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07

第7章 教学篇(7)

计算机应视为一种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工作的工具,任何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但又不能作为简单的工具。如:不是单纯为学生训练打字的工具,阅读视频资料的工具。把计算机当成工具,是将其交互性特征、多媒体呈现、数据信息处理与传输等功能,与现有教学条件,与教师能力,与现实教改、教学实践,与推进素质教育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交织、融合,并借助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丰富教学经验积累,实施教与学。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融的过程。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达到有机交融的状态才是教学活动的良好状态。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计算机辅助教与辅助学的简单相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是师、机、生三者灵活,且有机沟通的过程。

既然是辅助教学,就主要应该将计算机多媒体与其他媒体进行合理分工,与其他教学因素有机结合,去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不能试图用计算机屏幕去代替教师必要的讲授、演示、板书或文字教材,这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衷,也注定不会成功的。重点要搞好计算机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情趣:用交互性功能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使教与学的方式多样化;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信息化资源和环境。

在多媒体教学中,定位辅助教,应该包含辅助学,要留有学生能够参与学习,与教师、与计算机、与同学交互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辅助学,教师又应该加强对机器运行环境和软件使用的指导,资源利用方式和范围圈点的指导,应该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适度调控。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不完全是学生自己学习,不是学生自流状态下的学习。教师要能透过辅助教看到辅助学,看到自己仍是学生学习重要辅助者或合作者。

学生要能通过计算机看到同学,看到老师,看到社会,看到自然,进行着丰富、多样、生动的学习。

二、辅教辅学课件的功能特点

在信息化教学中,总体上讲,定位辅教,其课件就不能采用辅学的设计框架;定位辅学,就要有必要的帮助和交互性设计。

1.辅教课件(CAI课件)的特点和功能

①是个性化的,针对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差异。

②按讲授者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

③其课件内容不是讲授提纲、重点,应包括展示的图表、音像功能或动画,在屏幕上展现教学内容。

④屏幕应当尽量简洁、大方,使距屏幕远一点的学生能看清楚。

⑤课件的画面情境和音乐不能成为讲授的干扰源。

⑥应注意使教师讲授时方便、快捷地操作。

⑦提供必要的交互,以便教师讲授时随机应变。

⑧留下方便的接口供教师自己修改,以满足不同教师讲授和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2.辅学课件(CAL课件)的特点和功能

①按学生认知和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

②重在自学、自测、自检和自己动手上,不能简单重复文字教材。

③屏幕界面尤要匀称、协调和美观,运动和变化部分使用者不随时中断。

④据内容需要配上的解说和背景音乐,由学生选择是否播放。

⑤提供多种交互手段,供学生按需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

⑥讲究趣味性和艺术性,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⑦提供学生方便掌握和使用的帮助和提示或必要导航信息,使学生不会迷失方向。

3.辅助教与辅助学课件设计思想的比较

三、交互学习是信息化教学的主流取向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功能。信息化教学活动除讲授、演示外,整个过程包括师、机、生三者交互:师—机交互、生—机交互,师—机—生交互,生—机—生交互等多种状态。这为变革教与学方式,师生、生生互动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撑、环境支撑,为小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新课程强调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为能够自主学习奠定了观念、技术、方法、资源等思想与物化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在记叙文教学、说明文教学、诗歌教学和复习课中都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只有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与之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运用

对语文学科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和处理的过程。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元素的现代信息技术因其可使学科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同举、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从而把我们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期望实现而很难实现或不能实现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更好的展现出来,把集成在教材中语言材料之上的众多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全方位的展现出来,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就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谈点粗浅认识。

一、在记叙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结构简单,记叙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个性的张扬,表达了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正常发展的不满。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百草园”部分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写得又非常精彩,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生僻词语和含义深的句子又多,学生感到生疏,不好理解。针对文章的这一特点,笔者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加入了一些Flash动画文件和声音文件,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境同时播出来,让学生先比较两处场景色彩、陈设的不同,然后分别点击,进而出现两部分的主要文字内容。通过这样的分析加强了对比效果,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创建了鲜明的思维想象空间,加深了印象,突出了文章表达的中心。

二、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又如,《苏州园林》和《桥之美》这两篇说明文都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但又各有侧重点。《苏州园林》侧重于直观的视觉审美现象,《桥之美》则侧重于抽象的构图美学分析,相比之下,前者更具体可感,而后者则有点抽象难懂。针对这些不同点,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在网络上下载了一部有关苏州园林的访谈纪录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直观的印象,并让学生在看完纪录片后分小组讨论影片中所见到的园林都有哪些特征,汇总在一起。接着又和学生们一起将课文中提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与他们自己发现的进行比较,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而在《桥之美》一文中,笔者则采用了对比方法来实施教学,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桥模型图片以及文中所提到的乌镇的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苏州宝带桥、风雨桥、山谷中的索桥等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比较桥模型和桥图片哪一种更美,学生就会以图中所见和文中所写为依据来进行评判,不同的意见之中都表现出了学生的审美方向,一部分同学重桥的实用性,一部分同学则注意到了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正好就是课文要讨论的美学内容。于是,笔者适时地打断了学生的发言,将各种名桥的图片都剪贴到了画板中,并将这些桥的背景剪掉,之后再问学生们这些桥还美不美,进而又将剪下的背景打乱交换粘贴回图片中,再次比较图片给我们的视觉效果,三次比较一完成,学生也就对桥所具备的普遍美学作用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木兰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语言凝练,内容丰富,但由于受迪斯尼公司的电影《花木兰》的影响,学生对木兰这一女性人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爱情故事的层面上。于是,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与诗文相关的情节后,让学生们对比一下,是课文留给我们的想象创造空间更多呢,还是电影的更多。学生自然地就开始在诗文中去寻找相关内容来进行品味,继而讨论发现文字给我们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文字所描绘出的人物形象要丰满、立体得多。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挖掘,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涵。

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笔者则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本来《在水一方》的歌词就是仿照《蒹葭》一诗来写的,这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经》的距离,学生顿感亲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在齐声吟唱中,这首诗很快就背了下来。课后,学生创造性地用此曲调吟唱《诗经·关雎》等四字诗,取得了良好的背诵效果。同样的,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也可用此方法,这首词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围之中,进入对词的学习,不必老师多费唇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词,并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而在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笔者主要是从网上下载沙漠冬季风光图片来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图扫描进课件来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观,再配上豪放、粗犷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样就把诗中边塞将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形象把握住了,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朋友归家的惆怅之情。

四、在复习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所要完成的内容很多,重点也不同,涉及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涉及不同层次的课文内容,涉及练习及其他许多内容。现代信息技术,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零散的内容,具体、生动、直观地概括出来,并通过色彩鲜艳,有动感的文字、声音、画面把它们表现出来,使学生很容易地总结出每幅画面所写的角度、同一幅画面中的不同角度以及画面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突出了知识结构和文章主旨,又展示了知识的层次性和练习的梯度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促使学生在愉快活跃的氛围中,积极主动,探究合作,从而优化了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因此,应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焕发了语文教与学的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上述这些还只是笔者一些浅层次的实践和探索。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时,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只有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与之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才能使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为语文教学园地增添新的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因而,语文教学要在听说思索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在朗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灿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咀嚼生命的价值,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提升生命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渗透,策略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即一切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并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和意义,唤醒生命意识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二是通过综合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三是各学科的渗透教育。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刚刚起步,要想在短时期内三个途径共同作用还不是十分现实,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教育的途径较第一和第二个途径更容易。因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应在各学科中迅速渗透生命教育。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因而,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在听说思索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

生命是独具特质的,每个生命都具有其存在、生活、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没有权利随意处置生命。一个人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他的生活将干枯,将会失去光彩。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把“敬畏生命”作为“绝对的伦理”。他在《敬畏生命》中写道:“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西方一些国家开展死亡教育,给他们讲述人活着的美好,活着可以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和小朋友玩,可以吃到冰淇淋……使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美好,坚定热爱生命的信心。《藏羚羊跪拜》一文中老猎人埋掉了他用以谋生的权子枪;汶川大地震中,在废墟下坚持的生命,在营救中绝不放弃的信念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体味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认真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使我们有可能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即使我们输掉了一切,也不应该输掉对生活的信念,因为只要生命在,一切都可重来,都可创造。

二、在朗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