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6854900000023

第23章 战争博弈(4)

郑穆公派人去(杞子)驻地察看,发现他们正把行李扎好,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027运筹帷幄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在洛阳南宫摆下宴席,与有功的文武大臣同饮同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刘邦向文武官员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不要拘束,把心里的话告诉我。为什么我能够取得天下,项羽会失去天下呢?要知道,项羽的力量远远比我强大呀!”

王陵第一个发表意见,他说:“项羽这个人高傲自大,而且喜欢侮辱人;陛下却待人宽厚,并且爱护臣子。陛下派人攻陷城池,就将土地分封给众人,这是与天下人共享利益。项羽这个人则不是这样,他忌妒有功之人,怀疑有才之人,打胜了仗不给大家封官,占领了土地全归自己享有,所以失去了天下。”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笑呵呵地说道,“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战争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土地,安抚百姓,向前线输送军粮,保证运粮道路的顺畅,我比不上萧何;统率军队,经常取得胜利,我不如韩信。

“他们三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才打下了一片锦绣江山。可是项羽只有一个善出奇谋的范增,还不重用人家。所以,我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被我消灭,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成语释义

在军帐中进行谋划,制订作战计划。形容高超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筹:出谋划策。帷幄:古代军队的帐幕。

故事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出处译文

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战争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

028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个精通兵法的儿子,名叫赵括。人们见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都觉得赵括一定可以成为大将。可是,赵奢的意见却与之相反。

他说:“赵括如果终生不能成为大将,倒是赵国之福;如果他是赵国的大将,那他一定会打败仗。他没有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真的打起仗来,肯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派遣军队进攻赵国。赵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军队,对抗敌军。廉颇老成持重,作战方式就是守而不攻。这样,他和秦军相持四个多月,使秦军不能前进一步。秦王没法坚持下去,就设下反间之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王只怕赵括,却不怕坚守不战的廉颇。

赵王以为人们说的都是真的,就让赵括接管廉颇的军权,统率四十五万军队进攻秦军。赵括统率人马屡次发动进攻,很快被秦军包围起来。这时,秦国名将白起当了秦军主帅,赵括哪是他的对手?结果,秦军屡战屡胜,赵军四十五万人马都被秦军俘虏,然后被白起活埋。赵括本人也在沙场上战死。

这次战役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不具备与秦国抗衡的实力。

成语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出处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赵奢并不称赞他。

029旗鼓相当

公元25年,刘秀中兴汉室,占了一块很大的地盘,自立为帝,史称汉光武帝。建国之初,天下尚未归顺。那时候,曾在王莽手下担任过蜀郡太守的公孙述(字子阳)占领了益州,在成都自立为帝。而占据天水、武都、金城等地的隗嚣,则自称西川大将军,也当起土皇帝来。隗嚣和公孙述屡屡不和,有时还发生战争。

刘秀为了消灭公孙述,就一再笼络隗嚣。隗嚣也觉得自己势力不强,想找个靠山作为倚靠,就向刘秀俯首称臣,表示愿意听从刘秀的领导。刘秀见隗嚣可以利用,就正式封他为西川大将军。隗嚣受封后曾经为刘秀出力,击退了赤眉军的进攻。

后来,公孙述的部队袭击刘秀所属的陕西中部一带,并向长安进逼。隗嚣则配合刘秀打退了他们的猖狂进犯。从此,刘秀就更加信任隗嚣了。

刘秀看到公孙述的野心这样大,预料到他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就给隗嚣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派出军队,将公孙述的进攻堵住。他在信中写道:“我现在忙着与东方的敌军交战,大部分军队也都集中在东部。这样一来,西边的兵力就很薄弱了。如果公孙述率兵攻入汉中,图谋长安之地,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军旗和战鼓,与他们好好地打一仗。如果真能这样,那可真是上天厚待我了。”

刘秀的计划,是想借助隗嚣的力量与公孙述长期对峙,等自己平定各处烽火再腾出手来收拾公孙述。隗嚣见刘秀这样信任他,心里非常感激,更坚定了扶保刘秀的决心。

成语释义

形容作战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旗鼓:指代军队。

故事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出处译文

如果公孙述率兵攻入汉中,图谋长安之地,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军旗和战鼓,与他们好好地打一仗。

030中流击楫

西晋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动进攻。中原百姓见势不妙,纷纷逃到江南躲避战祸。祖逖是个小官,他带领几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向南方迁移。由于祖逖为人正直,又很能干,族人对他心悦诚服,就拥立他为首领。他们来到南方的京口,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这时,少数民族已经占领了北方。琅邪王司马睿掌握着南方的兵权,他封祖逖为军咨祭酒,对他并不重用。祖逖几次要求救援京师,司马睿就是不作正面答复。

后来,晋朝都城洛阳被匈奴人攻陷,晋怀帝西逃途中被敌军俘虏了。逃到南方的人知道回中原无望,心中非常难过。祖逖又向司马睿提出请求,要带兵北伐。司马睿想了好长一阵,才封祖逖为奋威将军,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北伐敌军。可是,心怀鬼胎的司马睿不给他兵器,连供应的粮食也非常少。

但祖逖还是决定向北进攻。他回到京口,带领部下横渡长江。当船行到中流时,祖逖将手中的船楫高高举起,叩着船舷,发下宏誓大愿。他说:“如果不收复中原就不返回京口,像这有去无回的长江水一样。”大家受到鼓舞,于是齐心协力地为祖逖效劳。

祖逖兵发中原后,势如破竹,很快就恢复了黄河以南的大好河山。

成语释义

船到中流时敲着船桨起誓。用来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决心。楫:船桨。

故事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出处译文

(祖逖)将手中的船楫高高举起,叩着船舷,发下宏誓大愿。他说:“如果不收复中原就不返回京口,像这有去无回的长江水一样。”

031纵虎归山

三国时期,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吕布,得胜后,刘备跟随他回到许昌。曹操知道刘备是个英雄,怕他心生异志,就派人暗中监视他。这时,汉献帝看出曹操有篡位之心,和一些臣子密谋杀死曹操。刘备是汉室宗亲,也参与了此事。为了解除曹操对自己的怀疑,刘备经常打开府门,在院内种菜,迷惑曹操。

程昱是曹操的谋士,他觉得应当把刘备杀掉。他说:“我看刘备颇有英雄气概,不把他杀死,一定会带来后患。”可是谋士郭嘉却指出,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如果把刘备杀死,曹操就会背上害贤的恶名,天下贤士就不来投奔曹操了。曹操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就暂且留刘备一命。

没过多久,袁术打算投奔袁绍,二人合起来对抗曹操。曹操为阻止二人的联合,决定派兵拦截袁术。刘备见这个机会不错,就请求带兵打袁术。曹操很高兴,就给他五万人马,让他去徐州截杀袁术大军。刘备率军匆忙地出发了。

谋士郭嘉、程昱听说刘备走了,都说不该放他走。程昱说道:“您这么做,等于把蛟龙放回大海,把猛虎放归深山啊!等到他羽毛丰满的时候,再想治他,就难了!”

成语释义

比喻将敌人放回,后患无穷。纵:释放。

故事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出处译文

程昱说:“以前,刘备为豫州牧的时候,我和其他几位同僚请丞相杀了他,丞相不听;现在还让他带兵打仗,您这么做,等于把蛟龙放入大海,把老虎放归深山啊!以后再想治刘备,就难了。”

032骑虎难下

晋成帝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28年,历阳守将苏峻和寿春守将祖约以诛杀中书令庾信为借口,率领军队攻入京城建康。

庾信见势不妙,就逃到江州。在这社稷危殆的紧急关口,江州刺史温峤挺身而出,与庾信共同推举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为首领,发动对叛军的讨伐。可是,叛军兵多将广,又挟持了皇帝,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他们击败。陶侃不但没有击退他们,还一连打了几个败仗,连粮草的供应都成了难题。

这时,陶侃对叛军非常害怕,就责备温峤说:“咱们起兵时,您说您那里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我只要出来当个盟主,就肯定能打败叛军。可是现在将在何方,粮又在哪里?如果粮食再不能供应到前线,我只能带领军队回去了,等以后粮草真的充足了,再与叛军决一雌雄吧!”

温峤觉得陶侃的话全是一派胡言乱语,就说道:“您的看法是错的。战胜叛军的关键在于团结一致。当年刘秀、曹操能以少胜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统率的都是正义的军队。苏峻、祖约这些叛军头目有勇无谋,欺世盗名,我们肯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现在皇上被他们控制起来,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我们又怎能半途而废呢?现在您好比骑在猛兽背上,不将猛兽打死怎么能下来?如果您现在撤军,一定会影响全军的士气,这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陶侃觉得温峤说的话颇有几分道理,就听从了他的话,继续与叛军作战。通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打败了叛军,救回了圣驾。

成语释义

骑上虎身,很难下来。常用来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又迫于形势,不能中止退下。

故事出处

《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出处译文

现在事态发展的情况,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这就好比骑在猛兽背上,不将猛兽打死怎么能下来?

033师出无名

公元前206年,刘邦奉楚怀王的旨意,率领军队攻打关中,结果进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没过多久,项羽率领众诸侯的大军进入咸阳。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刘邦贬到人烟稀少的巴蜀和汉中去做汉王。

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表面上把他当做天下的共主,实际上却夺了他的权柄。没过多久,项羽觉得他实在碍事,就派人把义帝给杀了。

由于项羽分封不均,天下诸侯越来越不服项羽,于是纷纷起兵造反。汉王刘邦也统率兵马,夺了关中。他到达洛阳时,董公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我常听别人讲,顺应仁德就会昌盛,违背仁德就会自取灭亡。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出兵如果理由不正当,做大事就会走向败亡。项羽这个人太不讲道理,竟然把支持自己的君主给杀了,天下人都觉得他这件事做得不够光明磊落。您如果为义帝发丧,以这个理由讨伐他,全天下都会认为您品德高尚,可以依赖。这样一来,您就同武王伐纣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岂有不成功之理?”

刘邦听后很高兴,暗地埋怨自己怎么早没想到这个主意。于是,他采纳了董公的建议,为义帝发丧,并宣布一定要为义帝报仇雪恨。由于有了为义帝报仇的招牌,仅仅通过四年的征战,刘邦就取得了胜利,逼得项羽在乌江边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寻找义帝的旁系近支,而是自立为帝,建立了汉朝。

成语释义

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也泛指做事没有正当的理由。师:军队。名:名义,引申为理由。

故事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出处译文

我常听别人讲,顺应仁德就会昌盛,违背仁德就会自取灭亡。出兵如果理由不正当,做大事就会走向败亡。

034骄兵必败

公元前68年,汉宣帝派遣侍郎郑吉等人,带领一些罪犯去渠犁一带屯田积粮,作好攻打车师国的准备。秋收时节,郑吉统率军队占领了车师国,但匈奴却派遣骑兵袭击车师国。

汉宣帝得知消息,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怎样攻打匈奴。将军赵充国认为,可以乘匈奴势弱的大好时机,派兵攻击它的右翼,给它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不敢再踏入西域半步。

丞相魏相却不赞成他的观点,向宣帝劝谏道:“这些年来,匈奴和我朝非常友好,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如果为了车师而去与匈奴作对,道理是说不通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日子很穷,缺衣少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轻易得罪邻国呢?

“现在国内连年遭灾,农业生产总是歉收。郡县官吏称职的很少,风俗、道德也有很大问题,儿子弑父、妻子杀夫的案件层出不穷。我觉得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怎样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应当首先整顿朝政,重用人才。

“如果一定要兴无名之师,打老百姓所不欢迎的仗,即使一时侥幸取胜,也会带来无穷的后患。仗着人多势众而向外邦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

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忠言,没有对匈奴使用武力,只是派遣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回本国后,将郑吉的军队接回渠犁。

成语释义

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故事出处

《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出处译文

仗着人多势众而向外邦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

035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