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05

第5章 教学篇(5)

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可先投影荷花的全景图,然后在动听的《春江花月夜》乐曲声中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文件,把一篇静止的课文变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在各种情景下姿态万千的朵朵荷花,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感性的材料。有的说:“荷花的颜色很美,碧绿的叶子,白的花,配上嫩黄的小莲篷,显得特别清秀。”有的说:“在晨光的照耀下,荷花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雪白的衣服,披着碧绿的纱裙,随着微风翩翩起舞。”还有的说:“荷花真美啊!绿中透白,白中显黄。”最后教师列出课文描写荷花美的语句与学生所描述的语句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和类比,让学生明白描写任何一种事物,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去进行。这样的发散,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形象思维和表象思维的训练。

三、加强变换,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CAI中的多媒体技术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身,那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限度的延伸。

《口语交际——打电话》就是一堂成功地运用CAI进行语文教学的课例。该课件在不冲淡教与学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与教师、学生紧密配合完成教与学的双重任务。用鲜明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对话,逼真的动画演示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启发其思维的灵活性。如在讲怎样打电话时就利用形象的FLASH动画给予演示;又给出低噪的真实录音判断其有无礼貌;对重要字词给予醒目提示等。在该课件中可巧妙地设计一个分组“赛一赛”的游戏机制,该环节中分设动静结合的“急救、请人转告、邀请、火警、自由想象”六个情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随机抽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给予加分、减分,伴随计算机中分数的加减还有不同颜色的柱子升降,形象而又直观,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主体地位推向高潮,达到了“教师在弹指一挥间轻松地教,学生在声形并茂中愉快地学”的良好效果。

四、创设评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创设评论是为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逐步克服肤浅性的评论。人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CAI多媒体优势,捕捉思维的延伸点,给予点拨培养。

例如,在学习第七册《海滨小城》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哪个地方最美?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通过CAI课件将三处美景依次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结合文字浏览,然后将其定格在同一画中进行比较、欣赏。根据学生的几种不同意见,再把他们分成三组,根据课文内容组织他们进行辩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所学内容有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对于深入理解课文的含义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CAI功能,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的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CAI课堂软件本身的资源优势,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教育手段的一个发展和飞跃,也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变革,是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教育的真实体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与普及,许许多多用语言和肢体无法表达的事、物,在我们的CAI中得到展现,为孩子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在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当然,用好、用准CAI进行教学也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话题。

新课程阅读活动的定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他们感悟作品的精神,吸收其营养,从而丰富其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下面,针对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就阅读活动的本质、角色、空间的定位作一探讨。

一、认清阅读活动的本质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对于语文教育的弊端,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教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正在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炼课。抽象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二、摆正阅读活动的角色

目前,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很不和谐,普遍存在“主客颠倒”,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而事实上,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阅读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也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拓宽阅读活动的空间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放的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起阅读“地球”的“支点”,“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仅会阅读,更能用情感去体验,用心灵去感知,用智慧去思考,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浅淡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而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就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人文关怀,情感体验,个性发展

语文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因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精神”,体现“人文关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更应高举人文大旗,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而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则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也就无法很好地完成。试想,如果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其为语文吗?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具有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如见到学生读诗文时摇头晃脑、拖腔,也许我们会批评这不合规范。那什么是正确的朗读规范呢?这只能由诗文语言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决定。本来诗文的语言就是有一定的节奏的,且这种节奏非常合学生的生理节律,因而学生读来会感到舒适愉快。读这些诗文时有节奏地摇头晃脑,甚至蹦蹦跳跳,说明他们对这些诗文和这种朗读方法感兴趣。至于拖腔,有些诗文朗读本来就是有腔有调的,古人就有按腔调进行吟唱的习惯。学生喜欢拖腔,这说明学生也许正享受着这种腔调的美感,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让学生朗读时学会拖腔。如果不恰当地批评学生朗读时自然表现出来的神态,这只会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大多数中小学生喜欢玩,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尽量多地安排在“玩”中来进行。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和学校的工场里制作心爱的作品,也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去观察稻粱菽麦、花鸟草虫,并尝试种植、养殖的乐趣。在这“玩”的过程中,不仅能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还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文中具体生动的语句归纳为一个个简洁的“特点”,把血肉丰满的课文概括为高度简洁的中心思想,而并不注重学习课文中规范而生动的语言,更不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实在是阅读教学的悲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是要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二是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引发情感转化;三是要引导学生含情朗读,引发情感倾泻,使学生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让学生入境入情;四是要让学生在再现情景中体验,引发情感深化;五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意境展开再造想象,或就课文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使自己的认识升华,情感升华,经验提升。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