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6854700000022

第22章 《周易》之中医(4)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思维方法是易学取象比类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首次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疾病机理。后世医家均采用了这一思维方法。

六、中医诊断

中医在诊断中广泛运用了八卦模式。用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诊断学的理论模式。

中医太极模式强调人体内外环境信息的对立统一。人体内环境信息是人体内气系统方面的症状信息和体质状态,如头昏、眼花、神疲气短、腰膝酸软、舌苔和脉象等。外环境信息是指影响人体内环境的各种人体外气状态。如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因素、五方九州地域状态、运汽时间变化因素、食物五味等。《内经》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的内脏出现疾患一定会反映到外表。内、外环境的信息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体现的。

中医诊断学还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以五色、五方、五声、五味、五志、五脉等各层次所反映的异常现象,作为诊断的依据和重要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邑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也。”

中医诊断学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获取病人的体象。体现了《周易》宇宙全息统一的观点。笔者曾提出:人体同宇宙一样呈现文王八卦全息结构规律。

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体的任一部位(全息元)如一个细胞,一个穴位、一个部位、一个肢节、一个器官,都蕴藏着整个有机体的生命信息。中医脏腑、脉象、舌象、经络等理论其实都已在自发地应用着文王八卦全息结构律,只是还没有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理论认识罢了。

人体各全息元,以文王八卦的结构布局,反映人体脏腑的信息,也反映整个体表的信息。文王八卦与人体脏腑相对应的依据是两者特征、属性的同一性,离为火,性丽,对应心、小肠;坎为水,性陷,对应肾、(膀胱),震为雷,属木,对应(肝)、胆,兑为泽,性悦,属金,对应肺、(大肠)、下焦;乾为天,性健,属金,对应(肺)、大肠;艮为山,性止,属土,对应胃(上焦);巽为风,性入、属木,对应肝、(胆、中焦);坤为地,性顺,属土,对应脾胃。中央坤亦对应脾胃。(拙作《人体全息结构律初探,载《海峡两岸医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面诊

面诊通过观察面部特定部位的形状、色泽、神气,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创立了部位诊断法,《灵枢·五色》记载了面诊法:

庭者,首前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于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分也。”

《内经》面部部位与五脏、六腑、肢节的对应关系,如图7—3所示,面部成了人体脏腑肢节的缩影。

后世面诊作了一些调整,依据后天八卦方位将面分为八部位,分别与脏腑相对应。

2.手诊

手诊是通过观察手部的形状、纹路、色泽、神气等以诊断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有无疾患的方法。

手掌也是依据后天八卦的方位反映人体脏腑征象的。

如手掌上方为离位,属火,代表心脏,并关系到血液循环和两眼视力。一般地说,此处隆起高耸,颜色粉红而无乱纹的人,大多心脏机能健全,视力良好。若此位纹路散乱,颜色发暗的人,往往心脏功能较差。此外位置过于低陷,且青筋浮起者多心力衰弱,或心火旺盛。

手掌下方为坎位,属水,代表肾脏,提示泌尿、生殖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强弱。如果位置隆起,而肉软光滑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功能良好。此处乱纹,皮肤粗糙而色暗者,多是幼年期营养较差,体力较弱,成长之后,因元气不足,容易疲劳,此处青筋浮起,位置低陷,薄而无肉者;说明肾的功能比较衰弱。

手掌左方为震、巽位、属木,代表肝胆。如果这个位置隆起而高耸,且颜色粉红,是肝胆功能良好的表现。若此位纹路散乱,皮肤粗糙而颜色较暗者,则提示肝脏机能比较衰弱。

手掌右方为兑、乾位,属金,代表肺。如这个位置隆起而高耸,且颜色粉红,表主肺的功能良好。如此处纹路散乱,皮肤粗糙而颜色暗,表示肺的机能比较衰弱。

这种依据八卦的手诊法与西洋手相法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可相互参照,共同做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3.眼诊

眼诊即通过观察眼球血管形态、颜色诊断疾病的方法。

眼睛与经脉关系密切。《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说:“诸脉皆属于目。”《灵枢·大惑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十二经脉中有八条经脉(除肺、脾、肾、心包以外)以眼为集散地。如算上表里关系,则十二经脉都与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东汉华佗依据八卦学说与《内经》理论,创“眼诊”法。把眼球分成八个经区,以左眼睛为主,病人仰卧,头向北方,把眼分为八个相等区,以西北起顺时针方向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左眼的八卦序列为顺时针方向,右眼则把左眼翻转其八卦的序列而为逆时针方向。

当代名医彭静山对此加以改进,去掉命门,面在球结膜上血管形状细微变化之中,又体会血管颜色与疾病的关系,发展了三焦的分布部位。这样眼区八卦和脏腑的配应就是,乾应肺与大肠,坎应肾与膀胱;艮应上焦,震应肝胆,巽应中焦,离应心与小肠,坤应脾胃,兑应下焦。根据经区血管就化可测知何经发生病变传到何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眼针疗法”。

4.舌诊

舌诊,又称望舌,是观察病人舌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中医舌诊的内容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看舌质,即看舌体,包括看舌色、舌形、舌态等,看舌苔,包括看苔色、苔质等。

《内经》认为舌为心之苗;舌为脾之外候,舌与很多经络有联系。

古人还认为舌的一定部位分属一定脏腑,从中反映所属脏腑的病变。如;舌尖属心肺,心火上炎可见舌尖红赤;舌中属脾胃,胃有实火可见舌中苔黄;舌边属肝胆,肝有瘀血可见舌边青紫;舌根属肾,肾虚水泛可见舌根苔黑润滑等等。

这种分属同样反映了后天八卦的全息规律性。

中医观察舌色、苔色反映了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如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主热证;灰黑苔主寒热极证。淡白舌主虚寒证;红舌主实热、虚热证;绛舌主里热亢盛;青紫舌主阴寒内盛、热盛耗阴证。从易象数学的比类思维中可见,白色在五行属金,在八卦属乾、兑,主虚寒之象;黄色在五行属土,在八卦属坤、艮,主实热之象。

5.脉诊

脉诊为中医切诊的主要内容,是指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动脉脉博以探查脉象、了解病情的诊病的方法。

脉诊中的寸口诊是《难经》在《内经》基础上提出来的,王叔和《脉经》加以推广。并为后世医家普遍采用。

寸口脉是指两手腕后高骨旁桡动脉的表浅部位,因该处在鱼际穴后一寸而得名。

寸口脉以左手寸、关、尺候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候肺、脾、肾。

笔者认为这种配属也是文王八卦全息律的体现。笔者在《人体全息结构律》一文中设制了“文王八卦线性结构图”。该图将圆形的文王八卦按太极“S”线走向拉直后变成(S线走向与易理不悖)。依其属性,特征将其对应,这种一维(线性)全息元按文王八卦线性结构规律反映人体脏腑、肌表信息。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脉象与卦象相结合进行研究,在文王八卦的基础上,将脉象、脉位、五脏、六腑统一起来,指出:“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弦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濒湖脉学》),建立了脉象整体观,揭示了寸口脉诊的易学全息本质。

现代有人将脉象与卦象对应,以推测疾病。如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

根据脉象的浮沉、迟数及有力、无力判断阴阳属性,以定爻为卦。正如《易·说卦》所曰:“观变干阴阳而立卦”。其中,浮、数、有力属阳,为阳爻(—),沉、迟、无力属阴,为阴爻(—)。据此,自下而上,三支而成卦,第二步再根据卦象作疾病的定位、定性分析,如根据《易·说卦》可归纳为乾卦象肺,离卦象心,坎卦象肾,艮、兑、坤卦象脾,震、巽卦象肝。离卦性属火热,坎卦性属寒水,巽、震卦性属风木,坤、艮、兑卦性属湿土,乾卦性属燥金,以此作为分析疾病的参考。

具体推算,如诊得脉沉数无力,沉为阴,则初爻为(—),数为阳,则中爻为(—),无力为阴,则上爻(—),结果得卦为坎卦,坎象水性寒属肾,则该病分析病位可从肾着手,病性则从寒起步进行分析。又如查得脉象沉迟无力,沉、迟、无力皆属阴,故三爻皆阴(—)爻,得卦为坤卦,因此该病的病位、病性应从睥、湿考虑。

6.尺肤诊

尺肤诊是切按尺肤的诊病方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所论述: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侯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腹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足中事也。

文中尺内,尺外,中尉上,上附上,下竟下是尺肤不同部位的名称。

尺肤部位与人体脏腑、肢体有对应关系,与寸口脉诊的对应关系大体相同,都是《周易》全息思想及文王八卦全息结构律的具体运用。

7.第二掌骨侧诊病法

现代学者张颖清创立的第二掌骨侧诊疗法,认为第二掌骨侧从上到下反映了人体五脏、肢体的健康信息。

第二掌骨恻诊病法,即依次按压一次或数次双手第二掌侧的各穴、根据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可确定身体哪些部位或器官有病或无病。

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和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成六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这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侧的全息穴群。

以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从左手拇指尖逐个按压穴位,指尖垂直于浅凹槽的方向施力,并略带以第二掌骨为轴的顺时针方向旋转30°角的柔压动作,在第二掌骨侧从头穴至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压力顺序揉压一次,如果明显不可忍受者为压痛点。

有压痛点表示相对应的脏腑、部位有毛病。

笔者发现第二掌骨侧全息元与寸口脉全息元一样均属一维(线性)全息元,因而也同样呈现文王八卦线性结构规律。其他如第五掌骨侧、小腿胫骨、上下肢内外侧等均属于此。

8.其他诊断方法

中医望诊、切诊中,除以上诊断方法外,还有鼻诊、耳诊、肢诊、足诊。腹诊等等,这些诊断方法的理论基础都是《周易》整体观、全息观,其具体部位与脏腑、肢体的对应关系都符合文王八卦结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