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17

第17章 科研篇(6)

(3)基于该课题成果推广问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实施小学语文寒暑假综合性作业策略研究已经告一段落,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了,但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继续推广小学生语文寒暑假综合性作业研究成果,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懈努力。

《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需要。只有通过推广,教学成果才能被其他教师接受和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给教育实践带来效益,使其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本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对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基本认识;分析了影响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因素;探讨了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出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探索出优化教学成果推广的措施;构建了符合推广理念又适应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积累了本校各门学科改革的新经验;带来了本校教学管理的新变化;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新转变;实现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新突破;促使了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新发展;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993~1999年,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开展了“小学艺术教育实验”,从小学艺术教育的管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教学与教研、艺术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科教学渗透艺术教育因素等方面研究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形成了能有效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的机制;课题组提炼和总结了符合艺术教育教学特点、操作性强的音乐、美术课程教学操作规程,形成了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有利于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的优化,为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探索了一条可行途径。该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学校开展了“小学艺术学科‘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艺术学科教学规律,力图确立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包括创新精神、艺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课题在研究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推进艺术学科教学改革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放宽到其他学科教学,开始考虑怎样将艺术学科教学改革中形成的一些有益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去,以推动全校的课程改革。于是,我们将该课题更名为“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我们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不应束之高阁

我校一直都把科研作为立校、兴校之本。但在此课题研究以前,我校同当时的其他兄弟学校一样都重视了课题研究中包括的选题、立项及实施过程和结题、鉴定。至此,似乎课题的研究已经终结,很少甚至没有去想下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步如何把研究的成果推广出去,使其物化。

由于对教育科研活动中关于推广成果认识的不足,使得本校取得的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尘封角落。而在张扬科教兴国旗帜的今天,教育是第一生产力是人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更不容闲置、浪费,而应积极进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这些成果,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从中受益。假如,这些成果就此被束之高阁而得不到推广,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损失。

2.教师对本校已获教学成果的价值缺少发现

尽管我校在艺术教育实验的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而其他学科教师因为大都没有参与此课题的研究,对其成果的价值知之甚少,加之,配套的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对这一成果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该成果仅仅针对艺术学科有效,与所任学科无关,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学科的整合及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3.陈旧的教育观念使我校教育整体改革步履迟缓

在我校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学中,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正确的认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学校艺术学科的教学成果比较显著,它实际上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教师,促进了这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如果我们能顺势把这种潜在的影响提升到学校管理的层面来统一考虑,使之形成一种显性的有效机制,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将大大得到加强,有利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4.本校教学成果的推广机制尚需研究健全

关于如何推广教学成果的问题,已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广、应用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在一所学校内推广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将单一学科的教学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去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在我校存在,在其他学校也会存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概况

研究目的:探索在一所学校内如何把已有的单学科教学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教学中,从而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解决学校内教学的现实问题。

研究思路:总结和提炼学校艺术学科的教学改革成果,筛选提炼出带有普遍价值的教学理念,将之推广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形成有效的教学成果推广机制。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自然实验法(即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进行)、调查法、文献法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周期:历时三年,从2002年1月~2005年1月,分为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2002年1~7月):制订课题方案,组织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美育及创新教育、主体教育的相关理论,理解和掌握方案的操作方法,明确工作程序,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做保证。完善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营造艺术教育氛围。

(2)研究阶段(2002年7月~2004年7月):前期(2002年7月~2003年7月)着重在艺术学科中探索“自主、合作”式教学策略,总结、提炼教学成果。后期(2003年7月~2004年7月)着重开展教学成果推广机制的研究,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3)总结阶段(2004年7~12月)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评估验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炼教学成果,确定推广内容

“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的实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学校广大教师队伍中产生了震动,其成果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部分学科教师纷纷围绕所教学科开展了多项教法改革,我们以此为契机,着力开展此项成果的推广工作。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

1.组建推广机构

为了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使成果推广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我校成立了“通川区七小教学成果推广领导小组”,由校长王正兰任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主任为成员,具体负责课题推广工作的管理,成立了“通川区七小课题推广指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主任为副组长,成员有本校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和各年级教研组长;同时还成立了“区七小教学成果提炼小组”,除指导小组成员外,还特聘了市教科所旷明所长、理论室贺继业老师担任顾问。

2.确立筛选原则

机构和制度建立后,课题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认真商讨,达成共识。教学成果的提炼是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提炼出成果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推广工作的成效。大家对提炼的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是否针对校内实际问题,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效益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反复论证,提出了教学成果的筛选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用于推广的教学理念必须能有效地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否则,推广将失去其价值。

(2)实践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用于推广的教学成果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3)指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用于推广的教学理念必须排除那些只有其自身特点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程序,而能对其他学科教学起指导作用。

3.构建筛选方法

在原有艺术学科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多次聘请有关教育研究专业人员,采用“研读原成果——细听研究课——反思教学行为——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对艺术学科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先细读原教学成果,观摩、筛选出艺术学科成功的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艺术学科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召开研讨会,排除那些带有艺术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程序,形成与其他学科相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和操作规程。

4.提炼推广理念

由于艺术学科本身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如重视声音、图像、色彩的运用,强调直观、生动、形象。我们在研究中力图将原有成果蕴涵的教育理念与当今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机结合,从艺术教学成果中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价值并且与课改理念暗合的教学原则,“物化”为其他学科教学所能借鉴和吸收的理念,如图1所示。

在对艺术学科教学成果的探究和提炼过程中,课题组达成共识:把对艺术教育成果的提炼途径定位在课堂教学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在多次观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学科具有融声音、图像、色彩为一体,既直观靓丽又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我校的艺术教师善于充分利用此特点,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连同老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景,并与亲和的人际情愫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走进课堂倍感轻松、愉悦、亲切,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其间有暗示的作用,有移情的作用,也有角色的效应以及心理场的推进,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力,丰富情感的效果。其操作要素概括如下:

音乐课:导趣——初探——激情——操作——评议——表演。

美术课:课始导入激发兴趣——直观演示突破难点——强化练习分层指导——总结讲评相互提高。

提炼小组通过反复研读原成果,多次听艺术教师的观摩课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找艺术学科带头人座谈,召开研讨会,请专家到场指导等形式,继续深入挖掘其内核,揣摩其要领,总结出带有共性的可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借鉴的操作要素。

1.以“美”为突破口

我们对当时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观摩后进行比较和剖析,发现个别学科的教学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自己讲解分析,以“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负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则是把老师讲解的知识听好、记住。作品里的人物学生看不见,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体验不到,学生应该获得的关于生活的认识、智慧的启迪、审美的体验,都被教师干巴巴的分析取而代之。

在数学课堂上,可谓是“僵化的数字+孤零零的公式+再三重复的计算=数学与鲜活生活的隔绝”。课堂成了学生听着、记着,不断写着、算着的车间,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他们神情茫然,明亮的眼睛黯然神伤。学习成了压在孩子们身上的沉重负担,孩子们的童年失去了光彩,其结果是单纯的符号活动代替了师生间心智的交融。

而在我校实施“小学艺术教育实验研究”后的艺术课堂上,教师得体的服饰,四溢的激情,亲切的微笑,流畅的语言,优雅的动作,美好的旋律无不闪耀着美的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孩子们,使他们在美妙的情景中感受着美,体验着美,享受着学习和生活的美。

通过反思,我们体会到: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美。缺乏美感的教学,失去了师生间生命对话的勃勃生机,失去了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润泽,课堂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机械活动。事实上,人类文明史的财富,本身就渗透着美,蕴涵着美。我们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怎能把生气勃勃的教学活动串连成问答,压缩成概念,演变成习题呢?面对当时课堂教学的现状,出于对孩子的一生发展的责任感,我们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就是将艺术学科美的教学理念“移植”到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其具体操作如下:

(1)凸现美的教学内容

以语文教学为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甚至常识性课文无不表现了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理念。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所塑造的形象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或阐述的哲理美,使之深深地烙在幼小的脑海里,美化其心灵。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段,如美术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中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其思维和联想,其益甚佳。

例如《品德与生活》课,要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老师倘若用讲解、告诉的手段,必然收效甚微,如通过师生扮演角色,运用戏剧的直观,在“我想奶奶”、“我看到了妈妈向奶奶问好”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中,进行行为训练,这样不仅内容是美的,形式也是美的。

(3)表达美的教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通过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

对于这一点,学校的语文骨干教师深有体会。如王仕斌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请听他的教学语言:“文字背后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而对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呀!”学生听着听着,若有所悟,老师富有美感的语言让他们感到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保护母亲的责任义不容辞。达到妙语虽尽而意韵无穷之美感。

2.以“生活”为源泉

生活是教与学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关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著名论断给了我们提炼以深刻的启示。纵观我校的艺术学科教学,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