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6873600000017

第17章 称谓文化(2)

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思是说,当皇上的人,把四海之内的人们都看为一家,我们国土之内的人民,都是我的百姓,我把所有人都放在我的心中,以诚心相待,怎么可以猜忌怀疑我宫中驻守的警卫人员呢?

于是,人们便从唐太宗的话中,抽出了“海内赤子”四字,指普天下善良忠心赤诚的百姓。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后来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黎民百姓”的由来

在现代汉语语汇中,“黎民”被释为“百姓”。“黎民百姓”指的就是人民大众,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在五千年以前,当时我们祖先有几支最大而强悍的部族,即黄帝族、炎帝族、夷族、九黎族。九黎族位于南方,他们的图腾大约是猛兽,他们多次与炎帝部交锋,终于导致与炎帝族和黄帝族为首的大约一百个氏族的联盟在涿鹿大战。结果是九黎族战败,退回了南方。

由于胜方是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首的一百个氏族,所以当时就称这一百个氏族为“百姓”了。再加上本来就是炎帝和黄帝为首的联合,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了。

这次战争被打败的九黎族,所得俘虏称为民、黎,或称黎民。由此可见,百姓和黎民本来是指两类不同等级的人,是有贵贱之分的。

《尚书》中,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弃播百谷养黎民,实际上是用刑法强迫黎民耕种(播百谷)来养活受教化的百姓。百姓与黎民的区别,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世态炎凉,“百姓”中很多人沦为“黎民”,“黎民”中也有人立了战功或是靠了别的机会跻身“百姓”,于是百姓与黎民的界限渐渐缩小,最后,“黎民”就用来称代“百姓”了。“黎民百姓”,放在一起,意思就呈现了趋同性。

何谓六亲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六亲不认”指的是哪“六亲”呢?这个问题有不同说法。常见的有三种。

《老子》把父子、兄弟、夫妇定为六亲,但这里少了亲戚。

《左传》将父子、兄弟、姊姑、甥舅、婚媾(指妻子方面的家庭成员)、姻娅(指丈夫方面的亲属)定为六亲,但这样又显得有点重复,因为那些婚媾和姻娅中的一位,可能同前四类亲属同指一人。

《汉书》中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这个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父母”可理解成包括夫妻双方的,“兄弟”亦是夫妇双方的而且是可借代姐妹,子可解释为子女。它较前两种提法更全面广泛且明确简单。

岳父为何称“泰山”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祀天地山川,显示帝王的威仪,史称“封禅”。封禅时,还要封赏公侯百官。据说,将妻父称为泰山,与“封禅”有关。

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去泰山主持拜祭天地的封禅大典,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他把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来是个无名九品小官,丞相张说凭借职权,带女婿上山之后,立即将其官阶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穿着五品官服,便去问他。郑镒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答复。

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绰说:“此泰山之力也!”这话明说泰山大典使他升官,暗指郑镒的妻父帮忙。后来人们便开始称呼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首,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为“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些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为“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为“泰水”的。

“丈人”、“丈母”的名称由来

在我国,已婚男子习惯将妻父称为“丈人”、“老丈人”,将妻母称为“丈母”、“丈母娘”。这种称呼,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称为舅或妇翁。而丈人,则是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自然也包括妻的父亲在内,但并非仅仅指妻的父亲。

《论语·微子》有这样的记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古代耘田用的竹器)。”这个“丈人”指老汉。汉代王充在《论衡·气寿》中说:“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这里把老年妇女也尊称为“丈人”。汉代乐府诗《病妇行》则有“病妇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这里的“丈人”则是病妇对她丈夫的称呼。同样,那时候“丈母”一词也是对长辈妇女的尊称,并不专指妻母。

后来,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祭杨凭詹事文》中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察杂记》和《鸡肋章》都据以为证,认为将妻子的父亲称为丈人,是从此时开始的。既然丈人成了妻父的专称,丈母也就随着成了妻母的专称。

但是,现在对妻父、妻母不直呼丈人、丈母,而是称为爸爸或爹、妈妈或娘。

“东床”的由来

“东床”是女婿的代称,这一词语来源于南朝宋时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

据说东晋太尉郗鉴有一位千金小姐,名叫郗浚,天资聪慧,仪态万方,温柔端庄,正当妙龄,尚未婚配。郗太尉很疼爱这位女儿,一心想给她找一个人品出众、相貌不凡的佳婿。后来他听说宰相王导家的子弟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便想从中为女儿择一佳婿。

于是,他就给王导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思。王导看后非常高兴,早就听说郗太尉千金才貌双全,能到他家选女婿当然是他的荣幸。于是找了一个时间,让郗家人前来相看。

郗鉴于是派了一个信得过的人,到王府查看,时值盛夏,又是午休,王家五兄弟听说郗家来人相亲了,急忙整理衣冠,正襟危坐,和来人交谈,都表现得文雅谦逊。只有一个人表现得毫不在意,依旧敞开上衣,袒胸露腹,在东面的一个房间里呼呼大睡。

那人相看完毕,即回府复命,向主人禀报道:“王家公子个个英俊,相差无几。听说选婿,个个矜持恭候,唯有一人袒腹东床,毫不在意。”

郗太尉听了之后觉得那个袒腹东床的后生,心胸坦荡,毫不做作,决非等闲之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就选定那个袒腹东床的人为自己的女婿。原来这袒腹东床的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别人的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了。

“丈夫”的由来

“丈夫”,从字面上来看,“丈”是旧时长度的计量单位,“夫”则指男人,这两个字连起来,意思就成了“一丈高的男人”。那么,夫妻中,为什么把男方称为“丈夫”呢?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婚俗自然也各不相同。

相传,我国某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君,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子”的由来

“妻”字最早见于《易·系辞》:“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古时,妻的别称很多。如孺人、内子、内人等。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时,则称之为拙内、贱内。

“老公”、“老婆”的由来

有关“老公”、“老婆”这一称谓的来源,曾经有个前人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学士叫专爱新,嫌妻子年老色衰,欲休妻另讨娇娘,但一时却难于启齿。

有一天,专爱新灵机一动,故意在妻子面前写了副对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后,已明白丈夫的意思,便伤心地续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新粮与“新娘”谐音,对得甚为巧妙。专爱新对妻子的才学甚为钦佩,对自己的一时冲动感到很内疚。妻子见他面有愧色,亦趁机提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专爱新提笔续道:“老婆一片婆心。”后来,人们就将丈夫称为老公,妻子称为老婆了。

这只是一个传说,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有人说“老公”“老婆”的说法,是先在港台等地流行起来后,才传进内地的。

其实,老公、老婆的称呼在内地古已有之,《水浒传》中便有称丈夫为老公的用法。如《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潘巧云对裴如海说:“你且不要慌,我已寻思一条计了。我的老公,一个月倒有二十来日当牢上宿。我自买了迎儿,教他每日在后门里伺候。若是夜晚老公不在家时,便掇一个香桌儿出来,烧夜香为号,你便入来不妨。”

至于称妻子为老婆的例子,古书中亦不胜枚举,《梦笔生花·杭州俗语》中有:“打老婆,骂老婆,手里无钱卖老婆。”《蜃中楼》杂剧:“你就是怕老婆的乌龟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看来,港台的“老公”、“老婆”的称呼,应该是从内地传过去的才对。

“拙荆”的由来

古人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常称为“拙荆”,这是为什么呢?这和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有关。

东汉人孟光相貌丑陋,但她知书达礼,德行高尚,平日里荆钗布裙,十分尊重梁鸿,举案齐眉,被传为佳话。在“荆钗布裙”这个词中,钗,是女子的一种首饰,一般用金银珠宝镶嵌而成。而荆,则是一种很普通的灌木,荆钗,即是用荆的枝条做的钗。布裙,指用粗布做的裙。这样的穿戴是够朴素的了,一般是贫苦人家妇女的穿戴。所以荆钗、荆妻、荆妇、荆人、拙荆、寒荆、贱荆、老荆、山荆等便成了古时男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宋朝范成大《分岁词》诗:“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刘克庄《盖竹庙》诗:“寄书报与荆妻说,十袭荷衣莫要焚。”赵翼《移寓春树胡同》诗:“赁春尚未偕荆妇,祭灶仍先请比邻。”《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女遍问妗姑,生曰:‘俱各无恙,但荆人物故矣。’”史磐《梦磊记·刘公送婚》:“又谁知说与寒荆,便艴然与他争竞。”《红楼梦》第三回:“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醒世恒言》卷八:“刘公道:‘六嫂,你陪小娘子坐着,待我教老荆出来。’”《聊斋志异·陆判》:“朱曰:‘山荆,予结发人。’”

“连襟”小史

在我国民间,大多数人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也有的地区称之为连桥、一担挑。这个俗称的由来与杜甫有关。

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汉,细论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挺谈得来,经常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二人的结交过程,其中有这样几句诗:“孤陋黍未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用“襟袂连”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不是指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北宋末年,着名诗人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他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便为他写推荐书推荐他到京城任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其中有几句是:“襟袂相连,素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洪迈之前的马永卿,在所着《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使用。

“妯娌”溯源

妯娌,是指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那么,为什么叫“妯娌”呢?

《康熙字典》里称,“妯娌”的称呼来自于“扬子方言”,应属于现在的上海及其以西的长江流域地区的方言。

但是这个地区原来的方言并不是妯娌,而是“筑里”。筑的意思是“居室”,杜甫诗中有一句“畏人成小筑”,“小筑”就是小的居室;“筑里”则是乡里小居室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把住在同乡同里的小居室中的人称为“筑里”。在古代,一个大家庭是住在一起的,因此“筑里”的本来意思是指兄弟。后来又发展成指另-半了,人们称兄弟的妻子们为“筑里”。又由于“筑里”属于兄弟的妻子们专用,便造了近音的“妯娌”二字代替,由二字均是“女”字旁可以看出,“妯娌”就是专指妇人了。

“青梅竹马”的来历

“青梅竹马”,现在用来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嬉戏之状,也指儿时就认识的伴侣,此语一般用于男女之间才属恰当。

在这一词语中,“青梅”是用来比喻女孩的,“竹马”则是寓意男孩。它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

诗中写夫妻小两口在小时候一块儿玩耍的欢欣、纯洁、天真、可爱之情,有几句吟咏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意思就是说:情郎你骑着竹马(男孩子把竹竿放于腿下模仿骑马的游戏)来找我,绕着井边(即床)追逐,把弄青梅玩耍。你和我小时候一起住在长干里的时候,就相亲相爱,天真毫无芥蒂,哪有半点猜疑啊!

“月老”和“红娘”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和“红娘”的意思相似,都是帮助人们完成美满婚姻的热情人士。但是,这两者也有区别:前者是媒人、介绍人;后者是帮助促成婚姻的人,帮忙者。因此,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应分清是介绍人,还是热心帮助者。

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订婚店》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有一个名叫韦固的少年,虽多次有人提亲均不成功。在去长安路经宋城时,见一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石阶上,就着月光在翻看一本书。韦固好奇地走过去,然而那书上的字他却一个也不认识。

后来,经询问他才知道老人是掌管人间婚姻的神仙。他连忙问自己的婚姻大事,神仙查阅后说:“你的妻子,今年3岁。当她17岁的时候,就会嫁到府上。”说完还带韦固去看他的妻子——一个被人抱着的3岁丑女孩。韦固气极,派人去刺杀那丑女孩。刺客没杀成,只把女孩的眉宇间刺伤了。

14年后,韦固才找到合意妻子结婚,妻子漂亮年轻,仅17岁。婚后韦固发现妻子眉间有个伤疤,恍然大悟,她正是月老说的女孩。“月老”自此成了媒人的代词。

红娘则是元代着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重要人物,崔莺莺的侍女。书生张君瑞和崔莺莺一见钟情,情愫暗生,但由于崔家老夫人不许,致使一对情人苦苦相思。这时,机灵的红娘,便帮他们传递书信,替主人试探、约会,莺莺终于不顾礼法束缚,在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私订终身。

后来,老夫人知道了,要棒打鸳鸯。机智的红娘勇敢地站出来,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使得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帮助他人完成美满婚姻的人称为“红娘”,表示尊敬和感激。

为何称媒人为“冰人”

“冰人”、“大冰”都是媒人的代称,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呢?

据《晋书·艺术传》记载:一天晚上,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面的人说话。令狐策弄不明白这个梦是吉是凶,便请占卜人为他圆梦。占卜人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你做的梦是阴阳之事,即男女间的婚姻之事,因为你站在冰上对冰下人说话,实际上是“为阳语阴”,也就是代男人对女人说话,这说明你将要替人做媒。什么时候冰破,什么时候婚成。

从此,媒人便被称为“冰人”了,冰人说媒也就被称为“作冰”。《今古奇观》第四十一卷即有:“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除非他女儿不要嫁人便罢休,不然,少不得男媒女妁。”

“东道主”的来历

请客吃饭,应邀的宾客泛称主人为“东道主”。表示自己要请客,也称“做一下东道主”,也有简称“做东”的。由此引申出的词有租房卖房的“房东”、公司商号的“股东”、产权所有人或是赌博时的“东家”等。为什么要用“东”来指这些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