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26

第26章 科研篇(15)

(四)有力推进了全校课改,为新课程实施创造了条件

此课题实验伊始,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对于实施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认识不够,担心教学质量会受影响,从而心有疑虑,不改进教学方法,还是用“填鸭式”的旧教法。但经实验测试证明,许多教师通过实验逐渐提高了认识。他们认为,此课题的探索与课程改革结合进行是一种契机,更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我们全体试验人员的切身体会。

(五)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自筹资金进行学校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

学校统一认识,从2000年开始,逐步有序地开展了建设校园网的工作。

在网络的建设中,从硬件的选配到网络的设计、安装;从网线布设到软硬件的调试;从小规模到初具规模,分步实施,累计耗资达100多万。

目前我校校长室、职能办公室、各教研组等全校所有计算机都是相连的,并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了宽带连接,24小时开机。教师、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调用自己的文件和学校信息资源,同时,教师在家里备课的教案和课件也可以通过因特网发回到学校。家长也可以通过论坛给学校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和家长直接在网上就可以沟通。我校现在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教师的课件直接就可以在班级调用,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课堂教学。

2.自己动手进行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

我校资源库建设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外部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根据学科的不同,教师有目的地下载一些图片、影像和文字等资料。例如语文组的教师就下载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其他学科教师也下载了大量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弥补了现有媒体的不足。如此带动了学生自己主动到网上收集资料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内部,各学科组都在建本学科题库。或选较好的题输入题库;或将期中、期末及平时考试题输入题库中;或将平时教学中的例题从自己的文件夹中转存到题库中去。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们筹集资金,购置与学科相关的音像资料和涵盖各学科学习资源及题库的《K12学习资源库》,以改变网络资源匮乏的局面。近几年,仅购置资料及软件的资金就达4万多元。

由于网络的安全性及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都非常愿意用电脑备课、学习。我校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的教案及各种资料都存在服务器里,教师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调用这些资源。还可以用各班的液晶投影机为学生展示,既减轻了教师备课收集资料的负担,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师生共同享受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为他们带来的优越性。

(六)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暨办学水平的提高

课题的实验,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被命名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四川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科技示范校”、“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四川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先进教工之家”、“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达州市教改实验学校”、“达州市教改先进集体”、“达州市最佳文明单位”。

六、问题与思考

为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小学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开发多元化渠道,对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进行系统的分层次培训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软件开发得不够,适应各学科教学的软件更是凤毛麟角。要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许多教学软件的制作与开发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故完全有必要从基本的“积件”制作和教学软件的深层次加工与合成,直至进一步开发等几个层面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进而建立一支学科配套、数量充实、层次分布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还须进行跟踪培训,以保证教师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

2.以人为本,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从教育目标的确定到教育工作的实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例如,英国在推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将教育目标确定为:“①让学生了解何为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②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的学习;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为此,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作课件和运用信息技术,应从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出发,以增进儿童的感知觉效果,改善其感受知识的方式,提高其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2)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展示计算机辅助课件。除了从特殊学生的感知特点出发设计和运用课件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及其特定的教学任务。例如语文课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借助计算机辅助课件使抽象的文字内容变得直观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传授语言运用技巧的讲读课上,直观手段的运用就需谨慎;否则会冲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要纠正计算机无所不能的观念,不可以演示计算机课件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不可以之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活动。例如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它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而计算机则只能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环节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起辅助作用。其所展示的内容往往是不完整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代替板书的功能。

(4)为实现信息技术于各科课堂教学的整合,计算机辅助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仅要考虑教师为呈现知识内容所进行的操作过程,特别还要给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设置一定空间,必要时还可将学生带入网络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在网上获取信息的实践。

3.在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除大量充实库容外,还应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分类整理,加以进一步的结构优化重组,以保证教师对信息库的检索方便、快捷

当前市场上,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交流多以光盘的方式进行。其中的信息除在文件格式和内容上已经分类外,文件的个体名称都是以数码形式存在的。在这种存储形式下,教师要找到一个需要的素材,就须在一类文件目录下按照数码顺序逐个搜寻,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应商业的需要制作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有的甚至根本不能使用。因此,对于从市场上购得的资源光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加工和整理,即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源,给予重新命名,并将内容和格式分类存入校园网的服务器。

七、实验的结论

综上所述,本实验在方案中提出的目标已经达到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出于教育实验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在因与果之间作一一对应的归因分析,但两年多来从研究人员(包括教师)遵循操纵自变量的基本原则,尽力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等种种努力来看,从实验班毕业生在主动学习品质测查中的项目指标上看,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结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总体上对实验班学生的主动学习品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两个自变量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了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的问题,全面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全体教师及学生的发展,验证了假设。其成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普及信息化教学是时代与新课改的要求,和谐课堂是和谐教育的主阵地。本研究与实践诠释了信息化环境下和谐课堂的内涵及特征;探索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对构建和谐课堂的作用和影响;探明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和谐课堂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总结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生成和谐课堂的四策略。通过实验,效果显著,积累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新转变;促使了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新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新变化;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已初步形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氛围;学生开始能愉快地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喜悦,享受到在和谐课堂中学习带来的快乐。可以这样认为,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使我校师生开始共同进入较高质量的教与学的和谐状态。此状态,提升了我校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使师生的品格、知识、能力与身心共同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和谐课堂,主动学习,教与学策略

《信息技术构建小学和谐课堂的研究》实验课题,即经达州市电教馆2000年7月10日批准立项的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利用CAI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该课题以信息技术应用理论、课程改革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性学习理论、主体性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小学学科教学的信息化,并运用教育实验法、行为研究法、测量统计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小学课堂教学的关系和规律、基本策略、基本方式,以期解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潜能的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品质、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培养,有效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题在研究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课题研究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教育技术及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逐步将目光放宽到其他学科教学,考虑怎样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新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构建理想中的和谐课堂,以此推动全校的课程改革。于是,我们将该课题更名为《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

——创建和谐社会是21世纪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抓和谐教育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条战线、各个阶层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用小平同志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来思考,学校的和谐教育建设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是为建设和谐的基础工程服务,和谐教育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规律,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

——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主要阵地。课改、教改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教改、课改的重头戏和主阵地,也是和谐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和主阵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全新要求,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成为构建和谐课堂的主导思想,并以和谐课堂的实现推进和谐教育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使和谐课堂生成成为可能。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思想、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和认知方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新的整合,将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目的所在,使和谐课堂的生成成为可能。

由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试图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在构建和谐课堂的方法、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概况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浮躁、功利的现实教育,源远流长的“和谐”精髓,厚重的校本教育文化积淀,教育归于本真,以及教育思想碰撞的研究,探讨提出和谐教育、和谐课堂的新理念,并进行诠释与解读。

(2)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理论、技术、资源、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对生成和谐课堂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在其中要处理的关系。

(3)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生成和谐课堂的基本策略。

(4)通过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教师的教改意识,提高开展课题的研究水平。

2.研究变量与对象

自变量: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方法与策略。

因变量: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发展,和谐课堂的营造。

相关变量:研究教师的素质,学校教育教学网的建设,资源库的建设。

实验对象:实验班学生。

3.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提出和谐教育、和谐课堂的新理念,其内涵是什么?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对课堂教学思想、观念、目标、内容、情境、时空、过程、评价、教与学要素关系、教与学方式、师生角色行为有何正相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