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6854700000011

第11章 《周易》之民俗、器物(2)

古建筑旱龙,从南边的前门到北端的钟鼓楼,长达4.75公里。天安门似龙嘴,金水桥是颌虬,东西长安街为龙髯,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如龙眼。天安门到午门的甬道,一如龙鼻骨。作为龙身的故宫,其四个角楼恰似伸向八方的龙爪,太和殿是居中宝座,煤山(今景山公园)为龙后身隆起部,一条脊椎骨,直通龙尾的钟鼓楼。登景山之巅南望,故宫的金色琉璃瓦恰似龙鳞闪烁,正阳门的瓮城,正如龙戏耍的明珠(按:正阳门的瓮城已拆去)。

古建筑水龙,位于古建筑旱龙西侧,半圆形南海酷似龙头,圆圆的瀛台岛如晶莹的龙眼,中海与北海连成龙身,前窄后宽,中海中的一座半岛和北海的琼岛,分布匀当,形似龙的双爪部分,而什刹海作为龙尾,摆向西北方向。水龙也有两条髯,一条是东金水河,另一条是西金水河,现在已经消失了。这一发现充实了古建筑与《周易》关系。《周易》乾卦以“龙”为喻,《周易·说卦》“乾为天,为君”。将皇城造为龙形盖渊源于此。

北京紫禁城皇宫不仅设计、布局依据阴阳八卦易理而定,而且取色亦依据五行、卦象说。皇宫建筑上取青、黄、赤三色,以示大吉大利。青,属木,为震卦,万物始生,草木萌芽,为春,位东。黄,属土,为坤卦,厚德载物,为长夏,位中。赤,属火,为离卦,明照四方,为夏、位南。均为吉祥色,另色为:白,为兑卦,为秋,位西,象日落,黑,为坎卦,有险,为冬,位北,象深渊。均不吉,故为皇宫所不取。为祈求幸福和富贵而设计的宫墙全用赤红色,为祝祈平安则用青色,黄色是黄帝专用的颜色。封建皇帝的宫殿全以黄色釉瓦为屋顶,内部装饰也多以黄色或黄金作的金箔粘贴于宫内各方,因为黄色是中央之色,所以就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皇太子的宫殿叫东宫,用青色釉瓦盖宫顶。因为青为震卦之色,居处东方,属春,春天是万物的初始,象征着朝气向上之意。震又为长男卦,正指皇太子。

北京城内的建筑物大都体现易理。如天坛圆丘台,其砌石用九的倍数递加,表示从地达天的含义。据称乃依易卦而定。《周易·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周易·乾·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今人认为八卦纯如以二进位换算,则恰好以九的倍数递进。坤000000=0;艮001001=9;坎010010=18;巽011011=27;震100100=36,离101101=45;兑110110=54;乾111111=63。表示从坤地而至乾天。

2.长安未央宫与长安六坡

未央宫是西汉长安城(今西安)宫殿之一,位于城中西南隅,为诸宫的主体。考西汉长安城遗址,其建筑符合北斗、南斗之象。《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汉高祖刘邦十月入主咸阳:汉元年十月又有“五星连珠”的受命之符,故汉历以十月为首。此时北斗星之斗柄西北指,因而长安城西北建为北斗极。南面相应退为南斗形以应天象。城内有长乐、未央、北宫、桂宫等宫殿,以未央宫为主体,汉人称之为“紫宫”,象征北极星周围的“紫微垣”(参见《汉书·李寻传》),在后天八卦方位中,乾天,对应西北方,坤地,对应西南方。天之紫微因其在天而与乾对应,人之宫阙因其在地而与坤相通,故未央宫建于长安城西南隅。又按十二地支顺序,子为北方,午为南方,至未为西南方,故汉宫主体以“未”字命名。皇帝为人之主,必居于地之中“央”,“未”所在的西南方为坤,为地,地之中央,名为“未央”(参见陈江风《天文与人文》)。

长安六坡,是隋唐京都长安六条东西向高坡的建筑。当时建筑师巧妙地把《周易》中的乾卦与长安六坡地形紧密地结合,赋予数字以时空涵义。以六坡象征乾卦六爻,从北向南按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等抽象的顺序排列下来,布设各种建筑物,显示出不同的特殊功能,使现实地形和理想化了的设计思想达到奇妙统一。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当时长安城内的宫殿,省司厅堂、重要寺观和勋戚贵官的住宅,大都分布在这六条高坡上,与一般居民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中国传统房屋亭台构造

中国传统房屋、亭台构造的翘檐、四面、八角均体现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理。

包彬《易玩》:“上言户者,尾之尸也,此言太极者,即屋在极中,以为喻也。太极生两仪,如屋有相背两面;两仪生四象,如屋之四面也:四象生八卦,如极之四面有四正四隅也。”沈祖绵《三易新论》载有三图,其顶皆作凹凸曲线,檐不作水平,每端翻而向上,源于天幕说,是逐水草而居的远古时代天幕遗忘在建筑上的体现。其屋顶正面朝南一面为阳、背面朝北一面为阴;以四面视之是发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其八角亭顶配以先天八卦,乾居下,可与地气相接,坤居上,可与天气相接(见图8—3)。

4.泉州清净寺

清净寺,为北宋祥符年间创建的伊斯兰教寺。位于福建泉州。寺中石碑记载;“清净之数流入中土,自隋开皇始……相传宋绍兴间,兹喜鲁丁自撒那威来泉所造……文庙青龙之左…有上下层,以西向为尊,临街之门从南入,砌石三圜以象天三,左右壁各六合,若九门追琢皆九九数,取苍穹天圆之义,内圆顶象天为望月,台下两门相峙而中方取地方象,入门转西级而上,曰下楼石壁门,从东入正西之座曰奉天坛,中圜象太极,左右两门象两仪,西四门象四角,南八门象八卦,北一门以象乾元,天开柱子,故曰天门。柱十有二象十二月,上楼之正东曰视圣亭,亭之南为塔,四圆柱于石城设十二窗,象二十四气。”可见其建筑乃取象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其数亦依据易数。

中国建筑物有很多与《周易》象数有关,还有更多是直接以“八卦”、“太极”命名。

5.伏羲陵与画卦台

伏羲陵又名“太昊陵”。在今河南省淮阳县,是伏羲画卦处。画卦台为一下方上圆的土堆,象征天圆地方。据《路史·禅通纪》:“今宛丘北一里,有伏羲庙、八卦坛。”另据《环宇记》载:“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有长史张齐贤处,李邕易之。然《九域志》陈、蔡俱有八卦坛,此后人之附会。”《元和志》记载“古者,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故名,古时宋国陈留县(今河南陈州睢宁县西南三里许)有八卦台。”此处并生长推演卦象的蓍草。陵前原为伏羲女娲庙,有先天门、太极门、两仪门、三才门、四象门、八卦门等建筑。《太平御览》引《壬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据《淮阳县志》记载:“伏羲于蔡水得白龟蓄池而养之。”传说伏羲画八卦是受到亭前池水中白色乌龟背部图案的启示。

近年此处钓到一只白龟,通体乳白,龟板上的纹路显现“五行八卦二十四节气”图案。据鉴定此龟已有五百余年龟龄。

6.伏羲庙

伏羲庙,俗称“人祖庙”。在甘肃天水市西关。明弘治三年(1490年)建,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传古时伏羲神农部落聚集在渭水流域的天水,后人修庙祭祀。庙临街,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三间,单檐歇三顶,矗立在高三米的台基上,周围以砖彻勾栏,大门五间,通长17.6米,进深两间,悬山式,中央置宝瓶;仪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为太极殿,屹立于长26.4米、宽13米、高1.8米的月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通长26.6米。重檐歇山顶,琉璃瓦顶,饰螭首。脊饰缠枝牡丹、龙、兽、鸱尾,斗拱五铺,三抄,三平昂,剡卷云和龙头。门扇饰透花金线艾叶文。圆宙透花,刻二龙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图,雕刻精美。展身为双槽十架椽减柱结构,内有金柱两拌八根,上部绘河图,藻井顶棚等分六十四格,绘六十四卦。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有先天殿,原祀神农,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长19.4米,单檐歇山顶。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庙原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为见易。院内植古柏、古槐几十株,绿荫蔽天,生气蓬勃。

7.文王庙

文王庙亦称羑里城,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八里,为一高五米的正方土台。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面积10918平方米。相传为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撰写六十四卦辞并创立后天八卦的地方。是已知最早的国家监狱所在地。为殷纣王囚周文王处。

据史料记载、商代末期,西伯姬昌礼贤下士,所从甚众。殷纣王听信崇侯虎的谗言,疑姬昌聚众谋反,将其囚禁在羑里。姬昌患难发奋,拘演周易,并由其部属向纣王献美女奇珍,姬昌获释。后其于姬发灭殷,建周朝,姬昌被谥为文王,后人为纪念他,就在羑里城旧址上建立文王庙。

文王庙始建年代失考。从现存资料来看,唐代韩愈曾作《拘幽操》,对文王被囚羑里一事进行了描述,说明唐代已建有庙宇。元、明、清各代先后对羑里进行大的维修有五次。现行建筑座北朝南,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的。庙内古柏苍郁,除一座演易台外,其余殿庑仅存遗址。庙坐北朝南,现存明代石构建筑演易坊和颂扬大禹治水功德的峋嵝文碑(又名禹王碑),碑刻文字古怪离奇,别赋特色,为明代立石,清康熙年间译文。拾级进庙,左侧有明代刻石文王易碑(又称八卦碑),上刻六十四卦,并刻卦辞;右侧为乾隆御书碑,上刻草书谒文王祠诗一首。其后是演易台,其高13米,墙厚一米,坐西朝东,相传是文王演易之处。城下为龙山至殷商时代的古文化遗址,高出地面五米许,保存完好。

8.周公测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