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讲给儿子的真心话
6860500000019

第19章 积累丰富的学习能力——学习是成长的加油站(5)

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渴望为人类做出大贡献,那自然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即使你愿做一个普通人,也须要求职,要胜任工作,要想挣钱,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是不行的。你或许羡慕计算机软件人员的高薪,但要知道,他们是靠知识才挣来不菲的报酬的。为拥有专业知识,他们付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远比常人要多。你要去做财务总管吗?你怎能不懂财务的知识?你要在股市上赚钱,你就应该有起码的证券知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电子商务、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国际金融……你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你就得读书,就得学习。知识的更新非常快,你必须有终生学习的心理准备。

一切东西都可以满足,金钱,住房,汽车,享乐……只有读书和学习不可以满足。在这方面,要永远不知足。

徐特立说:“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惟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有人说:“我已经有了够花几辈子的钱,我干吗还要读书学习?”当然,你可以不读书了,但你今后的人生必定是庸人的人生,愚人的人生。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这个“贵”,是指气质的高贵,人品的高贵。你愿意当一个没有知识修养的土老财吗?

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专业书,有益于自己的工作。读杂书,则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读优秀人的书,则可以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谨,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严,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精辟地说出了读书对人的修养的益处。

也有人说:“我也想读书,可实在是没有时间。”真没有时间吗?鲁迅说:“我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读书写作上了。”雷锋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只要挤就会有的。”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他读书是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当然,读书也自有学问,不是只要读书就能获益。

1.读书要有选择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我们必须学会这样的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的读物。”俄国另一位作家屠格涅夫说:“不要读信手拈来的书,而要严格加以挑选。要培养自己的趣味和思维。”读书要有选择,不仅是因为书籍很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书籍中良莠不齐。不加选择地读书,很可能读了一堆“垃圾书”,不但白白浪费精力,还使自己思维混乱、趣味变得低下。在图书的选择上,可以听听父母、师长和名家的推荐意见。在美国,就有为中学生规定的20多部必读书,其中文学、哲学、自然科学都有,还包括《共产党宣言》。中国教育部门也为中学生规定了一批必读书,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古典名著。其实这些书,对于那些没读过的成年人,也是值得一读的。

2.读书的面不要过窄

读书的目的有多种,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消遣,有的人是为了学习实用知识,也有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从读书的最佳目的讲,我们应该在消遣和实用之外,更注重人生的充实。这就不是只读些武侠及言情小说等消遣性的书就可以了,更应该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和社会科学读物、科普读物和哲学读物也应该读一读。这样读书能使我们开阔视野和心胸,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读书也不要只读自己偏爱的作者一家的书。鲁迅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读书要消化

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是图“眼饱”。这就如同吃了许多食物,胃部却没有消化吸收,只会对身体有害。徐特立说:“我读书的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哑口无言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而不会从死字母中吸取思想的人,也是哑口无言的。”

4.精读与泛读

为了解决书多和时间精力有限的矛盾,聪明的读书人都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办法。就是对于必须读的书仔细阅读,而对于只需大致了解的书则粗略一些。陶渊明好读书,他的方法是对已知的内容或不重要的内容“不求甚解”,而对于重要的内容或有新意的内容则“每有全意,欣然忘食”。鲁迅一生读书很多,除了许多书他是精读外,对其余的书则采取“随便翻翻”的办法。泛读也绝不是不动脑子的机械读书,而是先则注意其中的闪光点,一有发现,这闪光点的部分就会成为精读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作为读书经验尚少的人,还是应以精读为主,宁可初期读得慢一些,也不可“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

读书还有许多好的经验,如作读书笔记、摘录、背诵好的文章等,如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书是书,输是输;有书不会输,输的不会是书;输了要认输,不要任书;看书不会输,不看书就会输;怕输的人看见人家看书他也看书,看书的人喜欢别人看书,他一点也不怕输;怕输就不能无书;无书不怕输也会输;无书又怕输肯定输了又输。

真心话:

读书吧!读书能使你成为完善的人。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后人。

10.养成每天读书至少30分钟的好习惯

书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读书使人充实,可以提高自身素养,改善思想,增长才能。你应该找出自己每天的30分钟,最好是每天的固定时间。你唯一需要的是读书的决心,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一定能找得着30分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这个“阶梯”的理解,应该是人们一生的经历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获得知识,那么就只能依靠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理。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一个家庭的藏书对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来只是补习班讲师的英文教师,后来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缩写本随身携带、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岗位,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为目的,也慢慢把自己带向成功之途。

聪明的青少年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样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善于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一位前任的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但是,读书不能不求甚解,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各种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不甚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地把读书比作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而后照着这些义理去做。

他说,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20岁,只能逐句去理会。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真心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仔细读书,将为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精神上的极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