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41

第41章 育人篇(3)

摘要:构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既是提升生命教育实践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当前,主要应着力构建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同时,为确保学校生命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坚持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相整合的原则;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构建,意义,思路,原则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教育概念,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首先提出来的。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以及阿南达生活智慧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随后,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普及,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而伴随着生命教育理论的日趋完善和成熟,围绕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展开。我国上海、黑龙江、辽宁等省市于2005年前后陆续在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标志着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我国学校生命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显滞后和不足,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对生命力的漠视、对教育的抗争等引发的一系列故意伤害他人、自残自杀等生命力封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折射出了学校生命教育的薄弱与无力。因而,如何构建学校生命教育的体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构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提升生命教育实践效果的迫切需要

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关注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增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进而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对当今现实教育弊端的一种有力批判与抨击,也是未来教育理性维度上的价值取向和一种人文关怀;她既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应该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及尊重他人生命的意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导致部分中小学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不强,一些诸如自杀、自残、侮辱与伤害他人等危害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益严重,且年龄呈下降趋势。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生命教育的体系,积极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生命的知识和生命保护的技能,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是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命教育的提出已颇有时日。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美国早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死亡学问题的研究兴趣和关注。与此同时,美国又在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并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教育分支科学,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时至今日,生命教育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内教育研究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生命教育,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实施途径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仍处在起始阶段,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特别是针对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如何让这些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学校生命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实施生命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从而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从这一意义来看,构建学校生命教育的体系,也是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要构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施与发展,笔者以为,当务之急应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构建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

生命教育的目标,乃是让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拥有丰富的生命涵养,在自我实现、自我尊重或自我要求、自我反省下,将自己的生命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所以,生命教育的目的既在于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损害他人、破坏社会的行为,又在于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以使他们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能力。但由于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涉及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我们在确立生命教育的具体目标时,也必须从系统和整体的观点出发,构建一个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体系,以确保生命教育的正确方向。而要构建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就必须依据生命教育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目标体系,从而分阶段、分层次,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的生命教育。

2.构建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来达成。对学校生命教育来说,真正的教育内容绝不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的生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社会属性,最后形成强烈的生命意识,以达到教育内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所希冀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应是一种以意识为先导,以能力为目标,以审美为取向,以价值为宗旨,以信仰为根本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内容体系。这样一个内容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人生教育,作为人的自然生命的教育,包括出生教育、养生教育和生死教育;人性教育,作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教育,包括信仰教育、善恶教育、真伪教育、美丑教育、利害教育;人伦教育,作为人的人伦生命的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人际教育;人格教育,作为人的个体生命的教育,包括心理教育、个性教育、品格教育;人文教育,作为人的社会生命的教育,包括历史传统教育、哲学反思教育、社会关怀教育;人道教育,作为人的宇宙生命的教育,包括尊重生命的教育、爱护环境的教育、敬畏宇宙的教育。”当我们能够从人生、人性、人伦、人格、人文、人道这样一种全人视野进行生命教育时,就一定能够激活青少年学生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培养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生命的内涵。

3.构建生命教育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学校生命教育目标的落实,我们还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确保生命教育能够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得以顺利开展。实践中,我们主要应整合并充分发挥三种力量。一是教师的主导力。实施生命教育,主体是教师,关键也在教师。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即把学校中任教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科目(如生物、卫生保健、德育、美育等)的教师,以及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二是舆论的引导力。各类新闻媒体要以正面积极稳妥的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宣传报道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取得的成果,推广生命教育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和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尤其不能对青少年自杀、他杀等一些负面事件过分夸大、渲染,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报道视角,教育更多的青少年珍视生命,积极面对人生。三是理论的支撑力。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只是偶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有所涉及,而把生命教育作为专项的活动则尚未开始,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未启动。因此,开展学校生命教育还必须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起来,科研和实践两手抓,以科研促进教学。

三、构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实践原则

原则(principle)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础的,根据实践主体的意志提出的主观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又对人们的活动产生指导作用,是行为的基本准则。为了避免学校生命教育的形式化、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甚至偏离正确的目标要求,保证与促进生命教育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健康内容,确保学校生命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学校、家庭与社会相整合的原则

生命教育本身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工程,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蔓延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应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为生命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作为学生获得智慧、塑造情操的重要场所,在青少年的生命成长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家庭作为塑造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要培养孩子学会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加强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承受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豁达开朗的胸怀;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中小学生命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和经费保障,培养师资,支持有关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为生命教育的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2.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使个体生命的活力得以展现,并进而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此为出发点,创造各种条件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要有禁止吸食毒品、防止性传播疾病、防止自杀和各类事故等预防性目标,尤其是对于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危机问题,必须进行科学的干预。这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疏忽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防患于未然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健康的发展同样也是最好的预防手段,适当正确的干预和调节才能让青少年的发展顺利进行,直到最终达到学生珍爱生命、教师关爱生命、学校充满生命的效果。

3.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生命之趣乃是人所感受到的生存价值、生命意味与生活乐趣。生命之趣意味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高兴从事有价值的活动。没有生命之趣的体悟和感知,其他任何趣味都无从谈起。因此,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青少年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我们可根据青少年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班团队活动、节日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生命的存在意识,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提高生命的安全技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助残活动弘扬传统美德

我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扶残助残”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多次召开支部会、行政会、德育领导小组会、少先队干部会和“红领巾扶残助残动员大会”,决定将“扶残助残”活动列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思想单纯,心灵纯净,富有同情,对于有困难的残疾人,他们大都能伸出援助之手。针对这一特点,我校利用朝会、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板报广泛宣传助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懂得扶残助残,扶助互济是新时代少年儿童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爱人民的具体表现,要求全体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主动帮助残疾人。

为把助残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和各中队都制订了助残计划,各中队组建了助残活动小组,并办有助残黑板报专刊。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还及时宣传在助残活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为营造助残活动氛围,切切实实帮助残疾人,我校主动同市聋哑学校结成友好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到聋哑学校开展联谊活动,了解聋哑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增强尊重、关心他人的自觉性。学校还多次邀请先进残疾人以及市残联负责人来校作报告。每逢全国助残日、国际聋哑节和世界残疾日,我校都抓住契机,或组织师生上街宣传助残的意义,或带上礼品慰问残疾人,把欢乐与真诚送给他们。面对社会中有困难的人,我校教师在收入不丰厚的情况下,往往能身体力行,慷慨解囊;面对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我校教师在身心疲惫时往往也能热心相助,面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家长,我校教师甚至能抛下自己的妻儿老小,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他们。全校教师以良好的师德,以一颗颗对社会、对他人的浓浓爱心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