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6873500000069

第69章 文词·解析(7)

现代意义上的“敲门砖”就是考上好的大学,拿一个较高的文凭,然后得以进入好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殊不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人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被讽为眼高手低,所学的虽然为专业,但在专业实战中却一点特长也发挥不出来。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要“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仅靠“敲门砖”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042“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家家户户都养马。有了马,就可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也常以养得骏马为荣。当两人牵马相遇时,一般都会在对方的马屁股上礼节性地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在拍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说:“你的马膘真肥啊。”对方也会作出相应的回应。

然而,这种礼节和习俗逐渐从养马区流传开来,变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的马时,不管其马肥瘦如何,都会争着拍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拍马屁也称“溜须”。现在人们往往以“溜须”一词来形容那些献媚取宠的行为,提起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笑话呢。

据传,宋真宗时,有个叫丁谓的宰相,他很有一套溜须拍马的功夫,他是靠这个当上官的。一次他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谓看到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溜须拂拭,并对其胡须加以盛赞。

没想到老宰相为官清廉,深知此人心术不正,不吃他这一套,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溜须”这一典故由此而来,从而流传至今。

趣味链接:“马虎”一词的来历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些人办事丢三落四,糊里糊涂。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字跟做事没有丝毫的关系。那它的意思是怎样演变的呢?

相传,宋代时京城有个二百五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他特别喜欢画虎和马。一次,他刚画成一只虎头,有位朋友登门来拜访请他画匹马,画家大笔一挥,就说马画成了,朋友看了,不伦不类,哭笑不得,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他的两个儿子回到家见了,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马;小儿子问他,他说是虎。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碰上一匹马,却以为是虎,一箭就给射死了,结果遭到人家索赔。小儿子外出采蘑菇,在林子里遇到一只虎,却以为是马,就想去骑,结果被虎一口吃掉了。

画家因自己的马虎图,接连遭受损失,心中不快,就把《马虎图》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后来别人讥笑他就称他为“马虎先生”,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043“五魁首”如何用到了酒席划拳令上

“五魁首”与明代的科举制度有关。“五魁首”是“五经魁首”的简称。“五魁首”到底有哪五魁呢?一般指《诗》、《书》、《易》、《礼》、《春秋》。这五经也被称为儒家五经。

明代科举考试常以儒家五经取士,每经的第一名叫“经魁”;每科前五名,必然分别是每一经的第一名(经魁),俗称“五魁”。魁,即是首的意思,比如一个会党的领袖,叫党魁。

魁跟中国古代的星宿崇拜有很深的关系,民间将“魁”解释成“鬼之脚右转如踢北斗”。魁星,又称奎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奎主文运”。古时,魁星楼、魁星殿遍布全国各地,保佑各地的考生金榜题名。

据说“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许多考生在考试时都带着泥塑的小魁星,或在座位前贴魁星像,以求保佑文运亨通。

趣味链接:独占鳌头里所说的“鳌头”是指什么

独占鳌头常用来指在某一方面特别顶尖的人,比如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一名,高中状元被唤做独占鳌头,这里的“鳌头”是指什么呢?

原来,“鳌”为俗字,正字作“鳖”,本义为海中大鳖。“鳌头”是指皇宫大殿前石阶陛石上刻的鳌头。古代科举考试,因为在殿试中,选出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后,就宣旨唱名,谓之胪传。这之后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到殿中天子座前的台阶下候殿试榜。

候榜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必须遵守邦国礼仪,即由状元站在大殿前石阶的陛石上,即是在“鳌头”上迎榜,由于状元一人独占殿中的大鳖,所以就说他独占(或站)鳖头,所以“鳌头”也成了状元的代名词。后世就沿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044什么样的人最先被“千夫指”

“千夫指”原意为一个人被众人所痛恨,后来引申为众怒难犯,鲁迅诗句中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千夫指”一词出自《汉书·王嘉列传》。

西汉哀帝,是个喜欢别人对其溜须拍马的人,凡深知他这一点的朝中官员都获得了很好的封赏,侍中董贤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董贤特别善于阿谀奉承,所以深得皇帝的宠信,二十二岁就当上了大司马。

董贤升官之后,不把下官放在眼里,凭借皇上的恩宠,在朝中为所欲为,众权臣都得让他三分。更荒唐的是他公然把国家收缴的大量物资私自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还带头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他的这些无道行径,引得许多大臣纷纷上书。但哀帝不但不制止,还庇护他,并且还要加封董贤土地两千顷。丞相王嘉对哀帝说:“皇帝要加封董贤,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董贤强占民田,奢侈放纵,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加封他,恐怕要失去民心,我看还是慎重些好!”哀帝听了很不高兴,但觉得大臣都反对,便默不作声。

时隔不久,哀帝便借口傅太后有遗诏,要赏赐董贤,又重提加封董贤的事。王嘉再次反对,他劝谏哀帝说:“爵位、俸禄、土地,是上天所拥有的,皇帝代天赐爵,应十分慎重;加封土地也应给有功的人。否则,老百姓不服气,上天也会不满意,会降灾给人间。董贤是佞幸之臣,贪赃枉法、假公肥私,而陛下却赐爵加封使他更加高贵,这样做,正直的人是不会为您效劳的。现在,天下人都恨董贤,俗话说:‘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被千人所指骂,没有病也得死),这是众怒难犯呀!望陛下明察,以顺应天下人的愿望。”

由于王嘉多次上书揭露董贤,董贤便怀恨在心,在哀帝面前诬陷王嘉,由此,哀帝日益疏远王嘉,后来以欺君之罪把王嘉下狱。在狱中,王嘉仰天长叹说:“我身为丞相,却不能进荐贤才,黜抑小人,我对不起国家呀!现在我能为国家而死,死而无憾。”最后竟绝食吐血而死。

趣味链接:“孺子”是个人名,那“孺子牛”又是怎么回事呢

“孺子牛”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左传·哀公元年》。后人用此词语形容心甘情愿地为别人服务,这里的“孺子”乃是春秋时齐景公幼子的名字。

春秋时,齐景公非常宠爱小儿子荼,即晏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宫逗孺子玩耍,为了使孺子笑得开心,自己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一扯手中的绳子,拉脱了齐景公的牙齿。齐景公并没有怪罪,反倒还很关心孺子摔痛了没有。齐景公临死前把孺子立为了国君。

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将其点化,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045“穿小鞋”的由来

在封建社会,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的陋习,在女子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用很长的白布把脚死死缠住,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月牙儿”。当时的观念是,脚缠得越小越美,并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脚缠小了,当然只能穿小鞋了,这就是穿小鞋的本义。而这跟现在所说的意思,即故意刁难人给人穿小鞋,有什么关系呢?据说这跟古代的男女婚姻有关。

古时候的男女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深居闺中,轻易不露面,男方无从知道女方的模样,只能依照媒婆所拿来的鞋样大小去衡量女方的美丑。

男方看到了鞋样,就如同是见着了女方本人,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如果男方看了鞋样,有意向的话,就留下这个鞋样儿,并按照此样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按规矩,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女方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

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趣味链接:穿小鞋的传说

相传北宋时,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长到了出嫁的年龄,她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聋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同意。不几日,一个媒人前来提亲,要将她介绍给一个秀才,巧玉很中意,就答应了下来。可这时,后娘的脸色却不好看了。

后娘为了刁难巧玉,就暗暗想了个法子整她。后娘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让媒婆带给男方。男方看到鞋样后,也很满意,就根据这双鞋样子做了一双小绣鞋连同聘礼一起送到了巧玉家。

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花轿。于是巧玉羞愧难当,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