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6854700000021

第21章 《周易》之中医(3)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描述了中医学对宇宙自然总联系的认识:“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继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气是构成和维持宇宙、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后世医家将气血阴阳与太极八卦相配以说明人体气血的正常的运行变化。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气血随着日月的变化而变化。《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征。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东汉《周易参同契》的纳甲图以及后人的纳甲图用八卦说明月象的盈亏。后世医家以八卦月象纳甲的方法说明日月的相对关系及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状况。

明代医家张景岳以伏羲六十四卦圆图说明人的阴阳气血生长的过程。他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自复至同人,当内卦震离之地,为阴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二八;自临至乾,当内卦兑乾之地,为阳中太阳之十六,在人为四八;自诟至师,当内卦巽坎之地,为阳中少阴之十六,在人为六八;自遁至坤,当内卦艮坤之地,为阴中太阴之十六,在人为八八。阳生于子而极于午。故复曰天根,至乾为三十二:卦,以应前之一世;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诟曰月窟,至乾为三十二卦,以应后之半生,前一世始于复之一阳,渐次增添,至乾而阳尽以终,乃象人之自衰至老。”

张氏还以卦象说明人体气血阴阳运行失常,多所发明。

清代黄元御用太极说明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变化。在《天人解》中有所论述。

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在《医易通论》把气血生化过程概括为:“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行上下者,脾也”。“坎离既济,水火相交”运动不息,从而使气血生化不已。

晚清石芾南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说明气血营卫津液以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在《医原》中阐述最详。

今还有人以十二消息卦与人体阴阳气血变化相配应,以说明人体生理基本变化规律。

五、病因病机学说

1.病因学说

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黄帝内经》用太极阴阳两仪说明事物变化之道,首次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认为内因为阴,外因为阳。内因、外因本身又有阴、阳之分。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了疾病发生的三个途经,宋代陈无择加以引伸提出“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内经》认为如人体阴阳双方失去平衡、协调关系,不能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即处于病理状态。《内经》称之为“阴阳不调”、“阴阳不和”主要表现为:

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相错,阴阳转变,阴阳反作,阴阳胜复,阴阳俱虚,阴阳离决。

受《周易》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影响,中医在分析病因时,非常重视六淫、四时、方位等外在因素。

《周易》乾坤(天地)父母生震(雷)、巽(风)、坎(寒水)、离(火)、艮(山、湿)、兑(泽、燥)六子,六子化六气,中医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六气变化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

《内经》多处指出风、寒、暑,湿、燥、火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能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内经》还指出四时的反常变化会影响到四时所主脏气的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发为咳症;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是对阴阳四象学说的具体运用。

方位的不同,其邪气也有差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易传》则以八卦配八方,以说明万物生长变化之理。

后世不少医家在分析六气病因时,常借助卦象进行论述,如:清代名医吴瑭以乾卦论“风”。他在《温病条辨·风论》中以《周易·乾·文言》“元亨利贞”之“元”字概括“风”的特性。认为“风”为乾卦,“阉流六虚,常动不居。”风为“乾元,善之长也。”本来不害人,但如过分,则为邪气。并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篇》以八卦原理论述风之害处。认为风无定体,善行数变,常出现转寒转热现象。如同乾卦,乾为纯阳,三焦为相火,故风为阳,风本生为火热:乾又为金,藏于西北,故风能生寒凉。

石寿棠以乾、坤论燥、湿。他在《医原》中认为“乾金为天,天气主燥,坤为地,地气主湿。乾得坤之阴爻成寓,火就燥也,坤得乾之阳爻成坎,水流湿也,乾坤化为坎寓,故燥显又因寒热而化也,水气寒,火气热。寒搏则燥生,热烁则燥成,热蒸则湿动,寒郁则湿凝:是寒热皆能化为燥湿也。”燥、湿既为乾,坤,如同父母,故能兼赅六气。为六气中最为重要者。

章楠则全面以卦象论述六气,他在《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中说:“六气各异,变化无穷,要不出乎阴阳,阴阳由混元一气而生。一气者,太极也,阴阳者,《易》之—、一也:六气者,《易》之六爻也,八风方位,即入卦也”。六气的变化产生疾病,“犹《易》之阴阳相交,六爻变动,而至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错综交易,而吉凶悔吝之兆,变现无穷也。羲圣作八卦以垂象,轩岐论六气以明病,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并以爻生成原理,论述六气生成原理。“夫六气由阴阳所化,仍不离阴阳之体。是故寒为阴,火为阳,风为阴中之阳,暑为阳中之阴:湿为阴;风与火合则化热燥,属阳,风与寒合则化清燥,属阴,斯阴阳变化而成六气之异也。”认为六气由阴阳所化生。

2.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科学,病机主要包括病因、发病、证候三个内容。

《黄帝内经》遵循阴阳五行、河洛八卦的象数模式,将自然界气候变化、人体情绪变化、饮食起居变化与人体生理变化视为一体,总结出人体疾病发生变化的规律。《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怒伤肝”,“风伤肝”,“喜伤心”,“热伤气”,“思伤脾”,“湿伤肉”,“忧伤肺”,“热伤皮毛”,“恐伤肾”,“寒伤血”。

《灵枢·九宫八风篇》则以洛书八卦、八风虚实说明人的发病:“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认为风从南方来名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谋风,从西方来名刚风,从西北方来名凶折风,从北方来名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凶风,从东方来名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弱风。认为“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乃能病人。”并具体介绍了八风伤人的各种情况。

后世医家从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总结了病机学说,并提出脏腑经络病机论、气血津液病机论以及正邪盛衰病机论、阴阳失调病机论。

脏腑病机论——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李东垣用太极八卦原理论述脏腑、经络、气血的病理变化,其徒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披露了李氏的“不传之秘”。

李东垣《脾胃论》认为:胃为太极,人以胃气为本,脾运胃纳的主体在胃、脾。胃通过阴阳气血的升降布散发挥作用。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浊气在卜,则生瞑胀”,丽纳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而不化。如果劳倦喜怒耗伤元气及阴血亏损。而动心火,心火与三焦元气不两立,心火胜则乘其土位,母病及子,便成为伤脾胃之病。脾胃损伤不能生化营:卫气血,少阳三焦阳气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则易感外邪。

李东垣还从卦象说明内伤杂病(包括脾胃之病)皆由少阳三焦元气不足而致。据《此事难知》记载:

“杂病从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胀为阳,自巽而之外,从内出,先少阳也,位在东南。”

李氏还分析了杂病与伤寒的区别,认为:

伤寒从气而入,故仲景以弦脉为阴,自艮而之内,从外出,先太阳也,位于东北。

汉守(张仲景)所言从乎天也,自艮而之巽,晋令(王叔和)所言从乎地也,自乾而之坤,是以乾坤之用备矣!言天遭者,从外而之内也;言地道者,从内而之外也。从外之内者,伤寒也,从内之外者,杂病也。

李氏在《脾胃论》中还绘有“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图7—2),依据后天八卦图认为中宫阴阳的错乱胜复可以导致心、肝、肺、肾曰脏(四象)发病,说明八卦与脏气法时的关系。

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亦强调脾为太极,居中央,太极的两点即天中与地极,起到火降血下,气升水布的作用。如果脾胃受损,则是水火未济之象,即为病态。

清末民初医家何仲皋,以《西江月》词写成《脏腑通》借八卦原理,通俗形象地论述了脏腑生理,病理特点。谨摘一二抄录如下:

心肝

离火在天为电,震曾引以为鞭;

心怒遽动将军官,气结胁间不散。

厥阴肝气上逆,心痛疼热不堪,

舌卷囊缩病相连,皆是二病之变。

心肾

离火原为心脏,坎水则属肾经:

坎中一阳会离阴,心肾相交无病。

既济中藏未济,徽理阐自《易经》;

水气上泛作奔脬,思患预防要紧。

心大肠

乾道天行甚健,离火为日为天;

大肠不通心火炎,必然谵语狂乱。

伤寒神昏谵语,大承气汤为先;

泻心汤用大黄连,已可窥其崖岸。

肝胃

肝经在卦为震,三又一阳二阴;

仰孟变作覆碗形,直犯阳明胃分。

气上冲胸堪证,上引如怀可征;

乌梅丸治气冲心,皆是圣经明训。

胃大肠

胃为水谷之腑,大肠传导之经,

艮土一气贯乾金,变化神明无定。

二经痞满燥实,芒硝枳朴生军,

热结旁流气已行,甘草硝黄可任。

大肠胆

东南巽木为胆,西北乾金大肠;

后天八卦到两旁,气化一升一降。

设今二经同病,便闭胁病难当;

烦渴龙胆泻肝汤,并与大承推荡。

气血病机论——指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生理功能的异常,或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认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我们已在上文提到气与血的关系犹如阳和阴的关系。

中医根据易理阴阳变化的原理,认为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

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而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同样,在血的虚衰和血的运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少;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逸。

由此可见,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即是易学整体观、变动观思想,集中体观在《内经》的“阴阳四时五藏”统一体系上,强调疾病的发生,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五脏各系统,各层次结构和机能活动异常变化的整体反映。并且认为,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五脏各系统之间,系统内务层次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而导致了疾病的复杂变化和不同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