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12

第12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4)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我国大陆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本理论研究探索阶段(1993—2005年),基础教育实践拓展阶段(2005—2007年),高校生命教育发展阶段(2007—至今)。目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属于比较新的领域。2007年12月,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召开,有关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潜在问题突出,由此产生的轻视生命现象严重,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生命教育应该被独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同年,武汉大学顾海良以经典案例点评和美文欣赏为主的读本形式,编辑出版我国大陆第一套大学生生命教育自读教材《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并在武汉大学等校开设通识课程;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所举办港澳台两岸四地“公民教育与心灵教育”国际性高层论坛;云南省教育厅倡导“三生教育”,以网瘾问题、情感问题、诚信问题等专题为主线,以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等为辅线来设计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编印《生命、生存、生活》读本;2006年开始,郑晓江教授以在南昌大学连续十六年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死亡智慧”和为研究生开设的“生死哲学”课程为基础,与四位老师合作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全校公选课“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2008年浙江传媒学院分别建立了大陆高校第一家融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实践辅导机构“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中心”和大陆高校第一家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机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研究、教学实践研究以及生命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2009年欧巧云著《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王晓虹著《生命教育论纲》,王文科主编《生命教育概论》。2010年,肖川教授倡导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凝聚生命教育研究师资,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弘扬生命教育先进理念,推广生命教育的实践成果。

生命教育在当代大陆兴起和推广有多元的思想背景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其思想背景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深化,西方发达国家死亡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蕴涵在其中的生死哲学,对国内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反思”这四个方面;其历史背景则主要表现为:国人出现严重的生命困顿、对生命意义与价值普遍的失落,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缺陷。这些既是当代大陆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背景,也是原因。目前,我国大陆生命教育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郑晓江教授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主张生命教育的核心为生死观的教育,相应的在实践领域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目前则倾向于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前提,即青少年自杀、安全事故及危机事件应对、艾滋病传播和毒品泛滥的预防等”,更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技能训练的角度来具体实施生命教育;民间学者则有回归传统学问之势,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提倡生命化的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所有教育活动中;还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提出要在现有素质教育体系中增加对生命的关爱、珍惜和尊重的内容,使素质教育生命化。

(二)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由于大陆地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界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也不统一。各个高校中,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伦理教育、国防教育等都属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而流于片面,并且教育的内容陈旧、形式简单。郑晓江教授提出,生命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应该是人文生命之性质、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的方面:1.关于人文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教青少年认清“一般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问题;2.人文生命的教育还要教学生们去理解“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问题;3.要在生命教育中传授“仁爱”之道;4.要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文化资源与精神养分,贯之以生命教育活动之中。云南省提出的“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2005年出版的国内第一套“生命教育”地方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共9个年级18册,以“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确定生命的方向,成全生命的意义”为主旨,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6个核心理念、“我从哪里来”到“生命的境界与归宿”等108个涉及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重要主题,整合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教育、地方病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等专题教育。也有的学者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对生命的“知情意行”等角度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内容,比如台湾钮泽诚教授在2006年全国首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高级研修班的讲座中就设想了内地未来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1.知识构建——智育;2.情意体验——美育;3.生命实践——德育。

由于分析方法、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对于大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则取得了一致的认同,笔者认为从生命教育的体验性角度出发,应该包括大学生自我教育这个途径。从社会来看,需要政府和社会从观念和政策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媒体要作出正确适当的引导,建设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而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从家庭来看,要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增强学生的独立生活意识,提升压力承受能力;在学校教育方面,徐超认为应该“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理念,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董振娟则认为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努力,即“确立高校生命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教育的生命情怀;营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形成主体间性校园环境;丰富生命教育内容,直面生命教育的现实矛盾;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提升大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黄雪超、林仰暖则论证了团体辅导在校园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还有学者强调了建立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重要性,并对校园危机预警网络和校园危机干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架构。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应强化传统管理中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让大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和组织学生活动等过程中得到能力提升和意义感,同时采取朋辈教育、小组工作方式、榜样示范法等使大学生互相教育,当前提倡的社会实践也是很好的大学生自我生命教育途径。目前,大陆地区多数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仍然散见于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人文讲座或素质教育活动之中,仅少数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和实践,并开设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专门课程和主题活动。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所高校和相关组织的生命教育模式:江西师范大学采取以生死哲学为基本理论根基的生命教育模式;浙江传媒学院以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带动实践,构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模式;广州大学以生死学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模式;福建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的“生命化”教育模式和云南省的“三生教育”系统模式。这些模式目前已趋于成熟,为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状况评析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部分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团体、理论研究工作者、部分学校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种进展和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生存生活”,生命教育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二是掀起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研究高潮。自2004年以来,众多的学者和专家积极投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之中。

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一是大陆地区生命教育有许多基础工作尚未完成。比如:生命教育目标、内涵、内容、途径等基础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全国性的生命教育计划尚未出台,相关学术团体、学术期刊、网站、研讨交流活动数量较少影响较小,生命学、生死学、死亡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进展缓慢,生命教育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滞后,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阶段生命教育还没普及,家庭中生命教育缺失等问题非常突出;二是在大陆地区开展生命教育还面对多重阻力。主要表现在:

1.生命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生命价值观和生命质量观等方面存在大量以“物质、权力”等衡量的倾向,这对生命教育形成负向作用。

2.生命教育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制约,在开展时容易被智育挤占空间,容易被安全教育等现实问题挤占时间;受大陆地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被变成生命教育知识被传授,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3.此外,社会、家庭和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统一,也将制约生命教育的开展,就当前理论界而言,仍然存在以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生命教育的现象,许多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则更多地集中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面,对大学生的关注则忽视其身心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只关心他们的就业和成家等方面。

4.生命教育在青少年、成年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缺失和不完善的现象,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完成青年时期的任务,还要补中小学和学前阶段生命教育缺失的任务,而这项任务几乎是不能完成的。

5.过往生命教育的缺失还将直接导致全社会难以形成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很难找到合格的家长、老师,缺乏亲身感受过生命教育成效的教育者。

目前,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善教育体系,通过向死而生、身心和谐和生存发展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生命教育的巨大合力;国外发展中国家,生命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大陆地区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近年来众多学者积极投身于相关理论研究,政府也以行政的力量进行大力支持,其效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综合本章对各国和地区生命教育现状的描述,笔者提出了如下简短的结论。

1.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不论国别不论古今都是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关于生命教育,实际上一直都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体系之中,只是在有的地方更加外显和系统,在有的地方比较内敛和分散;关于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命教育的区别,从历史的角度看三者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不同地方的人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传播,至于现阶段三者同时出现的时候,才可以说存在内涵大小的区别,这其实是当代学者将生死问题系统化后才出现的区别。

2.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无外乎两个方面:本国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某一地区的生命教育不能说只受到某几个理论的影响,事实上,全世界的理论共享了,这里面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个国家和地区更容易接受哪些理论的影响,这与这个国家和地区原有的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会发现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有许多相关之处。尽管他们表现出来的某些内容、形式也许恰好相反,但一定都指向本国和地区原有文化中的某些观点和倾向。而且,随着信息的互通也会对彼此产生影响。

3.关于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一言以蔽之,就是针对本国和本地区反生命的行为和问题而兴起的。各个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管理的效益等具体原因,反生命的行为自然不同,这也影响了各地生命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但正如台湾的孙效智教授所言,国内外生命教育在议题上固然有不同的侧重,但面对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互通的,那就是要进行根本的防患于未然,而防患于未然之道在于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的互助互爱。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地生命教育的内涵和途径其实也已明了,就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尊崇的价值观和家庭、社会、学校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了。

4.关于生命教育的阶段,从国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无一不是首先重视中小学、学前阶段的生命教育,但同时也注重生命教育的连贯性、统一性和广泛性。连贯性是指要分阶段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标,但其内容是自然而流畅的衔接着的;统一性是指尽管各阶段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不一样,但目标是明确的、一致的;广泛性则是指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团体、政府、个体都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不能相互损耗。同时,我们也发现,各地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几乎都是在高等学校由学者们开启的,他们首先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积累了经验进而推广到中小学生,并且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未来的教育者,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无疑会促进生命教育环境和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我国还处于生命教育基础阶段的今天,尽管明了生命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是长效途径,但大学生生命教育却绝对是同样紧急、重要的一环,也是快速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效果的前提。

5.关于生命教育的模式,借用人们形容幸福的一句老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事实上,人性的相通决定了好的生命教育模式必然也应该是相通的。由此,以学校生命教育为例,大学生生命教育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的取向是必然趋势,尤其是课程化趋势。当然这种课程不仅仅是显性课程,还包括隐性课程和各种非正式课程,强调的是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立足于本书的主题,笔者认为,在生命教育的模式上,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全面深入地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教育模式,了解其改革方向,尤其要借鉴他们随着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本国和地区生命教育模式的改革经验。本书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提出了“德育和生命教育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共建”理念,并以重庆交通大学及兄弟院校近年来的生命教育实践为例证,在证明模式的相通性和高度可借鉴性的同时,力求为我国大陆地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