。这种例子很多,质问于礼官,礼官也都不能解决。这些人虽然不打发走后妻,但大多安排前妻另住一处,暗自往来,贾充以为自己是宰相。应该成为海内的道德规范,就为李氏在永年里建造了住宅,但不和她往来。贾荃、贾浚经常号哭着请贾充去,贾充始终不去一次。正值贾充要出镇关西,公卿祖道饯行,贾荃、贾浚担心贾充就这样走了,便撩开帐幔,径自来到座中,叩头流血,向贾充和众官僚陈述母亲应该回家的理由。众人因为贾荃是王妃,都吓得一哄而散。贾充惭愧惊愕,派黄门带着宫人把女儿搀走了。不久郭槐的女儿成了皇太子的妃子,武帝就下诏,凡属此类,都以李氏为前例,不得回夫家。后来贾荃愤怒而死。
早先,郭槐想去看李氏,贾充说:她有才气,你还是不去为好。”及至郭槐的女儿成了皇太子妃,她就大摆仪仗而去。进门之后,李氏出迎,郭槐不知不觉地脚就软下来,于是向李氏再拜。从此贾充每次出外,郭槐都派人去找寻,因为怕他到李氏那里去。早先,贾充的母亲柳氏知古今,重节义,但竟然不知道是贾充唆使成济弑杀了魏帝,她认为成济不忠,屡次追赶着骂他,侍者听见了,无不偷偷地发笑。等到她将死的时候,贾充问她有什么遗言,柳氏说:“我教你把李氏媳妇接回来,你都不肯,还问别的什么事!”便一句话也不说。及至贾充死后,李氏的两个女儿就想让她们的母亲合葬,贾后不肯答应。等到贾后被废,李氏才得以合葬。李氏著有《女训》,行于世。
右军才气世世所夸——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幼时语言迟钝,别人也并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异之处。在他13岁时,曾经去拜访周岂页,周岂页审视他后,对他很感惊异。当时宴客很重视烤牛心这道菜,宴会开始时,其他客人还没尝这道菜,周岂页首先切给王羲之吃,从此王羲之开始知名。他成年以后,富于才辩,以耿直著称,尤长于楷书,是古往今来的佼佼者,人们评论他的运笔气势,以飘忽如浮云,矫健如惊龙来形容。他深受堂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重,在王敦手下任主簿。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优秀子弟,应不次于阮主簿。”阮裕也认为王羲之和王承、王悦是王家的三位优秀青年。当时太尉郗鉴派他的门客去王导家选择女婿,王导让这位门客去东厢房挨个相看他的子侄。这位门客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小伙子们都很好,但是当他们得知我是选女婿的,一个个都一本正经的,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敞着怀吃饭,好像不知此事。”郗鉴听了以后,说道:“这个人就是我要选的好女婿啊!”一打听,原来他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初任官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聘请他为参军,历升至长史。庾亮临死前,向朝廷上奏,称赞王羲之品行清高且有鉴识。后来升任宁远将军、江州剌史。王羲之在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朝廷上的公卿贵官都很爱重他的才具,多次征召他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不干。又任他为护军将军,他又推拖不接受。扬州刺史殷浩一向敬重他,劝他接受任命,给他写信说道:“很多人都以你的进退来考察国家政事的兴衰,我们这些人也是这样。你的进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怎么能不顾一代兴亡,只顾满足自己的心意呢?希望你细心体察众人的心意。你若不应时任职,国家哪有善政可言呢?你如果豁然想通了,就能够体验到众人的心意所向了。”王羲之写信回答说:“我一向无心在朝廷上任职,王丞相在位时就坚持让我在朝廷任职,我誓不答应,那时我写的书信手迹尚在,可见我的这种志向由来已久,并不是你参政之后我才不愿任职的。自从儿子娶妻、女儿出嫁之后,我就立志学尚子平那样隐居不仕,也曾多次向亲朋知己说过,并非一天两天的事了。承您不弃。如果想任用我的话,即使是关陇、巴蜀地区,我也在所不辞。我虽然不具备应对朝廷事务的才能,但能忠于职守,宣扬国威和德政教化,所起的作用,自当不同于一般的使臣,一定让远近的百姓们都知道朝廷对他们并不见外,这样给国家带来的好处,比起护军将军一职所起的作用,就大不相同了。汉代末年曾派大傅马日石单去安抚关东,若不嫌我身份低微,对我的能力无所怀疑的话,最好在初冬时节赴任,我恭敬等候。”
王羲之被任为护军将军后,又再三要求去宣城郡任职,朝廷不答应,于是任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殷浩与桓温二人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朝臣和外官的和衷共济,因而给殷浩写信,进行劝戒,殷浩不听。在殷浩要北伐的时候,王羲之认为必败无疑,便写信劝止,言词恳切。殷浩最终还是出征了,果然被姚襄打得大败。殷浩想再次北征,王羲之又写信给他说:
得知安西将军谢尚失败的消息,国家和我本人都为之痛惜,时刻不能忘怀。小小的江左地区,竟治理成这样,使天下人为之寒心,已非一朝一夕,再加上这次失败,这真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希望筹划开拓未来的方略,让天下百姓有个安身立命之地,以此成就中兴的大业。治理政事,道义是成功的关键,行政宽容和谐是根本,一味以武功取胜,这样做是不应该的,遵循以道义取胜的原则,以此来巩固大业,我想您会清楚其中的道理。
战乱以来,掌管朝廷和地方大权的人,没有深谋远虑、锦囊妙计,而一味损耗百姓,各逞其志,结果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正的言论和好的策略摈弃不用。致使天下将出现土崩瓦解之势,怎么能使人不痛心疾首、悲愤万端呢!当事者又怎么能推脱使天下陷于混乱的罪责呢?追究过去的罪责,又能起什么作用?应该改弦更张,虚心求取贤人,和有识之士共同商订大计,不能再出现忠正言论屈服于当权者个人意志那样的局面了。现在军队在外失败,国内物资耗尽,保住淮河一线的想法已经无力做到,不如退保长江一线,都督将领名回旧镇,长江以北各地,只是维持现有局面而已。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应引咎自责,应自行贬降,向百姓谢罪,一改过去的作法,和朝廷的贤能臣僚制订平稳的政治措施。废除那些繁苛规定,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和百姓一起重新做起,这样差不多能满足百姓的希望,把他们从艰难困苦中解脱出来。
剌史大人您出身于平民百姓,担当国家的重任,在推行德政方面,没有做到事事妥当,您身为统帅而遭到这样的失败,恐怕朝廷上的贤能之士没有人肯分担这个责任的。现在应赶快推行德政,以弥补过去的失误,广招贤能之士,和他们分担责任,即使这样做,还不能断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如果您认为以前做得还不够,因而再去追求不合时宜的东西,天地虽然这样广大,还有您立足之地吗!我明自我说的话您一定不听,反而会招致您的怨恨,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感触很深,因而不能不尽情陈言。如果您一定要率兵出征,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贸然行动,我实在无法理解。希望您再和其他人共同斟酌。
又接到州衙的命令,让会稽增运军粮一千石。征调军粮和劳役同时进行,又都限定军事需要的时间,面对这一切,灰心丧气,不知所措。一年以来,剥夺黎民百姓,其恶果是罪徒满路,这和秦始皇时的虐政相差无几,只不过还没有实行灭三族的刑罚罢了,我担心陈胜、吴广那样的灾难,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生。
王羲之又向会稽王上书,陈述殷浩不应北伐的道理,并论及政事,说道:
古人因其君主没有成为尧舜那样而感到羞耻,做臣子的人,哪有不希望他所侍奉君主受到尊崇,可以和前代圣君贤主比美,何况现在又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呢?但是现在的才智和力量都比不上当年,又怎能不根据轻重情况的不同而妥善处理呢?现在虽然有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反躬自问,令人忧愁的事多于令人高兴的事。经典说得好:“若不是圣人治理天下,外面虽然显得安宁无事,必有重重的内忧。”现在的情况是,外边既不安宁,内忧却更深重。古代能成就大业的人,有人或许不依靠大家的智谋,而能尽全国的力量建立一时功业的,也往往不乏其人。那是因为个人的智谋确实足以超过众人,用国家暂时的困苦能获得一劳永逸的结果,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用这个标准衡量现在的人,能与古人相比吗?
要使朝廷必胜,一定要仔细衡量敌我双方的情况,具备万全之策方能行动。成功之后,就应利用当地的民众和实力扩充自己的力量。现在成功还没有把握,但是饱经战乱之后的幸存者也会被歼灭殆尽,无所剩留。再说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这是自古以来的一大难题,何况现在要转运供给,向西运往许昌、洛阳,向北运过黄河。就是秦朝的弊政,也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十家九空的忧患,便会接踵而至。现在从事转运的人没有归还日期,各种征调又日重一日,仅以小小的吴越地区,维系天下十分之九的军需,不灭亡还有什么结局呢!而又不量力而行,不失败不停止,国内的人因此而痛心悲叹,但没有人敢说真话。
过去之事,说也没用,未来的事情还可以加以补救,希望殿下您能考虑再三,改弦更张,下令殷浩、荀羡回师据守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等地的驻军都回师把守淮河一线,建立起不可战胜的根基,等根基牢固形成攻势,再出兵征伐,也为时不晚,这确实是在当前形势下最高明的策略。如果不这么做,国家的灾难就会不日而至。掌握安危变化的关键,易如反掌,考察国家的虚实,形势就明摆在眼前,希望殿下英明决断,迅速决定。
我的地位低下,而谈论国家的重大问题,我怎不知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古人或身为平民百姓,或是军阵中的士卒,他们尚且为国家出谋划策,决策者并不因此讥笑他们,况且我身居大臣之末位。怎能沉默不语呢!在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就去实行,决不能犹豫不定延误时机,这时不作出决断,后悔可就晚了。
殿下您德高望重,国内人心所归,以皇室贵胄辅佐朝廷,您最有条件地去直说直做,使国家出现当年那样兴盛局面,但是您的作为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样,这使我这个受您器重的人为之终夜兴叹,我真替您感到可惜。国家陷于深度的灾难之中,我时常担心,伍子胥的忧虑不仅是古代的悲剧,麇鹿出没的地方不只是山林水泽这样的地方。希望殿下您暂时摈弃那些清虚玄远不切实际的追求,解救国家的危难,这可以说在败亡的危局中奋力图存,转祸为福,这是国家的大幸,四海的百姓也有所依赖了。
当时东部地区发生灾荒,王羲之赈灾。但是朝廷征发的赋税徭役仍很繁重,吴郡、会稽一带尤其严重,王羲之多次上疏力争,往往被朝廷采纳。他又给尚书付射谢安写信说:
近来我陈述的意见,常常被您采纳,因此令下之后,百姓们可以稍微休养生息,各务其本业。如不是这样,这一郡百姓都跳东海喂鱼了。
现在大事还没有安排的,漕运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意见是,希望朝廷下达规定的期限,交有关部门办理,不要再催逼下层,只是到年底考核成绩的好坏就行了。主管官员的成绩最差的,派囚车把他送交朝廷治罪。如果有三个县完不成任务,郡守一定要免职,有的可以降级使用,让他到边远艰苦地区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