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6877400000064

第64章 其他文稿(3)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共选修课。二是开设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班。三是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增长了才干,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智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情商;为他们毕业后的择业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通过我们十余年的努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我们参加四川省第七届体育舞蹈大赛,荣获“拉丁舞冠军”;并积极参加全国第五届艺术节组织工作,受到四川省政府表彰,荣获优秀奖和组织奖。1997年8月由我院教授指导、以我院学生为主力的大学生辩论队在全国电视辩论大赛中获得亚军。(后来,我校辩论队代表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力挫群雄,荣获冠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我们学院的第三项任务是借助电子科技大学的优势,努力办好我国现阶段急需的几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为国家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我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如今,我们已有两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十余个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市场营销、经济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金融和投资、现代秘书与公共关系两个专科专业。到1998年7月,我院为国家培养出硕士、学士、专科毕业生共计2103人。我院还设置了市场营销与经济法、秘书与公关、法律、会计电算化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共培养出毕业生1025人。

我们十分重视发挥我校电子科技和信息中心的优势。我们认为,这是一般文科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我们在编制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时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强化信息科学和信息管理类的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二是强化外国语的教学,提高学生外国语的表达与写作水平。三是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

人文社科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人文科学系创办开始,我们就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如今,他们已经成长为人文社科学院的骨干。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敬业和执著。他们热爱学生,认真备课,把三尺讲台视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学生对他们十分敬重。学生对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好功课。每次学生评教,大家都给我们的老师划高分。1997年我院的一位青年教授得分98分,这是全校的最高分值。另一位青年教授所有授课的评教平均分高达95分。我院历史学教研室、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历年评教平均得分都在90分以上。学生们反映,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在老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我院的中青年教师已经迅速成长起来,并出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国内有影响的青年学者。例如,邓淑华教授(现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先幼果教授(现任成都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祝小宁教授(现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大明教授(现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满意教授(现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这几位青年教授,为人文社科学院的全体教师树立了榜样;同时也代表了人文社科学院的整体水平。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们聘请了十余名知名学者为我院的名誉或兼职教授。其中有:著名的法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王叔文教授,著名学者、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张静如教授,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咨询组成员俞邃教授,知名学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奚广庆教授,知名学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茂才教授,知名学者、原四川大学副校长隗瀛涛教授。他们时常来校讲学,并指导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些知名学者的影响和我院老教授的带领下,建院六年以来我们承担和参与了6项国家课题、10余项省级重点课题和委托课题,出版学术专著54部,编写教材42本,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荣获省市以上奖励44项,在全省理工科院校中名列前茅。由于这些教学和科研的成果,使我院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影响逐步扩大。1997年人文社科学院被评为电子工业部优秀教学单位。

人文社科学院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有一位兄弟院校政治系的负责同志来我院联系工作,到下班时间她看到老师们仍在相互交流或在一起娱乐。这种热气腾腾的景象使她十分感动。我们的老师都把学院当做自己的家,往往下班后都不愿离开。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接到省教委的紧急通知,说国家教委党组成员朱新均同志要在星期天的晚上来我院视察。届时,朱新均同志看到会议室坐满了精神饱满的老师,十分高兴。他注视着每一张笑脸,像是在战场上检阅着自己的部队。然后深情地说,“你们真是招之即来啊!”我紧接着说,“我们还来之能战,而且战之必胜!”于是引起一阵爽朗的笑声。

建院的时候,我们曾提出一个口号,这就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命运共同体。”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目标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这是我们取得上述成绩的根本原因。我们的工作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归功于各级领导的热心关怀与具体指导。国家教委党组成员朱新均同志、社科司司长杨瑞森同志、奚广庆同志、顾海良同志、四川省教委副主任唐朝纪同志、符宗瀛同志、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同志等上级领导都曾多次光临我院视察。我校党委和行政领导更是经常关心与指导人文社科学院的建设。校级各职能部门和院系都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与帮助。每当回首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历程时,我们都对他们充满感激之情。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新世纪的脚步声。在百花争艳的校园里,面对新世纪的曙光,回首过去,思绪万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理工科大学里的人文之花正迎着21世纪的朝阳怒放。

让人文之花更加艳丽

为人文社科学院建院10周年而作,发表于2003年12月18日《电子科大报》。

在人文社科学院建院5周年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之花”;在庆祝晚会上,大家高歌由我改写的“高校盛开人文花”。在建院10周年的时候,感慨颇多,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让这朵人文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人文社科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人文社科学院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从人文科学系创办开始,我们就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老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我院的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出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国内有影响的青年学者。如,邓淑华教授、先幼果教授、祝小宁教授、罗大明教授、申小蓉教授、吴满意教授、汤志伟博士(现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等等。他们的成长凝聚着老教师们的心血。如今他们已不再年轻,他们中有的成为政府部门的领导,有的成为学校部门的领导,有的成为学院的领导或骨干。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培养的年轻人又茁壮成长起来,并成为人文社科学院的主力军。这些年轻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敬业和执著。他们朝气蓬勃,将三尺讲台视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他们在学术领域努力攀登,取得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就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正是人文社科学院不断发展的动力。

人文社科学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我们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我们不是零起点,成电的“老马列”们几十年来的辛勤耕耘,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高举改革的旗帜,坚信“发展是硬道理”,勇敢地甩掉历史包袱,不再计较过去的恩恩怨怨,坚持“向前走,不回头”。就这样,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10年。我们在全国较早地构建成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新体系,较早地编写和出版了一整套系统阐述邓小平理论的新教材,较早地并较好地实现了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我曾四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们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经验,对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国内有影响的专家一致认为,我们在新一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我们的改革成果,1996年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不仅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40多年来唯一的一项国家级一等奖,而且是那次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唯一的一项国家级一等奖。除此之外,我们在专业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1997年人文社科学院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学单位。

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满怀,欣慰与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前途似锦,信心百倍。在2001年的元旦晚会上,从来不会唱歌的我用“心”给大家唱过一首中学音乐老师教过的歌。歌词大意是:

海中间,耸立一座山,

山上驻守着我的炮兵连。

辟开那半边山,填平那大海滩,

钢铁的阵地筑上面。

这是祖国的最前沿,

威武的大炮监视海面。

这是祖国的最前沿,

不准敌人再来侵犯。

我爱我的岛,我爱我的山,

我爱我的阵地,我爱我的炮兵连。

这是一位炮兵连长的心声。在8年院长的岗位上,我一直将自己视为一个“炮兵连长”。所以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将最后一句歌词“篡改”为“我爱我们的学院”。

我不会写诗,但喜欢诗,特别喜欢毛泽东的那首《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古人云:诗言志。这是讲诗人,其实,对读诗的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喜欢这首诗,将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特意请一位书法家书写了这首诗挂在我的书房里。人常说:“十年磨一剑。”如今,人文社科学院已经10岁了,校园里的人文之花已经盛开,“报春”的任务已经完成,该是“丛中笑”的时候了。在2000年的新年晚会上,我同几位教授一起高声朗诵了这首诗,可见,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学院创建者们的心声。我们都深情期待并相信,电子科大校园里这朵人文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芳香,越开越艳丽。

推进高层次公共关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从1995年开始,笔者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公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这是在学会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修订稿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20多年前,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第四号“金皮书”提出:“如同大多数国家中的法律、医学以及其他受尊敬的专业教育领域一样,将公共关系专业提高到研究生档次的时代已经到来。”文件认为:“公共关系的教育应该主要提供给那些已在其他诸如商业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新闻学等领域获得学士学位的人。”1990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第七号“金皮书”指出:“我们再次建议公共关系教育应建立在研究生水平的基础上。”文件强调:“将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到博士教育的层次,才能使公共关系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学科。”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文件的深刻见解,对于推进我国高层次公关教育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国外公共关系的高级学位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这些经验,对于发展我国高层次公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国外很多大学都设有公共关系专业,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例如,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悉尼大学、西班牙国立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等等。

美国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发源地,公关教育十分发达。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3卷第2期提供的资料称,193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学专业,从此公共关系开始成为大学中的一个专业。194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开始了公共关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到1949年,美国全国有100余家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20世纪90年代,全美有300所院校开设公关课程。1990年,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资格审定委员会(美国官方承认的新闻院校资格审定团体,有权对美国的大众传播学院及这些学院的公关专业进行资格审定)认定了美国25所院校的公关专业。

公关教育在中国已有20年发展的历史,现在提出将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到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层次是必要的、适时的。其理由如下:

一、推进高层次公关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关系理论系统地传播到我国,工商企业充当了公共关系的开路先锋。不久,公共关系开始进入政府管理领域。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以树立政府形象、加强党群关系为目的的公共关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政府通过政府公关与国际公关,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形象,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发展。公共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功不可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些要求,那一条也离不开良好的公共关系。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巨大进步。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公共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