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6854700000024

第24章 “易”的发生及“卦”(1)

一、“易”发生的四个阶段

一般讨论《易经》或《周易》历史发展,是指《周易》形成后经先秦易、汉易、唐易、宋易及清易的历史发展。此项《易经》研究是发展《易经》所需要的,它可以作为一个时代文化文物的依据,也可以显示某一时代学者的思想内涵,对《易经》作为一个系统思想的了解自然有所彰明。事实上,此一易学历史的研究也可显示《易经》思想的辨证发展,但也突出了其限制性,更呈显《易经》系统中发生的问题。我在此处所指出的易的发展不是先秦以后易的发展,而是先秦以前易的发展。此一发展可说是由受精、胚胎、成形,逐渐长成为一新生儿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所谓易的发生学的发展过程。在此,我以原始易的系统的形成到《周易》,再到先秦儒家易(即《易经》)——构成了这一发展的过程。

基于我另一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易的发生分为四个阶段:即象、牧(卜)、义(辞)、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代表《易经,之成为《易经》的四个层次或四个成份。今本《易经》(以朱子《周易本义》为例)固然是汉、宋、清易学者组合而成,但构成易的思想的原始因素却是保存在其中的。而其中保存的四个因素也不外此四项。四项中“数”的一项较不明显,而要借助解释来说明,但“数”作为解易的一部分,自汉以来即已通行。虽然王弼一扫象数,但“数”仍是解释易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就程颐的《易传》而言,“数”对易的解释仍参与在以理对易的解释之中。

我所说的四个阶段分别代表着:易的经验的形象化与象征化,这是“象”。易的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应用化与实用化,这是“数”。易象的关系和排列,亦即易象的数的关系中呈显意义及凝为概念,这便是“义”。易的意义和概念发挥为命题及判断,并形成系统,这又代表“理”的出现,也就是易象、易数、易义的整体化和思辨化。

我们可以把这四个阶段的时代简单地列举出来

图易发生的四个阶段

图中↓表示时间中的发展过程↑→则表示认知和诠释的丰富过程。

先就有关“象”的原始性讨论:易的经验必藉象以表达。这是由于人必须先观象才能认识世界,包括人的生存环境和大宇宙小宇宙,甚至人的自身。故《系辞》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上》)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上》)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系辞上》)

“象”是先与的,人因经验和直觉而得“象”。由于对“象”的分类(四象),乃产生八卦。卦(指八卦)即现象的形象化的符号表达。故,卦也就是象。此处值得注意的是“象”,它是天、地、日、月、鸟、兽、人、物。故是宇宙一切万物。观象不只是观其静态之物,也是动态的体会过程。包含认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状态变化,以及领悟“幽明之故,死生之说”。故,“观象通变”包含了原始反终的整体考察和思辩推理。若“象”不广,“变”不通,则一个人就无法综合经验成为符号而掌握“象”的特征及其关系。最后还需要从“象”的变通中看到,“象”所启示的人的行为效果及价值,产生了吉凶咎吝的判断,并以之作为取舍行为的标准。

“八卦”系统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观象通变的结果,故八卦即为八种形象符号,而八卦系统即为中国人原始的象与数的宇宙学,表达了一个宇宙图像,一个宇宙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网络,由此,易的象便达成了易的系统的符号了。《系辞》里说:

(1)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

(2)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支在其中矣。(《系辞下》)

(3)是故分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

(4)兵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系辞上》)

(5)圣人士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上,》

此处所指的象就是把天地万物的象加以象征符号化,也就是八卦以及重卦。故易的八卦系统就是法象系统,“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上》)法象是对宇宙的模拟,但有无此项有三点要说明。其一,《易经》八卦的模拟宇宙是动态的,不是模拟其物的形,而是模拟其形的变,其二,《易经》模拟宇宙是全息的。即,凡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故每一物象之变化都与别外物象有关,故每一卦必须与另一卦有关;其三,每一事物现象又有内在变化,故每一卦象又包含了内在的变化,此一模拟内在变化的形象定为爻。《系辞》言: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系辞上》)

道有变动,故曰支。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系辞下》)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系辞下》)

爻即动之象,于此可见,“—”与“——”两个符号在八卦的网络中可看成表示“动”的情形,“—”为“动以直”,“——”为“静以专”;“—”是“动之辟”,“——”是“静之翕”。两者的意义是直觉得来的感受的一种综合。从这一直觉的综合看,“—”代表的是刚、动、阳,也就是刚、动、阳的一种协合力和协合感。同样,“——”代表柔、静、阴的协合力和协合感。刚、动、阳是可以体知的,是人对自然的了解。这三者合而为一就叫乾,把柔、静,阴合而为一,就叫坤。但乾坤也是相对而言的,正如前三者与后三者相对而言一样。乾坤代表前者与后者的一种关系,乾能创造(大始),坤能顺合(成物)。故乾坤的观念应是同时更生的,一如其它对偶性观念都是从两对偶之关系中发展出来的一样。乾坤的感受是从经验得来的。故,是综合不同事物的观察,并在相对情况中归纳出来的。《说卦》中所举的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所指的乾坤等取象,就表明乾坤之象与爻的具体经验基础。故,八卦系统是天地宇宙的真实写照,而为宇宙动态学的缘故即在此。

《易》从形象符号走向数,是基于两种需要:一是理论的需要。为了掌握象与象的关系以及象内元素的关系,不能不用数来表达。象与象的关系以及象内元素间的关系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事实上,静态只是暂时性静态而巳,动态的关系涉及的变化可以是量的改变,也可以是基于量的质的改变,或是元素间化合的变化。

我们表示数象这种关系如图!

象与效

象→效→象→效……象数互释

比例→变化→比例→变化……数象交利↓↓

静的结构动的过程……效象同出一源到易的经验

图数象关皋图

宇宙原是象和数的整合,数象同出一源,源体现在易的整体经验中。

二、数字卦的意义

讨论数与象的相互关系,自然不能不涉及到目前甚嚣尘上的数字卦问题。1979年以来讨论卜筮数字(称契数)的文章屡有所见。张政粮先生的意见最为可贵,他最先说明契效是易卦的表现。这些卜甲上的契数易卦,不是三个数字就是六个数字,故可视为八卦与六十四卦的代表。由于数字卦(暂名这些以数为卦爻的卦为数字卦),仍是卦,不是数,所以,究竟数字卦与通行阴阳爻的卦的关系如何?数字卦的发生意义何在?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易卦之起源问题,对易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其重要性不亚于帛书《易经》的发现。

首先要指明,基于数字卦的发现,吾人可以确定:

(1)周原与殷虚的卜甲都有数字卦的六十四卦,说明了六十四卦早于西周而可推自更早的古代。现今《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特殊排列方式,甚至可说是证明六十四卦很早就产生了。

(2)在卜骨上刻数字已见一个诠释系统(此即数的诠释系统)的作用。

(3)数字卦之数字排列可视为爻与爻之名,而整个数字组列可视为每卦数字的什名。

(4)数字卦显然与卜筮有关。

然而,基于以上分析,吾人是否就可以说易卦源于数字呢?数字卦就是易卦的原始呢?回答是否定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数字卦之存在必先肯定了卦象的存在,有了卦象再通过卜筮来表达卦象,乃是数字卦发生的理由。前之所论阴阳观念源来有因,此是象的认识的基础,有了易象,并有了卜筮的精确化变化的数,乃产生数字卦的表示方式。故吾人可推测在数字卦之前还有非数字表示宇宙的宇宙图式模型。这种卦就与通行的“—、——”组成的卦接近,故我们仍可以假设,通行本的易卦并非源于数字卦,而另有所本。数字卦只是卜筮用来表达象形卦的方法。事实上,在数字卦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非数字卦。至少吾人无法证明所有的卦都是数字卦。

可能当《周易》成为《周易》之时,数字卦也与阴阳爻卦分开了。当然;天星观楚简以“—、∧”表阳爻阴爻,可以看成是或本自多位数字符号衍生的。但另一方面,吾人似乎也可以认定,“—、∧”与1、6之所以走向“—、∧”,乃表明有一先存的符号表示(+、—)的阴阳。张政粮先生在我见到的一篇文章《易辨:近几年依据考古材料讨论周易问题之综述》表示,殷末周初数字卦用的数字是1、5、6、7、8。周早期创为1、5、6、8、9,到了周后期,又成1、6、7、8、9。他说,简化为1、6、7、8、9的易数字卦再简化为1、6,写作“—、∧”。也如天星观竹简所示,然后再改写为“—、——”。这自然是一个有趣的推测,但别一可能即是“—、∧”与“—、——”偶合,前者为数符,后者为形符。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可以有象形的易卦,又有象数的易卦为了获得一卦象,乃有数之应用,用数来确定所得之爻,故数字卦纯为占卜之用所决定,不具有易卦的原始意义。为了确定之卦,乃击决定其构成为爻的原有位置即可。故用1、6、7、8、9以建卦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卜筮,仍是以7、8、9、6决定一爻之位置及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