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6873500000055

第55章 文史·典籍(4)

玄奘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上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他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历经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在当时轰动一时。

《西游记》就是将玄奘取经的故事通过神话的形式再现了出来,它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它应用神性、人性和物性(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孙悟空的神猴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独具特色,可谓空前绝后,既有神的威力又闪现着现实社会中人与动物的习性,在古代同类小说中十分罕见。

小说通过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世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精彩紧凑,充满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小说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生动而流畅,极富表现力。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幽默诙谐,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在结构上,小说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主线,逐次展开情节,枝干分明,颇具匠心。

019“红学”的由来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说:“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关于“红学”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原来,清乾隆以后,讲求“经学”的风气日盛,许多学者都埋头研读经书。据传,松江县有个叫朱子美的文人,不攻《四书》《五经》,喜读小说。自言“平生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

一天,一位朋友来看他,一进门就见他正在埋头读书,便笑着问:“先生现治何经?”他答道:“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朋友不解,他说:“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原来“经”的繁体字写作“经”,“经”去掉一横三曲,正是个“红”字。这个小故事流传开来,“红学”就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专有名称了。

到民国初年,“红学”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如蔡元培、王梦阮等学者开始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研究。“五四”运动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为“旧红学派”,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称为“新红学派”。

现如今,学术界对“红学”的研究更是推向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了。

趣味链接:《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写的大多是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斗争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红楼梦》是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

另外,它还是以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红楼梦》中的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并巧妙地与刻画人物相结合;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都对后代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020《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吗

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书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事实上,《红楼梦》根本就不是曹雪芹的自传,书中的贾宝玉也不是曹雪芹。其原因是,贾宝玉和曹雪芹两人的出身不同,他们所过的生活也相差甚远。

书中的贾宝玉出生于一个大富之家,是个“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富贵闲人”,而曹雪芹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根据曹雪芹的生平资料,他的生活经历和书中所塑造的贾宝玉的生活经历是相差甚远的:襁褓之中的曹雪芹就遭遇了巨变,家道开始败落。他过的是穷愁难挨的贫民式的生活,哪能像书中的贾宝玉那样,每天身边都围满了如花似玉的妙龄女子,在大观园中风流快活呢?

由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根本就不是曹雪芹的自传。

文学家在创作时,往往都在主人公的形象里面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曹雪芹也是如此,他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时,寄托了自己对政治、社会、人生的某些思考、愤慨和向往。如果读者把这个当做是曹雪芹年少时的生活写照,那未免太荒唐了。

趣味链接:《红楼梦》书名的来历

这个问题要追溯到甲戌本《红楼梦》书首的《凡例》,其中写道:“《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然此书又名《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该书命名为《红楼梦》的原因。

又如何理解“红楼梦”这三个字呢?原来“红”同“朱”,“红楼”也即“朱楼”,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在“红楼”两字的后面再加上一个“梦”字,寓意着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是南柯一梦。另外,这一命名也清晰地展示了传统封建意识对人性的禁锢以及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021曹雪芹卒年小考

曹雪芹卒于何时一直是红学界争议很大的问题。对此,红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壬午说”(1763年)、“癸未说”(l764年)及“甲申说”(1764年初春)。

胡适坚持“壬午说”,他凭甲戌本“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认为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

周汝昌提出“癸未说”,建议把曹雪芹的卒年改为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

另外,还有的人坚持“甲申说”,认为曹雪芹卒于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春末,曹雪芹已病故。敦诚就为他写了“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的挽诗,其中就两次提到了“四十”这个数字;张宜泉也在《伤芹溪居士》诗题下注明雪芹“年未五旬而卒”。

因此,曹雪芹应该卒于甲申(1764年)春末,享年应在四十至五十岁左右。

趣味链接:曹雪芹的名字来源于“雪底芹芽”这道菜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业余的烹饪专家,《红楼梦》一书中就有大量有关食物的记载和饮食细节的描写。他本人的名字也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人认为,他之所以起曹雪芹这一名字,是因为他生前最爱吃“雪底芹芽”这道菜。又因为苏东坡有诗云:“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所以,喜欢美食和诗词的曹雪芹便自号“雪芹”。

022纪晓岚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丛书,基本上囊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着作,许多珍本秘籍因《四库全书》的编修才得以保存下来。《四库全书》的编修是一项极为浩繁的工程,素有“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美称。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他是清代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

纪晓岚24岁时参加了顺天乡试,以超群的才华拔得头筹。这一段时期,他潜心研究考证学,博览群书,这为他后来编修《四库全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纪晓岚得中进士。按照清代科举制度规定,新科进士除一甲三名授修撰及编修外,另外再选其中一部分有文学、书法特长的进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称为翰林院庶吉士,纪晓岚就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而被选中,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纪晓岚庶吉士学习期满,因成绩优异而留馆授编修。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年发生了两淮盐运案,该案是乾隆年间的大案之一,其中牵扯到盐运使卢见曾。纪家与卢家是亲戚,纪晓岚的女儿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纪晓岚因报信泄密而被贬谪到乌鲁木齐,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谪戍生涯。这对他的思想、性格、处世态度影响很大。回到京师后,他深感世态炎凉、仕途险恶,但他又不想隐身出世,所以他终日以书为伴,苦心研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降旨,购访民间遗书,提倡对古籍进行整理和考据。并派军机大臣为总裁,挑选翰林等官,选定员数,详定条规,专司查校,编纂《四库全书》。因为刘统勋的全力推荐,纪晓岚担任了《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非常敬佩刘统勋这位恩师及严师,所以他尽心尽职,并不遗余力地招揽了当时许多着名的学者参加编修,深得乾隆帝的赏识。该年十一月,纪晓岚被补为翰林院侍读。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收录图书3503种、7.9万多卷、3.6万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等5类,共计44类。

《四库全书》所收之书来源于朝廷藏书和征献的民间藏书。为了妥善保存这批经典文献,朝廷从全国征集了3800多名文人学士,他们花了十年的时间,用工整的楷书抄录了七部,分藏于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和杭州。

趣味链接:是狼是狗

一次,纪晓岚应邀参加兵部尚书王杰的宴会,有位陈御史也来了,他比纪晓岚大几岁,也是一位生性诙谐、个性滑稽的人,与王杰、纪晓岚都是莫逆之交,而且惺惺相惜,相互戏谑成习,无所顾忌。

就在他们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时,厅外有一只家犬徘徊,等候觅食残骨。陈御史一看到狗,便灵机一动,故意用手指向厅外,佯问纪晓岚:“是狼是狗?”

纪晓岚一听,知道御史在骂他“侍郎是狗”,他也假装糊涂,随口答道:“是狗。”王尚书插嘴问:“你何以知道是狗?”“狼与狗尾巴有别。”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解释:“尾巴下垂为狼,上竖(尚书)是狗!”

此语一出,引来满堂哄然大笑,王尚书被骂得面红耳赤,无词以对。陈御史更是笑得连喝进嘴里的酒也喷了出来,指着王尚书说:“你倒是捡了便宜,我本来问是狼(侍郎)是狗?原来尾巴上竖(尚书)是狗。”说完大笑不止。

“狼狗之别,尚有其二”,大家的笑声稍歇,纪晓岚又接着说:“即以它们所吃的东西来分辨。大家都知道,狼是非肉不食;狗却不同,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纪晓岚的话,使刚刚低落下来的笑声一下子又爆响起来,这一回轮到陈御史面红耳赤了。

023魏源与《海国图志》

吉田松阴是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先行者,而启迪他提出变革的书就是我国大学者魏源所写的《海国图志》,其变革口号也是来源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1794~1857年)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着名学者和近代启蒙思想家。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官僚家庭,10岁时家乡遭灾,家道从此没落。由于家境贫寒,魏源读不起书,只好到私塾里借书,在母亲的织布机旁苦读了《四书》、《五经》等经典史籍。由于刻苦勤奋,他15岁便考中秀才,29岁时考中举人。他热心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喜欢议论时政,成为鸦片战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

1840年9月的一天,占领定海的英军为了筹划进攻中国内地的作战计划,派出军官刺探军情,一名叫安突德的炮兵军官偷偷地到定海附近测绘地图,被当地的百姓抓获,送交给宁波知府衙门。

魏源获知此事后,非常高兴,立即赶到宁波,亲自审讯安突德。安突德向魏源交代了英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情况,同时也详谈了英军的武器情况和作战意图。事后,魏源根据安突德的交代材料,写成了《英吉利小记》,向我国人民介绍了当时英国的历史、地理等基本情况。

魏源还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及新搜集的外国图文资料,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到1843年初,他终于写成了《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宝贵典籍。它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着述70多种,还有各种奏折10多件和魏源的一些亲身经历。

《海国图志》涵盖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分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侧重各有不同。如《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在《世界各国史地》篇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美国的联邦、选举、议会制度等。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的巨着。它开阔了当时我国人民的视野,并促使他们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就受到了这部巨着的深刻影响。

趣味链接:《海国图志》是如何编成的

1841年8月的一天黄昏,魏源在江苏镇江遇见了即将被发配到新疆伊犁的林则徐。两位忧国忧民、力主抗英的爱国志士相见,不由百感交集,慨叹不已。

在魏源的住处,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指着布包内的一大捆书报说:“这是我在广东时组织译员从香港、澳门的书籍和报纸上翻译的译文材料。如今我将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路途遥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我想把这些材料交给你,希望你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编写一本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改变国人对世界的无知状态。”魏源从林则徐手里接过沉甸甸的布包,会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他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搜集天下有关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资料,编成了集世界史地着作之大成的《海国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