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幽默的诗赋故事
6875600000007

第7章 斗智争锋篇(2)

亿(忆)当年,青梅竹马,两情深远;离别时我言语千万,百万家财,不求不恋;十万针线做成了衣帽罗衫,好寄托万语千言,相思百日常挂牵,少女心事十(实)难言。你离去却忘情九霄云天,只年年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根弦,六根断,好比冬日五更过了天更寒;四月麦黄我梳妆懒,难道你不知三月桃花正鲜艳:载堉呀,盼望二人早见面,一齐拜地又拜天。

载堉收到回信后大喜,二人遂成眷属。

嵌数列回信,构思巧妙,内容切情入理,实乃趣味书信中的佳品。

吾为吾弟改文章

有一位落第秀才,想寻一教书之职谋生,便去一家教馆谋职。馆主想试探他的学识,就说:“请问当今之世,谁的文章最好?”

秀才想了想,未作正面回答,而是作出一首诗,念道:

天下才多数三江,三江妙手数吾乡。

吾乡风雅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馆主听罢,连连称善,欣然录用此人。

从诗句本身看,实属吹牛。但作者采用了“顶真法”,使诗句首尾相连;采用了“阶降法”,通过地域范围由小到大一层一层地剖析;采用了衬托法,先写别人,最后肯定自己。

醉夫妻弟尼僧舅

昔日,有一座清雅秀丽的莲花庵,住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尼姑,众人都十分关注这位年轻漂亮的尼姑。

一天,尼姑外出归来,扶着一个醉汉走进庵门,村民见了,有的气急败坏,大喊伤风败俗,有的则围观起哄。尼姑也不说什么,进屋写了一首诗贴在门口:

十字街头遇醉夫,醉夫醉倒待人扶。

醉夫妻弟尼僧舅,舅姐当年嫁醉夫。

众人一看,得知醉汉身份,就自动离去了。

尼姑转弯抹角地告诉众人,醉汉原来是她父亲。

解缙吟诗戏君王

解缙自幼才华出众,尤以诗对称奇。因其身材不高,初入朝时,群臣借以嘲讽,解缙以诗答之曰:

诸君笑我矮矬矬,我笑诸君食禄多。

倒吊起来无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

骂得群臣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有一次,皇帝赐筵群臣,命令解缙以“天子”为题即席吟诗助兴。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

当今天子不是人,

举座皆惊,皇帝欲动怒,解缙续道:

乃是上天紫微星。

群臣称赞,皇帝化怒为喜。随即下一句又来了:

唯愿小臣万万岁,

皇帝勃然大怒:“汝竟敢自称万岁,置朕于何地?推出斩了。”

解缙申辩道:“万岁息怒,臣诗未完,还有下文。”随即吟道:

忠心辅主掌太平。

当时群臣为解缙讲情,皇帝也就没有加罪于他。可是到了后来,解缙终于因“无人臣礼”之罪下狱被杀。

解缙吟诗,两落两起,足见其才华。但因有恃无恐而戏弄君王,落得杀身之祸,很是可惜。

请把蝗虫押回来

在一个大旱之年,蝗虫颇多,文泉与德政两县都受灾减产,百姓不堪其苦。德政县发现实情立即据实上报,请求赈济。文泉县却隐瞒灾情,蒙骗上司说:“本县境内无蝗,更不用说蝗灾。”

知府觉得奇怪,两县相邻,一个蝗灾严重,另一个却连蝗虫都没有。知府便微服私访,当他了解到文泉县虫灾的实情后,十分气恼,便传令把该县县令叫来,狠狠地训斥道:“你身为父母官,为何不体恤百姓的困苦,欺上瞒下,隐情不报?”

县令一时语塞,但随即想到把责任推给邻县,于是胡编瞎造,申诉道:“大人,敝县本来无蝗,都是近几天从德政县飞来的。”

文泉县县令一回到县衙,随即向德政县发出一份公文,只见上面写道:

敝县原本无蝗灾,均从贵县飞过来,

请您赶快搜捕尽,免得再把我县害。

德政县县令打开公文一看,原是耍赖之词,啼笑皆非。委屈之下,不甘示弱,于是就在该文后面,也以打油诗回敬:

蝗虫本是天之灾,并非本县无德才。

既从敝县飞过去,还请贵县押回来!

写完,即将公文退回文泉县。县令看后,直气得两耳嗡嗡作响,瞪着双眼,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文泉县县令谎报实情,事情败露后,又推卸责任,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两首打油诗都采用了拟人手法,一个请对方将蝗虫赶快搜捕干净,一个请求另一方将蝗虫押解回来,诙谐成趣!

孪生兄弟争画像

王家有一对孪生兄弟,生得一般无二。一天,哥哥请画师画了一幅像,并自题小诗一首:

相貌堂堂,

坐在中堂;

有人来问,

王家大郎。

弟弟见了,就在哥哥原诗每句后各续了两个字,成为:

相貌堂堂无比,

坐在中堂屋里;

有人来问此人,

王家大郎弟弟。

哥哥见弟弟添了几个字,就把画像占过去了,很不高兴,想了想,在每句后又各续了两个字,变成:

相貌堂堂无比英雄,

坐在中堂屋里当中;

有人来问此人是谁?

王家大郎弟弟令兄。

哥俩添字争画像,用的都是“添字法”。最末一句“大郎弟弟”与“大郎弟弟令兄”,又同属“折绕法”。

雇工打伞送雇工

蒲松龄在毕际有家当塾师时,有一次回家遇雨,毕家雇工丁国祥怕他刚刚病好,淋坏身子,便紧跟在后面给他打伞。蒲松龄抬头看见山前山后细雨蒙蒙,不禁触景生情,念出一句:

山前山后雨蒙蒙。

因他没有做诗的心情,所以半天也没有下文。丁国祥望着他,想了想,便续上了下句:

雇工打伞送雇工。

蒲松龄听了,心里寻思,自己毕竟还是一个教书先生,怎么和雇工相比呢?自觉身份不同,便说道:

酒席筵前分上下。

丁国祥跟着又续上了一句:

期满价足一般同。

这最后一句牵动了蒲松龄的心,他仔细一想,不禁点了点头,两人走在雨里更加亲近了。

圣上题诗不敢留

一日闲暇,明太祖朱元璋忆起幼年在皇觉寺为僧,曾在殿宇的门侧屋角写了些打油诗抒怀言志,不知如今在否?便下诏,定于某月某日驾临皇觉寺。

到了那天,皇觉寺方丈率同全寺僧众,穿袈裟,击法器,下山恭迎圣驾。

朱元璋进入寺内,四处寻找以往亲笔所题之诗,竟了无痕迹。他把方丈召来,责问他为什么不保护好。方丈奏曰:

圣上题诗不敢留,诗题壁上鬼神愁。

谨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后变嗔为喜,厚赐寺僧而返。

藏头诗

乾隆某年,李调元上京赴试。在某一书院,遇见一批名人学士谈论诗文,大家问他的姓名,李调元不答,挥笔写下一诗:

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

这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念,便是“李调元也”四字。

张家楼答和

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于上任途中,经过某州,驻马更衣,独自走到湖边一个叫“张家楼”的酒楼上,凭窗饮酒观景。在他席旁有四个文人以张家楼为题,联起句来:

张家楼外更无楼,秋到江南不是秋,

幸有巫山来阻隔,梦魂才不到蛮州。

联毕,四人鼓掌互相赞赏,得意极了。

李调元一听,心想:哼!竟把四川称为“蛮州”,真是岂有此理了!他边想边不觉微微冷笑出来。不料被四人觉察到了,便很轻视地问他:“难道你也懂诗?”

李答:“粗知一二。”

又问:“也能做诗否?”

李答:“能。”

四人便要李仍以“张家楼”为题试和一首。李不假思索便吟出一句:

一上张家楼碰头,

四人一听,几乎笑倒。李接着吟出三句:

眼观四海飞横秋。

不是巫山云雨阻,

看破江南十二州!

四人听他诗句非常,气势很大,都为之惊慑,忙上前问李姓名。李笑而不答,又吟出七律一首:

朝辞西蜀锦州城,赢得文才动帝京。

淮北一联羞四座,江南三考服诸生。

将名入句传经院,以雀为诗送别亭。

萍水何劳相问询,谪仙与我本同根。

四书生这才惊悟,原来他就是名满天下的才子李调元,忙施礼赔罪,认错不迭。

徐文长西湖救渔民

有一年春天,徐文长坐小船云游西湖。在湖心亭岸边遇见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在哭,细问情由,才知女孩父亲是个渔民,今早出来捕鱼,不料正遇杭州太守来游西湖,因躲避不及,太守硬说他有意冒犯,竟捉去问罪。

徐文长听了,带着女孩坐上小船,直朝太守的大花船驶去。太守见徐文长追上,大发雷霆,问他:“你是何人?胆敢撞我的官船!”

徐文长答道:“我是个秀才。”

太守见他穿戴寒酸,以为是随口哄骗,就故意刁难道:“你既自称秀才,我现在就罚你作一首诗。”

徐文长说:“只要你答应把刚才抓去的那个渔民放了,我就做诗。”太守料他作不出来,于是满口答应。说着,就吩咐左右取来纸笔。

徐文长提笔,略加思索,便一连写了八个“天”字。太守等一见,不禁放声大笑,并大骂他是笨蛋,只会写“天”字。徐文长见太守得意忘形,便信笔疾书,成诗一首:

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子新丧才半年,

山川草木皆含泪,太守西湖独放船。

原来老皇帝刚在半年前死去,新天子才即位不久。太守见徐文长写的诗,吓了一跳,只好把那位渔民放出来,并客客气气地送走了徐文长。

读得书多胜百坵

有一天,解缙坐在门口看书。村人见了嘲笑道:“解缙,你看书能顶吃顶穿吗?你看我从不读书,却有吃有穿,多快活呀。倒不如你丢掉书,来给我看大门吧!”

解缙把气往肚里吞,笑往脸上挂,问道:“你为什么要人守大门呢?”

村人得意地说:“我屋的钱财多呗!因为白天老是有人来借来讨,夜里总怕盗贼,我心烦不过,哪像你屋里,狗屁也没有一个!”

解缙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接话道:“哦!原来你屋里到处都是狗屁呀!”

村人气得说不出话来:“你,你,你说什么……”

解缙大笑道:“我,我怎么啦?我比你快活多了!”

村人不服气道:“笑话,你怎样比我快活多了?”

解缙摇头晃脑地吟道:

读得书多胜百坵,不需耕种自然收。

日里不怕人来借,夜里不怕贼来偷。

村人听了,气得老半天说不出话。

如何嫁了卖盐人

状元钱鹤滩已归田,有美妓嫁与盐商,钱去盐商家做客,盐商出妓,衣裳缟素,皎若秋月,命妓出白绫帕请留新句,钱题诗云:

淡罗衫子淡罗裙,淡扫娥眉淡点唇。

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卖盐人?

妓看后置之一笑,作诗答之云:

金钱买得西施去,底事干卿梦不安?

亦淡亦盐风味好,惹人都为一身酸。

千眼佛

陈细怪是湖北民间奇才。一天,他上三角山找千忍和尚玩,看见庙前茶摊被人砸了,到处是茶碗碎片,卖茶老汉在哭泣。

千忍和尚在双手合十,不住地念:“阿弥陀佛,罪过。”

陈细怪问他:“这是么回事呀?”

千忍说:“刚才有个独眼龙的恶人,喝了这位老汉的茶,不仅不给茶钱,反而说茶馊了。老汉不服,端茶请别人喝喝看,谁知这恶霸蛮不讲理,一脚踢翻了茶摊。”

陈细怪截住千忍和尚的话头,气愤地问道:“这恶霸的人呢?”

千忍答道:“进庙了。”

陈细怪听后二话不说,立即拉着千忍和尚进庙找那个恶霸独眼龙,为卖茶老汉打抱不平,出一口心中恶气!

一进佛堂,就看到独眼龙正在千眼佛前烧香磕头,俨然成了善男信女。陈细怪见状,立刻也跑到千眼佛前烧香磕头起来。

忽然,陈细怪放声大哭,引来很多人围观。他边哭边拿起笔,将自己的哭语写出来:

千眼佛呀,菩萨哇——

你有千眼,万事明了呀,

我儿双眼,一明一眇哇——

为何多者那多,

少者这少哇——

陈细怪的哭诉,逗得众人无不大笑。大家都为陈细怪巧妙地骂了独眼龙而开心。独眼龙开始也咧开嘴跟着大家笑,当他发现大家的目光都盯着自己后,顿时明白了这笑声是冲着自己来的,心一虚,便赶快夹着尾巴溜走了。

清和桥上对诗

从前,大清和河上有一座桥,叫“清和桥”。这年春天,一位身材苗条、头戴芙蓉花的少妇正在河边洗衣裳。庙里的一个和尚和当地的一个秀才到清和桥上来游玩。二人在桥上走着,见桥下洗衣的少妇长得漂亮,便不怀好意,站在桥上对起诗来。和尚先念道:

有水也念清,

无水也念青。

去了清边水,

添争变成静。

静养性,僧人爱,

满腹经文随身带。

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

给我和尚端上来。

和尚念罢,秀才接着吟道:

有口也念和,

无口也念禾。

去了和边口,

添斗变成科。

科为贵,秀才爱,

满腹诗文随身带。

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

给我秀才端上来。

他们二人的对诗,桥下的少妇听得真真切切,顿时怒火满胸,立即甩甩手上的水说:“这桥叫清和桥,你们只说了‘清和’二字,听我以‘桥’字做诗一首。”

有木也念桥,

无木也念乔。

去了桥边木,

添女变成娇。

娇娘美,人人爱,

生儿育女随身带。

有朝一日生双胎,

一个当和尚,

一个当秀才!

和尚、秀才挨了少妇的一顿臭骂,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