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与使命
6886900000020

第20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4)

师生互动又分为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其中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是最常见的课堂人际互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诸如组织教学、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练习等。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多半是单向的。而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是最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互动,它主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应答、要求与反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眼神交流、直接接触等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积极、肯定、富有启发性的互动行为,无疑会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互动绝不是指单纯的问答式的互动,而应是教师所背负的教育职责与学生在知识理论、求知欲、情绪与追求真、善、美的心态之间的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这种互动传递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个人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避免宣扬属于自己个人的喜好,告知给学生有关生命的意义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基础上,应尽量少传递给学生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

四、评价机制

(一)评价的理念与思路

教学评价,既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评价是教育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教学离不开评价的引导和驱动。根据教学评价和检验的结果,教师修改原来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以促进下一步教学产生更好的实效。学生依据教学检验的结果,可以调节学习计划和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评价制度与教育的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时候,就推动教学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教学的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就是应试教育,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大学生的“高分低能”、“心理疾病”的增多等。大学生的自由发展和生命体验在教育的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已经变得遥不可及,生命的乐趣和享受已经离大学生而去,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不停地“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必须打破这种桎梏,必须以生命的视角关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精神生命状态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精神生命意识的动态生成,关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和评价体系。

(二)评价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都需要考试的检验,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定学和以学促教的双向评价体系。一方面针对教师教学效果,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参照学生对教师的评分情况,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考察教师是否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另一方面,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考试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应考的客体地位,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完整评价。努力挖掘利用考试中潜藏着的巨大价值,使之服务于主体思想素质提高的意旨,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将考核环节覆盖到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否,以及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变化上。通过对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还可以从社会实践活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表现中评价学生能力、情感、价值、态度,从而促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对自己这些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以达到增强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双向评价体系中,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将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效结合,以此来保障形势与政策课良性发展,最终提高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课堂运行模式及其有效性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第三节)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

在重庆交通大学的实践案例

生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激扬生命;就是要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想政治公共课或是选修课,都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炽烈追求。重庆交通大学在教学改革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形势与政策》为例

(一)基本教学思路——在教学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的人,他们需要教育,也需要别人理解和尊重。学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处于生长期,可塑性很大,每个学生都有着潜藏着的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在教学中注意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关心人口、健康、生活质量、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具体措施

1.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立足教材本身,整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并以此为依托,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如在《安全教育》一讲,我们结合各种安全预防知识,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逃生的本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学生,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

在《气候变暖》一讲中教师们给学生渗透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知识。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全球疾病负担,而且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加重这一负担。了解这些内容可以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科学知识,提高生存意识、改善生存条件。

在《国内经济形势》一讲中,在讲到中国制造时,教师们和学生一起分析中国制造为什么能够取胜,是因为质优价廉,但这种低价包含着血腥的生命补贴。每吨几百元的煤,不是中国制造的真实价格,包含着从长眠于地下的采煤工,到跌下山崖尸骨难寻的司机的生命补贴。2010年,富士康工人出现了连续的十三跳,这样的连环自杀案件,一方面反应加工企业的尴尬,工人的辛酸,同时也透视出年轻人生命观的脆弱不经。在这些社会事件的分析中,通过教师有意向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经济发展应尊重人的生命,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拓展课堂,凸突显生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资料将课堂拓展,力求保证课堂的生命活力。如在上完《安全教育》一讲中,最后一个安全内容是心理安全,我们补充了一段于丹的百家讲坛视频,通过一卖葡萄的故事,告诉大家,生命应该回归质朴和本真,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基本的信任,让世界充满爱,让生命变得更质朴和阳光。

在讲到新生代农民工时,我们给大家播放视频——进城从事建筑的农民为了追讨劳动所得,不得不爬塔吊、跳立交桥乃至自残的录像。然后引导大家进行评价,最后很多学生得出结论: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都有生存、生活的权利。

3.在实训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常由学生自导自演。确定了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在策划的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让活动更精彩,更要考虑到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例如:结合防灾减灾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学会在地震、火灾等危难时怎样逃生的技巧,学生们自编自演情景剧,并加以艺术效果,不仅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而且贯彻了生命教育的宗旨: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倍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倍加热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4.在话题讨论中渗透生命教育

部分老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短暂的话题讨论。曾经发起话题:如果你还拥有三天的生命,你将会做些什么。学生们很感兴趣,积极讨论。有的说周游全世界,有的说多陪陪父母,有的说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有的说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三天太短暂了,我们要做的事太多,怎么够呢?所以大家要珍惜现有的每一天,用分分秒秒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话题讨论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方式优于知识传授,话题讨论给了同学们充分发言的机会,相互影响,最后由老师提供主导方向,更容易被接受,甚至在讨论的过程中就无形地修正了学生的生命观。

二、公共基础课——以《大学英语》为例

在2010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外语学院举行了一次精彩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本次比赛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青年教师精彩的授课,而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把生命教育的主题有机地融入英语课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加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每位老师结合他本人英语课的主题,所进行的生命教育的主题各不相同。近年来,全球环境迅速恶化,影响人的生存质量,这更是一个对全人类来说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在“HelptheEnvironment”这一课时,明确提出了要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人们看待金钱的态度也是大不相同。有的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金钱就是一切;也有人认为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比钱更加重要的东西。“KeytoaBetterLife”就探讨了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他们教导学生要通过爱、忠诚、沟通、理解等唤醒学生的人际意识。

(二)引用课外英语素材,进行生命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面向的多是大一新生,正面临着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挫折,他们迫切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更容易从阅读中寻求人生经验和价值导向的指引。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因势利导,与学生现实世界结合。如莫泊桑《项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探讨玛蒂尔蒂因爱慕虚荣结果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从中引导学生正视生活,端正对金钱、名誉的态度,珍爱现实生活,珍爱生命。

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mother的真正含义给学生们带来了一首小诗:“M”isforthemillionthingsshegaveme,“O”meansonlythatshe’sgrowingold,“T”isforthetearssheshedtosaveme,“H”isforherheartofpurestgold,“E”isforhereyes,withthe1ove—1ightshining,“R”meansright,andrightshe’llalwaysbe,Putthemalltogether,theyspell“MOTHER”,Awordthatmeanstheworldtome.为学生配上了音乐,让英语语感好的学生朗诵这首诗,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育之恩,体会母亲的辛劳,学会感恩。有的学生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三)因势利导、倡导真爱的途径渗透生命意识

《大学英语》的人文性要求授课教师要关注人生,以人为本,教学要用文本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做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有位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放了《泰坦尼克号》电影的片段,放完后让学生谈感受,很多学生谈到了露丝和杰克的爱情伟大,有同学谈到了露丝对生命的渴望,但是老师最后总结时却提到了大家忽视的角色,那就是在船上一直奏乐到最后的乐师们,他们一方面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在危难面前如此镇定与坦然,他们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爱。这样的指点,将学生一语点醒,让他们明白生命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不容践踏。