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6854900000025

第25章 生活认知(1)

001割臂之盟

在古代,男女没有结婚之前男方是不可以擅自进入女方的闺房的。

春秋时期,鲁庄公见到党氏的女儿孟任,就喜欢上了她,开始追求孟任。但是孟任每次见了他都把门关上不理他。孟任将鲁庄公这样的大人物拒之门外,可见她的勇气。鲁庄公觉得她是不可多得的女子,于是答应娶她为夫人,孟任这才答应他的要求,并割破自己的手臂,和庄公订下婚约。可见孟任是一位贞洁、勇敢的女子。

成语释义

用割破手臂的方式立誓。本来表示男女秘订婚约,后常用来表示和亲人诀别。

故事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

出处译文

开始的时候,鲁庄公修的楼台和党氏的家相临,两人做了邻居。鲁庄公见到党氏的女儿孟任,就喜欢上了她,开始追求孟任。但是每次孟任见了他都把门关上不理他。后来鲁庄公表示要娶孟任为夫人,即诸侯正妻,孟任这才答应了庄公的要求。孟任把手臂割出血,表示和庄公订下婚约。

002一日三秋

《诗经·王风·采葛》中这样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里叫采葛、采萧、采艾的姑娘是同一个人。一日不见,如隔了三个月、三年那么久。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思念之情。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思念心中的爱人所产生的急切的心情。

故事出处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出处译文

那个采萧草的姑娘啊,一天没有见到她,就像隔了三个秋季(九个月)那么久!

003雪泥鸿爪

宋代文豪苏轼和弟弟苏辙曾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游历,在当地的一所寺院留宿。寺院里有一个老和尚叫奉闲,对他们殷勤款待,三人相聊甚欢,无所不谈。临走时,苏轼和苏辙在寺庙的墙壁上题诗。苏辙(字子由)后来作了一首名为《渑池怀旧》的诗来记述这段往事。

后来奉闲和尚去世,苏轼回忆起当年游渑池的情景,感慨不已,便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以纪念奉闲。全诗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大意是说:人生在世,四处漂流,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在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鸿鹄留下的爪印并无标记之意,因为它来去自由,随意而飞,不分东西。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寺院的墙壁已经损坏,已经没有机会再见到当年的旧诗。那次去渑池的路途崎岖,路又远,人又疲劳,连骑的驴子都累得叫起来。

成语释义

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故事出处

宋朝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译文

人生在世,四处漂流,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在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004博士买驴

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学问多了当然好,但是他又过于自负,喜欢炫耀自己的学问,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博士身体差,不能没有脚力,于是他就去市场上再买一头。跟卖牲口的人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笑他迂腐,并且说自己不认识字没法写。

博士说:“那我代写一份好了。”卖驴的同意了,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如此认真又投入,过了好长时间才写好,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觉得有趣,就围上来听。

凭据很长,博士念得又慢,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

卖驴的听后感觉像是掉进了云雾里,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你不用写那么多。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邺城流行这样的话:“博士去买驴,写了三纸的收据却没有提到一个‘驴’字。”

成语释义

讽刺文章长篇累牍,却谈不到点子上。

故事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出处译文

邺城流行这样的话:“博士去买驴,写了三纸的收据却没有提到一个‘驴’字。”

005游刃有余

《庄子·养生主》里记载,战国时,有一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不但动作快,而且下刀剥皮剔骨都非常熟练,很快就能把一头牛的肉和骨全部分解开来。梁惠王看了连声赞叹,并说:“你宰牛的技术竟高明到这样了啊!”

厨师回答说:“我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不仅因为技术熟练,而且还因为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我已经完全弄清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我的刀虽然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磨过那样锋利。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总有一定的空隙,我的刀刃又磨得极薄,比牛骨节间的空隙还薄,所以用这样的刀刃来分解有空隙的牛骨节,运转刀刃是大有余地啊。”

梁惠王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庄子强调,养生的重点在于依循自然规律,避开不利于身体的目标。他还指出,“养生主”的“主”,就是人的精神。养生不仅要注意养形、养志,更要注重养神,正所谓“安时更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只有精神饱满,身体才可以长存。

成语释义

指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劲。

故事出处

《庄子·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出处译文

用这样的刀刃来分解有空隙的牛骨节,运转刀刃是大有余地啊。

006东施效颦

越国的西施长得非常漂亮,人们都非常喜欢她。西施身体不太好,时常心口疼,所以她总是轻轻地捧着胸口,微微地皱着眉头,这样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习惯的姿态。因为她长得实在太美了,所以这个姿态不但一点也不难看,人们还说这样倒更显得好看了。

离西施家不远,有个长得很丑的女子,有一次遇见西施,并且听见人们对于西施的美纷纷称赞,她非常羡慕。回家以后,便模仿西施的姿态,双手按着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慢慢地走路,自以为也很美了。

可是,因为她本来很丑,还要如此勉强做作,就成了一副怪模怪样。人们看到她那装模作样的姿态,觉得她更难看了。

成语释义

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故事出处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

出处译文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

007呆若木鸡

战国的时候,人们很喜欢斗鸡的游戏。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训练斗鸡,准备参加搏斗。当时齐王是个斗鸡迷,专门请纪渻子帮助他训练斗鸡。

过了十天,齐王问纪渻子:“鸡已经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看到别的鸡的影子,虽然已经不乱动,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终于对齐王说,斗鸡已经训练好了。

待到斗鸡的时候,对手的鸡气势汹汹,又叫又跳。纪渻子训练的鸡却没什么反应,它虽然偶尔还叫几声,但已经有些呆头呆脑,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竟然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掉了。

以后,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的鸡斗,自然场场获胜,这只鸡也名声大噪。“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在庄子看来是一种美德,鸡有这样的表现,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

成语释义

现在用以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故事出处

《庄子·达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出处译文

这只鸡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像是木头做的,这样的鸡已经具备了完美的精神境界。

008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专卖珠宝的商人。有一次,他带上一批珠宝到郑国去卖,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他想了一个招揽顾客的办法。

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料,做成许多精美的小盒子,并在盒子外面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纹,四周还镶嵌了许多彩色的羽毛。他想,把珠宝放在这样精美而散发出奇香的小盒子中,郑国人就一定会被吸引而购买珠宝。

于是,这个珠宝商就满怀希望地带上这些货到了郑国。到达郑国之后,他来到最繁华、最热闹的街市上展示他的珠宝。

果然不出所料,马上有许多人围拢来驻足观看并欣赏。而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饰如此精美的盒子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一个,打开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退还给珠宝商后,拿着盒子十分高兴地走了。

成语释义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故事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出处译文

郑国人买了装珠宝的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对方。

009打草惊蛇

南唐的时候有个县官名叫王鲁,他做官的时候,经常接受贿赂,搜刮了不少钱财。衙门里上上下下的官吏也都暗地里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老百姓怨声载道。

一天,王鲁批阅案卷,发现他的部下被人联名控告,说是营私舞弊、违法乱纪,一件件事情有证有据,揭发得清清楚楚。这些事情,几乎和王鲁自己平时的行为一模一样。

因此,他一面仔细看着案卷,一面浑身发抖。心想:“这简直就像是告我一样,以后我得多加小心才是。幸亏这个案子落在我的手里!”可能是由于紧张,他居然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王鲁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里的蛇,却已有所警惕了。

成语释义

比喻行动不谨慎,反使对方有了戒备。

故事出处

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出处译文

尽管你只是为了打地上的草,可我已经像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被吓了一跳。

010一衣带水

南北朝末期,长时间分隔南北的人们渴望国家统一。隋文帝杨坚顺应人心,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那时陈后主在长江以南立国,隋文帝在长江以北立国。杨坚的军队碍于浩浩的长江,不敢轻易进军。

杨坚在长江沿岸驻马观察。他望着雾气迷茫的锦绣江南,斩钉截铁地对大臣高颎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就因为有一条像衣服带子般的江水,就不去解救我的子女吗?”说罢,他下令造船渡江,一举灭亡了南朝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梦想。

成语释义

本来是指不能被长江妨碍军事行动。后来指江河湖海等水域不能对人们的交往加以限制。现在指水域狭窄,彼此间非常近。

故事出处

《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出处译文

隋文帝对大臣高颎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就因为有一条像衣服带子般的江水,就不去解救我的子女吗?”

011一抔黄土

西汉文帝之时,有一个叫张释之的人,担任廷尉之职。他无论遇到何种案件,都依法办理,因此深得人心。

有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中渭桥,桥底下突然跑出一个人来,将拉车的马惊动了。卫兵立即将那个人抓住,由张释之亲自审问。审问完毕,张释之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是长安人,看见天子的车马来到,非常害怕,就躲在桥下。等了半天,他以为车马早已过去,这才跑了出来。他从桥下出来,看见车子正在过桥,就慌忙走开,所以使御马受惊。根据他的过错,应该罚他黄金四两。”

汉文帝听到那人只有这点罪过,怒气不息,大声说道:“此人使我的宝马受惊,非常可恶。幸亏我的马性情柔和,若是烈马,岂不将我摔伤?这个人理应从重治罪,可你却只是罚他四两黄金,岂不便宜了他!”

张释之连忙向天子解释:“法律是众人的事情,如果进行不当的处理,百姓就不会信赖朝廷。我担任廷尉之职,更应当公平断案。如果我掌握轻重不到位,全天下的法律就都会出现偏差,百姓也就不知该怎么办了。”听到这番恳切的分析,汉文帝想了很久,才说:“廷尉说得有理!”

过了一段时间,张释之又遇到一件盗窃高祖庙里的玉环案件。汉文帝知道此事勃然大怒,要灭小偷的九族,可是张释之只判小偷一人的死刑。汉文帝大为恼火,斥责张释之道:“盗窃先帝的庙器,可称得上最大逆不道了,我不但要杀他,还要杀他的九族。可你却不按照我的意思去办,这是什么道理?”

张释之脱帽叩首,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办案依据:“刑法是要区别轻重的,今日若将偷盗庙器者灭族,那么将来如果有人从先帝的坟墓上取走一抔土,陛下还怎么加重处罚呢?偷盗庙器与破坏陵墓相比,那罪行只不过是万分之一啊!”

听了张释之的话,汉文帝只得和太后仔细商量,最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成语释义

比喻极其微贱的东西,犹如一把土;也比喻渺小没落的反动势力。

故事出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其加其法乎?”

012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威王生活奢侈,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管朝廷上的事情,大臣们找不到决策者,苦不堪言。由于齐王很厉害,众人都不敢劝说他。眼见得齐国就要走上贫弱之路。

淳于髡口才出众,多次到诸侯那里去,却从来没受过屈辱。他去见齐威王,对他说:“咱们齐国王宫之内,有一只大鸟降落,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您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吗?”

齐威王笑笑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平常喜欢说隐语,他明白淳于髡是借隐语对他进行劝告,且劝得在理。于是他改弦更张,召见齐国的七十二个县官,赏了其中的一位,杀了其中的一个,接着又派遣军队,将各路诸侯打败,称霸于天下。

对于齐威王的这些行动,天下众诸侯惊慌得不得了,只得对他俯首帖耳。从此以后,齐威王平安地治理国家达三十七年。

成语释义

比喻平时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一旦有机会就做出让人吃惊的事情。

故事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出处译文

这只鸟不飞也就罢了,一飞就会冲天而去;不鸣叫也就罢了,一鸣叫就会让人感到惊异。

013一鳞半爪

唐朝时,着名诗人白居易在家里请客吃饭,他的好友刘禹锡、元稹、韦楚客都应邀而来。

席上酒菜摆好,大家就座停当,主人白居易站起来说道:“今日难得幸会,需要先赋诗才能饮酒。”

“既然如此,你可以先出个题目嘛!”客人们对他的提议非常赞同。

白居易略微想了一下,说道:“咱们就以南朝兴废作为内容,创作‘金陵怀古’诗,每人作一首,怎么样?”

众人对这个题目很有兴趣,一个个挽袖展纸,提笔思索。刘禹锡突然拿起酒壶,满满倒上一杯浓香四溢的美酒,然后一饮而尽。元稹见他犯规,笑道:“哎,诗未成怎能饮酒?”刘禹锡一句话也不说,提起笔来在纸上尽情挥洒,顷刻之间,诗已写成,大家都围拢过来观看。

只见刘禹锡写的是: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