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31

第31章 科研篇(20)

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少年队红旗大队”、“四川省现代教育示范校”、“四川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市教改实验学校”。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遵循“和谐课堂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各种教育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途径和方法”的宗旨。

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建构最理想的和谐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和谐课堂生态环境进行的实践研究,拓宽了对课堂研究的思路。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或环境,课堂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是学生交友、师生沟通、情感发展的地方。关注课堂环境的和谐状态,就是关心课堂生活质量、师生生命的价值。

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已初步形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氛围;学生开始能愉快地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喜悦,享受到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可以这样认为,师生开始共同进入高质量的教与学的和谐状态。

(二)研究反思

一个研究课题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更多地关注课堂环境的优化,让学生有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教师要学习很多东西,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学会平等对待我们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低估学生的潜力和他们自身的力量;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以更多的理解、支持、认同和关爱。

在五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读了不少书、学习了不少资料、想了不少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课题研究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进取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和成长的渴望。使我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了学习,共同快乐成长。

此外,我们还深切地体会到:应用科学理论与借鉴先进的科研成果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一定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践和研究的结合,这有利于新型教师的形成。

目前,本研究仍在探寻与反思过程中,通过学习、分析,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该研究项目存在的不足有:其一,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影响着实验的进程;其二,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其三,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中“有的”、“有序”、“有效”方面还须不断探索。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正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理论,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扬弃,只要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和执施计划,继续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加强网络技术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与相关课题研究的先进学校的沟通、联系,邀请专家进行理论辅导与课题实验研究指导,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实践。一定能克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该实验研究将引起基础学科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改革,把实施学生主体性学习和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

应用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摘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科学应用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取向。课题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和广泛的教学反思研究,准确地把握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在实际中不科学应用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应用的主要任务、关键问题、出发点和归宿的具体认识;探索提出了在多媒体环境下实施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课型的教学策略;总结形成了基本网络环境下六类课型的学习策略。研究实践效果明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了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教改、课改、师培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的效应,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科学应用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不同课型,应用策略

通川区一小承担的达州市“十五”教育技术科研”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运用策略研究》,于2004年8月经达州市电教馆批准立项后,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在通川区一小全体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组织和安排下,全体课题研究人员按照拟定的研究方案,扎实深入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研究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标,且成果丰富,效果显著,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背景透视

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教改的重头戏。新课程的实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四变革两提供”成为当代教改和课改的新亮点。透视新课程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形成了对课题研究背景的三点认识。

1.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焕发出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兴起,引发了课堂教学思想、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革命。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交互的信息传递、方便的信息加工与处理等功能,改变了传统教学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认知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改革,利用信息化环境、资源和多功能,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突破了语文教学思想、目标、时空、情境、过程、评价的封闭,扩充了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互动交流协同学习的氛围,积极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不断焕发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让广大农村学校共享了全国优质的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又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2.相当一部分课堂的信息技术应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和教师们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成效之际,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够科学,不够理想的现象较为广泛的存在。诸如:追求语文课堂表面的时尚,表面的花哨,信息技术成为美丽的外衣;或应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穿新鞋走老路;或多媒体资源错位,偏离教学目标,音像内容与语言内容没有有机契合;或想当然“化静为动”,化文字为情境,随意呈现,喧宾夺主,导致多媒体的功能异化,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优势等。这充分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新生、成长到成熟,还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的相当长的过程,需引起小学语文教学同行们的高度重视,深层次进行实践与探索,为运用信息技术加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更加理性的导向和实践指导。

3.探索不同课型的科学应用成为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取向

在前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中,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从整体上较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方式。我们这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坚实应用研究基础的省级教育技术示范校的老师们,都在用心思考:如何将小学语文按其具体教学内容(如:拼音、识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等教学内容),分不同课型的教学,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学生思维与行为活动有机整合!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对不同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课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方法策略作出回答,提供大量的可借鉴的操作性范例。我们认为,这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为普遍科学地应用,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途径,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取向。

由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分析、深入案例反思、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系统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同教学内容等课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策略方法。

二、研究问题冷思考

(一)关于研究课题的界说

课题表述的关键词是: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不同课型;运用策略。

(1)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讲,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是覆盖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的一门综合技术。对教育而言,特指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础知识;②信息化教学;③信息化教育管理;④信息化教研、科研和网络学校的理论、资源、方法和技术。本课题研究专指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平台、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不同课型教与学理念、教与学理论、教与学方式和方法,加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水平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活动。

(2)课型: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换个角度来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等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

本课题研究中所指课型是指根据小学语文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分出的五种课堂教学类型,即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语言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3)应用策略:指运用的艺术或运用的方式方法。具体讲,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中科学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艺术或方法。

(二)关于针对问题的分析

1.令人担忧的应用现象

课题组的调查发现,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推出了许多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优质课例,但也有不少课例,其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实施不科学的问题十分突出。如:

案例1:一位教师在“电教月”活动中,上《捞铁牛》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的伴奏下,先是静止的捞铁牛的画面,接着化静为动,展示捞铁牛过程的三维动画,然后是人们在水边欢乐的录像片断,并把全篇课文显示于大屏幕上。教学全过程,教师没有板书,运用鼠标点击播放画面、动画、录像和课文,进行讲解,和让学生观看与阅读;整堂课学生围绕大屏幕看、听、读,书都没有翻看。

案例2:某教师在上研究课《景阳冈》中,用几句语言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对一个人物形象举行了分析的小辩论,接着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录像片断。

案例3:在某县举行的优质课竞赛中,某青年教师执教的《丰碑》,先播放红军爬雪山的画面,然后一会儿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一会儿又展示红军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中的录像;接着播出红军冻死的场景,伴随该段朗读的录音,紧接一段哀乐;最后打出一幅墓碑图,上写“毫不利己,专门利民”八个字,同时播放赞扬的歌曲。

时下,以上列举的现象并非鲜见,信息技术这样运用究竟有多大作用?真如老师们所希望的那样,为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新意、创设了亮点、增大了效益吗?教与学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的变革有突破吗?从我们调查与反思的大量课例来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不科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追求语文课堂表面的时尚,表面的花哨,信息技术成为美丽的外衣;使用的信息资源和环境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音像展示时间大大超过了语言操作,交流时间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为有多媒体的课就好,甚至越多越好,滥用现象较普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没有找准语言内容与音像内容的最佳转换点,课件组合、制作粗糙,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出现了用落后的教学思想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怪现象,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突破语文教学思想、情境、时空、过程、评价封闭的优势,未用其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用落后的教学思想指导,穿新鞋走传统教学老路。相当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以为有了形式上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也就必然在其中了,不懂得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有其相匹配的教学思想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方法。现在不少的小学语文课,显然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但其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仍是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仍是单纯的、整齐划一的传授知识,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致使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大打折扣。如《捞铁牛》一课中的“三维动画”仅起了简单演绎、灌输知识的作用,成了传统教学的“奴隶”。教师忽视了自己的角色转变,忽视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改变教与学方式,没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参与,没有实现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