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上)
6858200000061

第61章 科技篇(4)

代表团此行的共同感受,就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正在缩小我们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但精神文明方面的差距比之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则更需时日追赶,也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代表团所到之处,看到的是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和井然有序的教学氛围,接触到的是文明礼貌的师生和诚实守信的公民,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在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深植人心、良好的社会习惯蔚然成风之时,一个国家的发展才可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各类教育改革方案中,都反复强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注重道德践履的特点,更易被社会认可和被学生接受。所以,甘肃省高校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过程中,是否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的公共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否虚心学习美国经验,改进以往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成才问题,更关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重视与拉美特别是南美洲国家发展合作关系

近些年来,甘肃省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还不广,特别是与南美洲、非洲一些国家的交往才刚起步。南美洲国家铜、铁、银、锰、铝、金、石油等资源十分丰富,农牧渔业技术发达,与甘肃省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经济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虽然由于政治因素和贸易壁垒的问题,目前我们与南美洲国家广泛开展经济合作的时机还不十分成熟,但文化交流和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可以先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在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的问题,推动汉语教学,加大中国对外宣传的力度。甘肃省应进一步加强与南美洲国家的高层互访,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考虑甘肃的经济和产业特点,合作开发一些农牧业、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一批甘肃省急需和紧缺专业的留学人才。

(二)注意培养西语人才

西班牙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在西班牙和拉美很多国家都被作为官方语言,全世界共有4亿人口在使用。但是,西班牙语在我国一直被称为“小语种”(外语非通用语种),西语人才培养基地很少、培养规模很小。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国内众多企业进军拉美,同时,中国市场也被许多西班牙语国家所看重,但这些国家英语普及率不高,他们的企业在进入中国时,语言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当前国内精通西班牙语的人才甚为抢手。建议甘肃省有条件的高校加强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语言中心的联系,尽快实现合作办学,通过互派语言教师和留学生,严格按西班牙语全球传播机构塞万提斯学院所制定的质量控制标准,为我国培养储备一批优秀西语人才。

(三)严把中外合作办学审查关

我驻阿根廷大使张拓在与代表团会见时,特别提请我们注意在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时,不要让没有资质和实力的学校以及不法中介机构钻了空子,从中骗取中国留学生家庭的血汗钱。建议甘肃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省属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指导和监管,严格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在招生录取、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育培养、颁发证书等诸环节,把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关。坚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的原则,对合作对象进行认真考察和甄别。坚持公益性原则,合理测算合作项目生均培养成本,加强收费管理。

(率甘肃省科技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阿根廷、墨西哥后的总结报告)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甘肃而努力奋斗

(2006年11月27日)

全省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协会)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六大”精神和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提升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服务能力,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的主要工作

随着甘肃省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工作者队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至2005年底,全省科技人员总数达45.65万人,居全国第21位。其中从事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人员达到12.57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14.7万人,企业研发人员达到7.37万人。科技队伍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青黄不接的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中青年人才成为甘肃省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科技人员的就业方式、分布状态和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一、围绕全省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大力开展科技服务

全省各级科协及所属团队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报送专家建议报告238份;组织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论证和决策咨询132项。组织科技专家团到基层开展咨询考察活动,引进和推广农村实用技术53项,提出咨询建议500余条。省科技专家团提出的《关于把永昌县建成甘肃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关于白银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等,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承办了“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西部行活动。组织8万名企业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完成立项2183个;“金桥工程”、“千厂千会协作行动”项目稳步推进,完成协作项目近300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05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联合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向国务院报送了《专家建议书》,编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论文专辑。

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等10部门联合组织“三下乡”活动,认真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与组织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面向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农函大作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五年来,全省各级科协共举办各类培训1.2万多期,培训400多万人(次)。

二、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科繁荣和科技进步

(一)努力提升学术交流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和创新

五年来,甘肃省科协成功举办了以“科学技术与甘肃工业化”、“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为主题的5届学术年会,有3.2万名科技人员参加,收集论文3100余篇。全省科协系统共举办学术会议3600余次,交流学术论文64000余篇;聘请两院院士和专家举办学术报告会900多场(次),听众18万人(次)。学会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针对全省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办了科技论坛、科技沙龙等特色学术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许多建议被采纳。2003年3月,成立了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荒漠化治理和沙草产业的研发。

(二)积极推进学会改革,增强学会自身活力

五年来,甘肃省科协对学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发展了一批新学会,注销了一些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学会。目前,全省性学会有97个,会员12万人;市级学会332个,会员6.2万人;县级学会626个,会员12.2万人。通过调整改革,民主办会意识不断增强,组织体制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有所改善,经营学会的理念初步形成,学会间学术和工作交流频繁,学会生存和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学会依托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和研究课题,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和工程咨询,在承接机构改革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政府职能,拓展工作领域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省级学会设立了27种科技奖项,承担了36项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或技术鉴定,开展了14类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省水利学会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和咨询,省医学会承担了全省医疗事故鉴定,省老科协承担了离退休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省项目管理学会承担了项目管理人员资质评定,省地质学会开展了矿业权评估等服务项目,省机械工程学会开展了中国机械工程师国际资格认证工作。

(三)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往,促进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拓科协对外交流,加强了与国际科技组织的联系。五年来,共组织107名科协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参加在香港等地组织的培训和考察,先后与香港工程师协会、香港科技促进会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接待来访国外科技官员75人(次)。认真实施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申报项目8项。向中国科协和美国纽约科学院推荐了40名博士生会员。与台湾牵成永续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西部大开发——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征文评选活动”,征集论文1270篇。联合社会力量,成立了“甘肃省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先后组织12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入选论文230篇。参与了西部5省(区)科协和内蒙古科协联合举办的“中国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会议。

三、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不断拓展科普工作新路子

(一)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

各级科协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创新科普工作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年来,全省科协系统共派出科普工作者7.58万人(次),组织科技大集13.6万场(次),举办各类科普展览4789场(次),发放各种科普资料2500万份。承办的中国科协“科普列车西部行”活动,为天水市援建4个图书室,赠送了30万元的科普展品。2003年,针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击非典”科普卫生教育活动,在全省防治“非典”疫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创建了8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区)、6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4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命名了34个省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在甘肃省实施的3个“西部科普工程”项目,通过了中国科协的验收。目前,有11个县(区)正在创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全省科普示范县。

每年开展的“科普活动周”、“科普日”活动,主题鲜明,参与科技人员众多;“科技下乡”、“科普大集”、“科普之冬(春)”等活动已扎根基层,惠及民众;“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等活动使200多万名青少年受到科学熏陶;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宣传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大型展览,影响广泛。结合世界物理年、航空百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神五”和“神六”上天等重大科技事件和纪念日,广泛开展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宣传活动。在农村、社区、学校、党政机关和军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展览和报告会900多场(次),参加群众340万人(次)。

(二)加强培养,注重实践,不断增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普活动。五年来,共举办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届,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6届。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5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28个。在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甘肃省选手总成绩名列西北五省区第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首次召开了全省青少年科普工作研讨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甘肃青少年心理素质调查”活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依据。我们先后举办了《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和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大型科普展览。借助社会力量,实施了在社区建设“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示范项目,举办了5届儿童科幻绘画比赛,开展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信息学)等学科奥林匹克选拔竞赛,组织了“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西部行”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进一步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命名3个特色科技馆,建成“青少年科学工作室”12个,组建市级农函大14所,县区级农函大43所,建成标准科普宣传画廊540多个。

加大科普资源的开发。成立了甘肃省科技新闻学会,实现了《甘肃科技报》的复刊,创办了《大众科普》杂志,开通了省科协局域网和甘肃大众科普网,组织编创科普作品11520种,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举办了第四届“甘肃省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活动。加强了与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的合作,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搭建了科技传播平台。

科普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省、市、县、乡、村科普网络格局,拥有各级专兼职科普人员18.84万人。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科普志愿者队伍75支,有科普志愿者1.4万人。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利用“科普大篷车”在全省各县(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347场(次),使108万少数民族群众受益。

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对全省5117个农技协进行了调查摸底,筹备成立了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渭源县五竹良种洋芋繁育协会和肃州区俊林蔬菜协会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百强农技协,命名了59个农技协为全省“十佳”和“五十强”农技协。

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社会团体积极与科协组织共同开展科普活动。在爱德基金会的支持下,定西县、靖远县被列入“甘肃中部干旱区生态扶贫项目”计划,已完成靖远县磨儿沟生态扶贫项目,项目总预算2321万元。

(四)发挥市县和企业科协的作用,深入开展特色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