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6873600000047

第47章 建筑园林(1)

古代城市是如何规划的

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早在周代,城市建设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当时,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级而异,城内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

古代的城市还很重视城市的选址。《管子》一书中就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中国一些着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

古代城市的道路网多为方格形,这种街道便于交通,街坊内便于布置建筑。北宋开封城则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中国古代按规划建造的城市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这种布局的渊源有二:一为中国传统的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布局手法;二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图的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也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内,在总体布局上把城市建筑和水面、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

砖的由来

据考古学研究,我国的砖发明于战国时代,古名叫“甓”。但古文的甓并非都指砖而言。未烧的土坯也叫甓或墼。后来真正的砖出现了,但有一时期仍称甓。

最早的砖,有方形的、曲形的和空心的。方砖和今天瓷砖的用法有些相似,在室内多用于铺墁地面或包镶屋壁四周各部。铺地砖多素面无纹饰,包镶屋壁砖多带有几何纹图案。

条砖最初发现于秦始皇陵,砖的质量很高,坚实细致。但在秦代使用条砖还不普遍。整齐划一的条砖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宣帝以后使用条砖已十分普遍。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用砖要迟一些,到东吴和东晋时才被广泛使用。

“砖”字出现较晚,从隋唐起,举凡墓砖、仓砖、塔砖等,都自铭为“砖”,“甓”字遂渐不为人所熟知了。

门墩简说

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它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后来经过演变,就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

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楼阁

在我国古代早期,楼与阁是有区别的。楼指屋上直接建屋,其中两层之间没有腰檐的又称为竖楼;阁指上下层之间除腰檐外还有平座的楼。后来,楼与阁常连称,楼与阁的界限也就不严格了。

楼阁的形象资料最早见于汉代明器和画像砖,在以后历代的绘画中也表现了许多楼阁形象。现存最早的楼阁是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古代的楼阁,大都为木质结构,有的甚至里里外外不用一根铁钉。如观音阁,全部用木料作骨架,框架节点用“斗槽”连接,木与木相交处,都以木齿相咬合,其结构巧妙,令人称奇。

亭,又称亭子。秦汉时十里设一亭,成为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边地也设有岗亭。后来亭成为一种供休息眺望和观赏游览的小型建筑物,有顶无墙,或有楼。

隋唐以后亭子已成为宫殿、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明清时期园林中亭子的数量很多,造型也很丰富。其平面多为几何形式,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多边形、菱形、扇面形、十字形等,有时还可组合成其他形式,如双菱形、双圆(连环)形等。

亭子的屋顶以攒尖顶最多,也可应用其他屋顶形式及其组合变化,如歇山顶、十字脊顶、双圆相套攒尖顶等。它们有单檐与重檐之别。

亭的艺术风格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别,北方的亭檐厚实,翼角和缓,体态端庄;南方的亭檐轻灵,翼角高耸,造型活泼秀丽。

水榭

水榭是中国古代建于水边的观景建筑。战国时建于高台之上的敞屋原被称为榭。榭从射有军事建筑的意义,也有观赏的作用。

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有“高台榭、美宫室”,“层台累榭”的记载。汉以后,随着高台建筑的消失,建于高台的榭就移到了花间水际,成为园林中供人休息的游观建筑了。

水榭多从驳岸突出,以立柱架于水上,建筑多为单层,平面或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

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它规模浩大,占地约72万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周围环绕10多米高的宫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整座皇城一片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之极。

故宫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天子至尊”的封建宗法礼制,严格按“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分为“外朝”与“宫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部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辅以高大的宫门、宽阔的御道和广场,占据了整座皇城的主要空间。三大殿均建在8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面阔11间,深5间,通高35米多,用72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构成四面坡的屋面。它采用重檐庑殿顶这种屋顶结构,殿内沥粉贴金,重施五彩,显得金碧辉煌,雄伟壮丽。

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主要是帝后的起居场所,虽气势不及外朝诸殿,但谨严深密,富有生活气息。它有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等建筑,形成一个布局完美的整体。御花园既有帝苑的雍华气魄,又有民间古典园林的幽雅意境。

紫禁城的建筑装饰华丽精美。宫殿建筑中大量使用了雕刻、贴金、镂金、漆画、景泰蓝、玉石及螺钿镶嵌、硬木贴络、绸缎装裱等封建社会所能采用的一切工艺美术手段,将高超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体现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成就。

三宫六院是什么宫、什么院

古代的皇帝,总是有三宫六院的后妃,那么,所谓的“三宫六院”都是什么宫、什么院呢?

“三宫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

“三宫”又称“后三宫”,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交泰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就立于此殿。

“六院”其实是十二院。“三宫”东、西两路各有六宫,“东路六宫”即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和永和宫;“西路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

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皇宫。从建筑布局来看,是按照古代所谓“前朝后寝”的规制,外朝为“大内正衙”,内迁即所谓的“三宫六院”。皇后居中(坤宁宫)。东、西各有六宫(皇宫内建筑多以九为建制,这里用六不用九,显然是符合“后立六宫”之说),但是,究竟有多少后妃,各朝皇帝则各有不同。

故宫为何有9999间半房

北京城中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传说故宫共有9999间半房,这是一个奇怪的数字。为什么不足10000间整数,而偏偏要建筑一个“半间”呢?据说,天上玉帝的宫殿共有10000间房,而人间的皇帝是天帝之子,他的规格就得比玉帝低一点,因此只有9999间半。

而实际上,目前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8707间,那传说中的半间房又在哪里呢?这个所谓的“半间”,是指文渊楼下的那间小屋。实际上,这间小屋之所以造得特别小,是出于格局上美观的考虑,本应当是1间。

紫禁城的角楼

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城墙的4角上,有4座一模一样的角楼,建造于明永乐年间,其造型奇特,式样精美,结构复杂。

角楼整个楼身坐落在紫禁城之上,连城台在内高27.5米。建筑平面为十字曲尺形。台基上下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石栏杆。楼身所用大木均为上等楠木,制作异常精细,虽一榫一卯,一升一斗,都严丝合缝、刮光刨平。

角楼立面体型为三屈出檐,共出角28处,窝角16处,檐角起翘,参差错落,远远望去,层层叠立,高低起伏,蔚为壮观。楼顶为十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各种特制的异形黄色琉璃瓦件,中座一个鎏金大宝顶。其建筑形式在我国现存古代楼式中极为罕见。

阿房宫是怎么得名的

阿房宫是秦代着名大建筑。阿房宫的前殿筑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规模十分宏大,此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让万人聚会于此。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阿房村(俗名郦邬岭)。整座宫殿的全部工程直至秦亡时尚未完成,后被项羽焚毁。

这座宫殿为什么叫阿房宫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阿房宫未成,欲更择令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由此可见,阿房宫并不是它的正式宫名,只是世人的俗称。那么,人们为何称它为“阿房宫”呢?由于《史记》中只说“作宫阿房”,并未作进一步解释,后世便出现了多种推测。

有人认为阿房宫的名称来源于地名。持这一看法的人认为此宫前殿所在地名为阿房,因而时人便称它为“阿房宫”。也有人说“阿房”本是山名,世人因山而把此宫叫做“阿房宫”。

还有人认为因为此宫距离咸阳较近,故被称为“阿房宫”。其中“阿”是“近”的意思,近年更有人认为“阿”是发语词,并不表示什么实在意义。

对阿房宫的解释,最常见的说法是:阿房宫得名于它的规模和形制。“阿”的本义为高大的山,“房”与“旁”通为广大的意思,因而“阿房”二字结合在一起就是“像山一样高大宽广”的意思。

布达拉宫:世界上最高的佛寺

布达拉宫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世界上最高的佛寺。

布达拉宫寺高13层,有金殿3座和金塔5座,其余大小殿堂、楼阁、房舍1000多间,大小柱子10000多根。布达拉宫东南、西南都建有碉楼护卫,里面还有法庭、监牢,是一座形制十分完备的城堡。宫内藏有大批珍贵文物,堪称西藏文化艺术宝库。布达拉宫寺内有僧徒约25000人,不但是西藏最大的佛寺,也是世界上的大佛寺之一。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布达拉”在蒙语中是“孤峰”的意思。寺以峰名,因山而构,远望金碧辉煌。

据说,吐蕃松赞干布在位时,势力强盛,当时他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下令修建这座有999间殿堂的宫殿,“筑一城以夸后世”。布达拉宫始建时规模没有这么大,以后不断进行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渐扩大。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又由其总管第巴·桑结嘉错主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50年,才具有今天的规模。到第十三世达赖时,布达拉宫又进行了历时8年的修建。据说,这次修建仅白银就花费了213万两。从松赞干布到十四世达赖,在这1300多年间,先后有九个藏王和十个达赖喇嘛曾在这里施政布教。

盛京的陪都宫殿

盛京(今辽宁沈阳)皇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在这里即皇位,并于当年入关。入关后,盛京被定为陪都,皇宫又称“盛京宫阙”或“陪都宫殿”。

盛京皇宫内有房屋300多间,共组成20多个院落,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作为主体的中路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其他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和十王亭等。

我国四大回音建筑

我国建筑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的四大回音建筑为世所罕见。

1.回音壁。

回音壁即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使外来音响沿内弧传递,久久回荡。如站在壁前轻轻哼唱,和音随之而起,深沉婉转,娓娓动听。如放声唤之,则回声四起,洪亮粗犷,萦绕耳畔,荡人心魄。

2.蛤蟆塔。

蛤蟆塔在河南省郏县城内,建于清康熙年间。塔身虽不高,却以“奇声夺人”闻名于世。游人若以掌击塔,塔内会发出“咯咯……”的鸣声,如有千万只蛤蟆鼓膜低唱,妙不可言,发人遐思。

3.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在山西永济。塔身呈方形,有13层,高50米。登塔者,用石投地,回声即起。投前地,则声在塔底;投后地,则声在塔顶。相传为工匠师筑塔时安放了金蛤蟆之故,实为塔身中空所致。

4.石头琴。

石头琴在四川潼南,有36级石梯,似一把巨大的石琴,每个阶梯,犹如一根琴弦,只要把脚踏上石磴,拾级而上,脚下便会响起美妙悦耳的琴声,令人神往。

古代四大名楼

1.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北端的岳阳市内,据称是当年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师所筑的阅兵台,已有1760多年的历史。唐代开元四年(716年),张说驻守岳城,将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到了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岳阳楼重修,范仲淹为此写下名篇《岳阳楼记》。

2.镇海楼。

镇海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上,建于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镇海楼非常壮观,登楼远眺,全市尽览。楼内的古广州城区变迁示意图,向人们展现了各朝代广州城垣扩充、发展的情况。

3.黄鹤楼。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长江边蛇山脚下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时期,南朝时已成为游览胜地。对于此楼有各种说法:一说古代仙人子安曾骑黄鹤过此楼;一说是某人得道成仙,常骑黄鹤到此楼休息;一说是辛氏卖酒,有一道士饮酒离别,取橘皮在墙上画鹤,告之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来劝酒,辛氏遂致富,一天,道士复来,吹起笛子,须臾白云自空飞来,鹤也飞下,道士乘鹤飘然而去,于是辛氏就在此地建楼。

4.烟雨楼。

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县南湖中,五代吴越钱元所建。原在海滨,明嘉靖年间移建于湖中小岛。烟雨楼四面临水,晨烟暮雨,风物清华,处处佳美。

明朝北京城是如何设计的

明成祖于永乐四年(1406年)起,开始为迁都北京作准备,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明成祖派大臣到全国各地采木备料、征调工匠、疏通运河、南粮北运。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兴建宫城,三年后,基本竣工。

同元大都相比,新建的北京城把全城的中心线向东移了约150米,作为全城的中轴线。新建的宫城紫禁城稍向南移。紫禁城南面正中的午门和北面正中的玄武门,以及城内的主要宫殿,一律居中建造在这条中轴线上,以体现帝王是天下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